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郭冀川
乘聯會日前發布的8月份乘用車市場分析報告顯示,8月份國內狹義乘用車零售銷量達187.1萬輛,同比增長28.8%,環比增長2.9%;其中,新能源汽車零售銷量為52.9萬輛,同比增長111.2%,環比增長8.8%,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回升,單月零售滲透率達到28.3%,再創歷史新高。
然而,隨著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新能源動力電池材料價格也水漲船高。上海鋼聯發布的數據顯示,電池級碳酸鋰均價在9月突破50萬元/噸,而在2021年初報價不過7萬元/噸左右。
中金公司電新首席分析師曾韜告訴《證券日報》記者,2021年二季度以來,鋰電產業鏈資本性支出增速出現分化,中上游材料和資源的資本性支出增速逐漸反超鋰電池環節,或將驅動產業鏈議價能力反轉。
新能源汽車提升空間大
動力電池行業高景氣度持續
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經從2020年的5.8%提升至如今的28.3%,但曾韜認為,中、歐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滲透率不足30%,依然有較大提升空間,政策補貼、優質車型供給有望持續驅動需求增長。
“預計2022年全球新能源車銷量或達到1000萬輛,同比增長40%-50%;帶動中游產業鏈持續放量。2022年全球動力電池出貨有望超550GWh,同比增約54%,新能源車高景氣度將繼續對板塊估值形成支撐。”曾韜說。
當前,新能源車需求快速增長背后的主要驅動力,也已經從補貼和牌照等政策主導,轉向市場化的供給端產品多樣化、產品競爭力提升支持的個人需求釋放。
長江證券電新首席分析師馬軍對記者分析,國內自2020年四季度以來,進入了汽車消費驅動的階段,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協同創新帶來高性價比的優質車型供給釋放,疊加基礎設施完善進一步形成消費者認知培育,共同推動了國內新能源車的持續高景氣。
記者梳理發現,此前A00級純電小車和30萬元以上中高端車型占據主要市場,消費者以占號新能源牌照和嘗鮮型消費為主?,F如今,10萬元-30萬元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快速提升,消費者需求正在呈現普及化態勢。
聯動定價機制消化漲價因素
產業鏈垂直布局構建全面競爭力
在新能源汽車需求的持續超預期下,動力電池原材料碳酸鋰等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碳酸鋰價格達50萬元/噸以上。雖然中上游材料價格持續上漲,但在價格傳導機制下,今年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并未完全呈現出產業鏈利潤向上游聚集現象。
從此前披露的中報數據看,動力電池生產龍頭寧德時代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1129.71億元,同比增長156.32%;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1.68億元,同比增長82.17%。電池和新能源汽車龍頭比亞迪2022年上半年實現營收1506.07億元,同比增長65.71%;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5.95億元,同比增長206.35%。
東吳證券電新首席分析師曾朵紅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電池企業今年開始逐步采用金屬價格聯動定價機制,車企通過漲價,讓上游材料上漲的成本由電池廠、車企及消費者共同承擔。隨著消費者對價格上漲接受程度的提高,終端訂單逐步恢復,上游材料價格上漲影響逐步消化,對整體銷量影響較小,體現出終端需求的強勁。
曾朵紅說:“長期看,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加速動力電池廠商產業鏈一體化進程,寧德時代等電池企業向上游布局鋰礦資源,且加大對回收的布局,最大程度上減緩對上游資源的依賴,降低材料成本。此外,原材料價格上漲也加快了電池的技術進步,三元高電壓加速滲透,錳鐵鋰等提升能量密度的方案即將量產,鈉電池產業化加速。”
廣發證券在近期發布的研報中指出,原材料價格上漲背景下中國廠商跟進報價機制革新改善盈利,通過產業鏈垂直布局深化壁壘,有望形成對海外電池企業的全面競爭力。隨著歐洲市場供應鏈開放,未來車企新平臺釋放更多中國供應鏈機會。
電力市場對儲能需求日益旺盛
中期對鋰電池需求增速形成支撐
隨著動力電池技術的發展,其應用場景在儲能場景進一步拓寬。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中國2021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為29.7%,其中非水可再生能源占比為13.7%。隨著傳統能源市場的復雜化和風光發電在電力市場中比例提升,電力市場的穩定性對儲能需求日益旺盛。
電力市場規模發展下,新型電力系統中電價的形成機制逐漸優化,儲能市場的商業模式逐漸清晰,經濟性逐漸向好。曾韜認為,儲能作為第二增長曲線,有望中期對鋰電池需求增速形成支撐。因為大型儲能的使用年限一般超過15年,其長期安全穩定工作是作為生產工具的基本要求,所以市場的爆發利好于鋰電技術儲備豐厚的頭部企業,如寧德時代、億緯鋰能等。
儲能電池注重長循環壽命、安全性、充放電穩定性等,尤其是循環次數最為關鍵,寧德時代儲能電池具備長壽命循環技術,能實現25年超長服務壽命。2022年上半年,寧德時代儲能設備銷售收入達到127億元,同比增長171.41%。自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寧德時代儲能設備全球累計出貨超33GWh,居全球第一,寧德時代儲能系統以其安全性、可靠性獲得了全球客戶的信賴。
億緯鋰能從2018年開始布局電網大型儲能、通信儲能、家庭工商業儲能和移動儲能四大業務,2022年公司將動力儲能電池的重點發展方向調整為大圓柱三元和方形鐵鋰疊片,更有助于未來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公司戰略。
馬軍表示,儲能的商業模式決定了度電成本是企業最關鍵的競爭要素,對應要求低成本和長循環壽命,頭部企業應具備優異的材料體系研發、生產成本控制等能力。
(編輯 喬川川)
21:12 | 積極應對關稅政策調整 多家跨境電... |
21:11 | 甘源食品2024年營收凈利雙增長 擬... |
21:09 | *ST嘉寓發布2024年A股首份無法表達... |
21:01 | 阿里國際站升至美國APP下載榜第三 |
20:57 | 上交所舉辦商業航天產業沙龍 |
20:54 | 振東制藥2024年營業收入29.71億元 ... |
20:53 | 4月21日上市公司重要公告集錦:凱... |
20:36 | 廣州現億元級全球豪宅 鵬瑞1號像造... |
20:28 | 深市生物醫藥企業齊聚業績說明會 ... |
19:43 | 蕾奧規劃與城市象限聯合推出城市大... |
19:41 | 威士頓實控人離婚股份分割 簽署一... |
19:28 | 聚焦智能化與安全配置 全新智己汽...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