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龔夢澤
“國補退坡倒計時,2022年1月1日起,新能源國家補貼立減5400元!”、“購車權益禮包縮減,購車分期權益縮減”、“國補變少,下手趁早,即刻下定,鎖定補貼!”2021年年末,不少消費者收到了新能源汽車銷售人員發布的宣傳海報。
《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到,根據此前財政部發布的《關于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實施期限延長至2022年底。2020-2022年補貼標準分別在上一年基礎上退坡10%、20%、30%。2022年將會是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的最后一年。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新能源汽車國家補貼的日益退出,為順應國家對新能源政策的長期促進計劃,國內各省份和城市紛紛出臺政策促進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其中廣東廣州、廣東深圳、山東濟南等城市紛紛對購置新能源汽車提出補貼政策,激勵車主購買新能源汽車從而提升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
12月30日,廣州市發展改革委印發廣州市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創新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就提出,適時發放個人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綜合性補貼,研究出臺補貼退出后的激勵政策,推動私人領域應用新能源汽車有序發展。
此次廣州市的規劃還指出,要完善新能源中小客車信息服務,研究出臺有利于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上牌、充電和市域內高速通行優惠等政策措施,實行新能源汽車安全質量及申領補貼“雙確認”,積極推動相關領域實現新能源汽車規模化、商業化應用。
此外,規劃還提出還要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在公務用車以及出租(含網約車)、環衛、郵政、城市物流配送、機場、港口等公共領域應用,到2023年全面完成巡游出租車電動化。視疫情形勢適時發放個人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綜合性補貼,研究出臺補貼退出后的激勵政策,推動私人領域應用新能源汽車有序發展,提升個人消費者購買和使用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占比。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聯盟理事高云鵬對記者表示,近年來,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普及以及國家和各省份對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激勵,外加北上廣深等超一線城市對傳統燃油車的號牌管制,促進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數據顯示,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也由2015年的1.4%提升至2021年的20%。
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廣東省在汽車消費推廣創新方面舉措頗多,激勵扶持也由來已久。早在2020年2月17日,佛山市就發布了《關于印發佛山市促進汽車市場消費升級若干措施的通知》。繼佛山打響2020年購車補貼第一槍后,廣州購車補貼政策旋即出臺。
同年3月3日,廣州市人民政府發布《關于印發廣州市堅決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確提出提振汽車消費,對新能源汽車和置換”國六“車型的消費者給予購車補貼。
數據也部分印證了上述觀點,2019年之前,在補貼政策的引導下,新能源汽車市場實現了連續10年的高增長。去年補貼大幅退坡后,其銷量隨即就遭遇了連續負增長。而在企業端,在廣州優渥的財稅支持和產業扶持之下,2021年前11個月,廣汽埃安終端累計銷售10.7萬輛,提前完成10萬輛年銷目標。
私人新能源車消費領域之外,前述最新出臺的規劃還對地方汽車企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培育1-2家獨角獸汽車企業,實現自主品牌汽車出口大幅提升及海外制造基地建設新突破。
“支持廣汽集團、東風日產、北汽(廣州)等整車企業在現有傳統燃油汽車和新能源汽車基礎上,與智能汽車關鍵技術有機結合做大做強。支持小鵬汽車、合創汽車等造車新勢力企業發展壯大。”規劃還著重強調,支持整車制造企業和國內外知名企業實施整合、并購和戰略合作,打造世界知名汽車品牌。
新技術方面,規劃提出,重點攻克燃料電池電堆、膜電極、雙極板、質子交換膜、催化劑、碳紙、空氣壓縮機、氫氣循環系統、低成本氫氣等基礎材料和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自主掌握高功率密度電堆、低鉑載量質子交換膜、高性能碳紙等研發制造技術。加強車用氫氣制、儲、運、加技術攻關,降低氫氣燃料使用成本。
總體而言,到2025年,廣州市計劃建成國家級智能汽車產業化示范區、基于寬帶移動互聯網的智能網聯汽車與智能交通應用示范區、國家5G車聯網先導區、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高地和汽車國際貿易中心(“三區一高地一中心”),支撐打造全球知名“智車之城”,引領全國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編輯 喬川川)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