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龔夢澤
特斯拉又把自己送上了熱搜。4月19日,在第十九屆上海國際車展開幕當天,一位女車主身穿印有“剎車失靈”字樣以及特斯拉商標的T恤,站上了特斯拉展車的車頂,大喊“特斯拉剎車失靈”,引來現場眾人圍觀。
車展現場,事件很快得到“解決”。上述女車主(張女士)因擾亂公共秩序被行拘5日,另一位參與此次維權的車主則發微博致歉稱,采用了錯誤的方式,造成了社會秩序混亂,誠摯地給國家會展中心安保部門道歉,應該用合理合法的手段進行維權。
一邊是維權車主的拘留和道歉,另一邊卻是特斯拉的“決不妥協”。事發當天下午,特斯拉副總裁陶琳公開表示:“特斯拉近期的負面都是她(維權車主)貢獻的。我們沒有辦法妥協,這就是一個新產品發展必經的一個過程。”作為佐證,她表示,特斯拉調研顯示,90%的客戶都愿意再次選擇特斯拉。
但這樣的表態顯然沒有得到廣泛認可,甚至有消費者指出,特斯拉依然延續了一貫的傲慢態度。對此,新華社發表評論稱,誰給了特斯拉“不妥協”的底氣?中央政法委官方公眾號也發文直指特斯拉,質問其責任何在?擔當何在?
截至4月19日美股收盤,特斯拉股價下跌3.4%,報714.63美元,市值縮水241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571億元。4月20日晚間,特斯拉發布致歉聲明稱,將“盡全力滿足車主訴求”,但對公開事故車輛數據只字未提。
特斯拉車主維權上熱搜
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在過去一年時間里,特斯拉在中國市場多次因疑似車輛失控而被車主聲討。不過,針對此類事件,特斯拉大多持否認態度。而回顧過往車輛事故,相關關鍵數據幾乎是判定事故責任的最重要事實依據。
但特斯拉的車輛行駛數據,目前只能通過其后臺查看,車主無法獲取,政府相關部門也較難對此做出監管。這就導致剎車失靈、突然加速等事故發生后,最終解釋權往往只歸特斯拉所有,造成眾多特斯拉車主維權難。特斯拉“數據霸權”也引發廣泛關注。
對此,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常務理事賈新光表示,警方要求特斯拉方面提供源代碼這個點非常關鍵,不能特斯拉自己說“沒事”就真沒事了,要自證清白,就把關鍵數據拿出來作為證據。
而從此次在上海車展維權的張女士的情況來看,最新消息顯示,4月21日,有關部門明確批復純電動轎車在使用(行駛)過程中產生的行車數據屬于消費者知情權范疇。為此,鄭州市鄭東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責令特斯拉汽車銷售服務(鄭州)有限公司無條件向張女士提供該車發生事故前半小時完整行車數據。
有自動駕駛行業人士向記者透露,應首先確認特斯拉是否裝有用于記錄碰撞前、碰撞中和碰撞后短時間內車輛和駕駛員操作車輛信息的EDR(事故數據記錄器)。“美國、英國等國家強制規定電動車必須安裝EDR,但中國沒有強制規定。”此外,特斯拉軟件開發和驗證流程是否完善也存在疑點,因為“軟件出現極小概率bug(程序故障),可能通過試驗無法復現。”
機構檢測數據漏洞明顯
除了數據問題外,不少車主還對特斯拉委托的檢測機構提出了質疑。
4月20日,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在回應此次上海車展維權事件時表示,投訴人不同意第三方進行技術鑒定,要求“提供車輛發生事故前半小時完整行車數據”;而特斯拉方面因擔心數據被當事人用來炒作宣傳造成不良影響,拒絕提供相關數據。
對于回應中提到的“投訴人不同意第三方進行技術鑒定”,賈新光認為背后有兩種可能,一是第三方檢測費用昂貴,以誰主張誰舉證的做法,可能需要用戶自己付費檢測;二是即便真的拿去第三方機構檢測,可能也無法檢測出問題。
賈新光舉例稱,幾年前引發廣泛關注的大眾“排放門”事件,彼時大眾專門針對官方檢測設置了作弊軟件,導致第三方機構無法檢測出問題,但實際行駛過程中確實存在問題。“如果特斯拉同樣存在此類作弊行為,那么消費者即使花了錢找到第三方做檢測,也無法檢測出問題。”
今年3月份,在海口特斯拉車主經歷的“剎車失靈”事件中,特斯拉就委托了海南捷安通汽車檢測服務有限公司(下稱捷安通)對事故車輛進行了檢測,結果顯示剎車系統合格。
捷安通是一家注冊資本僅100萬元、員工人數只有20人(2019年數據)的企業。去年,該公司還曾因拒絕賠償勞務者醫療費用被告上法庭。在特斯拉委托檢測之時,該公司成立尚不足4年。
事實證明,捷安通出示的檢測報告的確疏漏明顯——盡管特斯拉官方公布的檢測報告蓋有CMA(中國計量認證)章,但該檢測報告顯示特斯拉Model3為“4X2前驅”的前驅車,而實際上目前Model3只有后驅版車型和四驅版車型。
在上述張女士進行的維權事件中,特斯拉曾提出委托中國質量認證中心這一國家級第三方機構進行事故車輛的檢測,但被拒絕。張女士表示,“我們不是不同意第三方機構檢測,只是希望選擇一個專業權威的機構進行鑒定。”
《證券日報》記者登錄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官網搜索發現,該機構隸屬中國檢驗認證集團,可提供安全與性能、節能環保與綠色低碳、管理提升、國際認證及培訓等認證及相關技術服務,是一家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獨立第三方認證機構。但在“收費目錄清單”中,卻明確列出了針對汽車強制性產品的認證收費。
此外,特斯拉與該機構的關系可追溯至2016年。彼時,特斯拉曾與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共同啟動“特斯拉充電伙伴計劃”。
“消費者懷疑其中的公正性是有道理的。”新浪財經專欄作家林示對記者表示,中國質量認證中心作為企業,其客戶本身就包括汽車公司。他同時表示,檢測機構在智能汽車后臺數據取證方面的能力很薄弱,尤其是在當前鑒定標準缺失、技術方法不完善的情況下,鑒定結果更是難以服眾。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