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北京寶沃注銷了汽車生產資質,傳聞中其資質的“繼承者”小米汽車(下稱“小米”)的造車路再生變故。
6月26日,北京寶沃自行申請注銷汽車生產資質一事引發業內關注。
《國際金融報》記者查詢到,工信部發布的《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第371批)》中,北京寶沃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出現在“撤銷企業及產品”部分中,且自行申請注銷汽車生產資質。
隨著生產資質的注銷,北京寶沃旗下多款產品自公告發布之日起停止生產,2023年12月31日起停止銷售。
“入場券”風波
原本面臨破產的寶沃已經在大眾視野漸行漸遠,但由于與小米的“緋聞”,讓其再次受到行業關注。
曾有消息稱,國內現存汽車生產資質已不允許交易轉讓,只能進行注銷,而小米則將單獨獲得特批,承接北京寶沃的生產資質,如今緋聞方自行注銷汽車生產資質,小米將無法與寶沃有任何造車資質上的合作,公司如何獲取生產資質也成了業內討論的熱題。
據觀察,近些年造車新勢力的新增量逐年遞減,這與新能源市場的逐步成熟以及造車資質“卡脖子”的做法脫不了干系。
其中,自游家便是最好的例子。從第一臺量產車NV正式上市,到宣告無法正常交付,僅僅兩個月的時間,這家新勢力便進入停擺狀態。
最大的原因便是其代工廠大乘汽車“資質未過審”,恰逢政策收緊,造車資質獲得方式愈發困難,收購、代工均無從下手,自游家無奈只得“原地解散”,記者前往上海門店走訪時發現,原本的門店均已關閉,此前的銷售也已聯系不上。
這令新車企們對于生產資質的重視程度更上一層。
此前,造車新勢力靠三種方式獲得資質:尋找有造車資質的車企代工,收購具有造車資質的車企以及獨立申請造車資質。
但隨著國家政策的收緊,目前,國內生產銷售新能源汽車需要“雙資質”,其一是國家發改委的許可資質,獲批公司需要在發改委認可的基礎上于兩年內建設工廠,并在3年內開啟車輛銷售;其二,造車企業也同樣需要獲得工信部的認可資格,滿足《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
同時,由于此前汽車行業內混亂的收購局面造成的產能浪費,以收購獲取資質的方式也逐漸成為歷史,目前主管部門已經關閉了通過股權變更等方式獲得生產資質的項目審批,造車資質無法交易只能注銷的消息也在業內盛傳。汽車分析師鐘師稱,當下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管得緊,車企連續幾年“休眠”就會處理掉。
汽車分析師林示對此表示,目前市場對于汽車產能過剩趨勢是比較謹慎的,“很多新勢力‘PPT造車’,留下了一地雞毛,形成了現在嚴控‘新玩家’的局面”。
此外,代工模式如今也行不通了,因為現在的政策要求代工企業和委托方都要具備生產資質。
不過,面對緋聞方的“毀約”,小米卻顯得并不擔心,其表示,“這些問題,會在適當的時候發布。”
5年后再現“新勢力”
失去了寶沃的生產資質,審批申請或成為小米拿到造車“入場券”的唯一手段。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告訴記者,寶沃造車資質的注銷對于小米而言或許是好事。據了解,當有新公司想通過備案和審批申請新的生產資質,是需要對當地汽車生產資質進行清理,并且達到相應的產能利用率標準。
由于審批標準過于嚴格,自2018年至今,還未有任何一家新的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獲批通過。寶沃資質的注銷,意味著北京當地汽車生產資質得到了清理,但崔東樹稱,不過并不意味著資質的位置空出來是留給了小米。
不過各種信息顯示,小米的造車業務正在穩步進行。
前不久有消息稱,小米的一期工廠似乎已經接近竣工,網傳圖片顯示工廠樓房上已經拉起了待驗收的橫幅。按照規劃,小米工廠分兩期建設,一期占地面積接近72萬平方米,2022年4月開工,2023年6月竣工;二期計劃2024年動工,2025年完建。其中,一期包括4個工廠,年產能為15萬輛。
除此之外,5月24日發布的小米一季度財報中,公司用“投資11億元”簡單總結了當期對于汽車業務的投入,之后的一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總裁盧偉冰談到造車業務時稱,會按照原計劃進行,在時間進度上將符合或略超預期。同時,小米汽車今年還會按計劃進行冬測和夏測。
今年兩會期間,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曾公開表示,小米汽車已順利通過首次冬測,預計會在2024年上半年量產。
作為從手機行業跨界的新興車企,小米汽車技術投入、人才組織、工廠建設的進度,同樣被業內關注。據悉,公司靠收購或投資的方式,幾乎布局了整個造車產業鏈。據不完全統計,小米已經投資了50多家汽車供應鏈企業,涉及領域包括三電技術、自動駕駛、智能化、激光雷達等。
人才方面,由雷軍為首的造車團隊,先后加入了曾任北汽極狐總裁的于立國與曾任吉利研究院院長的胡崢楠,同時雷軍今年曾透露,小米汽車研發團隊已召集超過2300人。
種種跡象表明,小米汽車節奏正在加速,對于2024年入場這一時間點,雷軍并不認為自己錯失了時機,他曾在小米投資者日上稱,“汽車是百年賽道,只要看好汽車產業,任何時候都不晚。”不過,鐘師卻表示,未來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還會愈發激烈,越晚進入市場,便越難搶占市場份額。
可以肯定的是,新能源賽道愈發激烈,晚入局的小米挑戰重重。
21:12 | 積極應對關稅政策調整 多家跨境電... |
21:11 | 甘源食品2024年營收凈利雙增長 擬... |
21:09 | *ST嘉寓發布2024年A股首份無法表達... |
21:01 | 阿里國際站升至美國APP下載榜第三 |
20:57 | 上交所舉辦商業航天產業沙龍 |
20:54 | 振東制藥2024年營業收入29.71億元 ... |
20:53 | 4月21日上市公司重要公告集錦:凱... |
20:36 | 廣州現億元級全球豪宅 鵬瑞1號像造... |
20:28 | 深市生物醫藥企業齊聚業績說明會 ... |
19:43 | 蕾奧規劃與城市象限聯合推出城市大... |
19:41 | 威士頓實控人離婚股份分割 簽署一... |
19:28 | 聚焦智能化與安全配置 全新智己汽...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