本報見習記者 張曉玉
“不管是車市下滑,還是疫情,我認為往往企業的改革、變革,都會在這個時候出現。因此,當下我們要主動進行變革,不斷加強自我鍛煉,把‘危機’視為有利資源。”近日,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這樣說。
認清壓力和現狀
把“危”變為“機”
2020年伊始,車市銷量持續下滑,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美股10天內遭遇多次熔斷,在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下,3月中旬,長城汽車將2020年銷量目標從111萬輛下調至102萬輛,凈利潤從47億元下調至40.5億元,均低于2019年。
據乘聯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公布數據顯示,2月份,國內狹義乘用車零售25.2萬輛,同比下降78.5%;1月份-2月份累計零售量為196.8萬輛,同比下降41%。
作為中國自主品牌,長城汽車也受到不小沖擊。數據顯示,長城汽車2月份銷量為10023輛,同比下滑85.48%;1月份-2月份累計銷量為90284輛,同比下滑50.05%。
如此時期,上市公司下調銷量目標是敏感的事情。對此,魏建軍坦然回應:“站在全球經濟的角度看中國車市,盡管汽車產業再大,仍需要靠外部經濟的支撐。告訴我們的投資者這一事實,是我們的責任。從供應鏈角度來看,汽車產業復工,實際上首先面臨的是消費能力問題。現在即使產業鏈都暢通,開工率達到100%,如果銷售不出去也不行。”
我們之所以下調銷售量,也是調整生產節拍,把節拍放慢,如果生產造成大量的產品積壓,對整個經營并不好。魏建軍分析道,“同時,我們也要將市場環境和經營狀況傳遞給員工,只有認清壓力和現狀,才能更好地向前。”在魏建軍看來,不管是車市銷量下滑,還是疫情,企業的變革,往往會在這個時候出現。他并不認為企業一路凱歌就是有質量的,長城汽車已經走過一路凱歌的階段了,但是那個時候市場的火熱掩蓋了很多問題。因此,在目前這個時期,企業更要加強自我鍛煉,把“危機”視為有利資源。
不打“價格戰”
打好“品牌戰”
以往,為了提升產品銷量,不少汽車品牌都會通過降低產品價格來刺激消費需求。在當前低迷的市場環境下,魏建軍說:“我們不會在這個時候去打價格戰,因為價格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品牌價值,跟銷量有關。有的高檔品牌未必有價值,利潤很少,企業沒法生存。在現金流都保障不了的情況下,為了提升銷量而盲目通過降價來搶占市場,對品牌的傷害是最大的。”
“實際上現在很多自主品牌汽車,無論是性能還是配置、技術、外觀,都做得很不錯,但是在品牌方面,跟外資、合資差得很遠。”魏建軍坦言,“過往,中國汽車品牌在海外比較激進,初期做得很好,上量很快,但在中后期,容易出現服務、配件不到位,或是服務質量管控不到家的問題。”
“我們通過走出去也體會到,日本人尤其是豐田公司,它不是急功近利的,它講究煲湯的感覺,煲湯的時間長越來越有味道,他們很注重和經銷商的關系,很注重經銷商的盈利。在印度,豐田的滿意度是最好的,在泰國,豐田也是最好的。我認為慢熱一點更穩健。”魏建軍毫不避諱地給予競爭對手好評,“著眼于當下的全球化競爭,我們現在還是要從市場端做到用戶滿意,打好品牌戰,使品牌價值有所提升,這是我們長遠發展的根本。”
“空間換時間”
收購印度、泰國工廠
談及汽車品牌的全球化競爭,自然避不開近期長城汽車連續收購通用汽車印度、泰國兩大工廠一事。
“其實早在六七年前,我們就有進入泰國、印度市場的想法,但我認為當時的長城汽車還不夠成熟,所以就沒有推進。”魏建軍在講述收購兩大工廠背后的故事時說道。
在魏建軍看來,此次收購兩大工廠是十分有價值的。其一,這兩大工廠的成熟度、工藝裝備、自動化程度都很不錯,性價比非常高;其二,現在的印度像20年前的中國,那時候QQ賣得很好,印度現在就是賣QQ的階段,印度經濟雖然不會像中國發展那么快,但是潛力是有的。
“目前在東南亞市場,所執行的排放法規是歐Ⅳ標準,印度雖然在執行歐Ⅳ標準,但計劃直接升級為歐Ⅵ標準,中國車企在排放法規方面是可以滿足這兩個市場標準的。”魏建軍表示,現在這兩個市場對于長城汽車來講是難得的機會。
“但是,當我們進入海外全新市場的時候,也面臨很多挑戰。例如在研發層面,我們需要如何去學習當地的文化,像造型設計就是一種文化問題;還有就是缺乏適應當地法規的經驗,類似如何能提前獲得法律法規變化,如何避免知識產權上糾紛等問題,這種挑戰比產品本身要大很多。”魏建軍說。
“因此,海外發展,一定要綜合去思考,根據階段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策略。下一步就是看長城汽車如何去做好當地市場的運營,這是我們要面對的最大挑戰。”魏建軍對記者說道。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