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下面進入第三場圓桌論壇,本場要探討的主題是"未來出行新形態帶來哪些投資機會?"
有請主持人:馬前程,以及5位嘉賓:一汽解放董秘王建勛、中信證券產業策略首席連一席、上汽產投董事總經理肖太明、東方富海合伙人黃保剛、奧緯咨詢合伙人張君毅
馬前程:各位下午好!這次對話主題是未來出行新形態帶來哪些投資機會,今天下午的三場圓桌論壇安排得非常緊密,前面兩場分別從市場用戶、技術、產品甚至政策對城市NOA新的自動駕駛新的階段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干貨滿滿,聽完之后收獲很大。最后的環節,大家可以放松一點,因為剛才聽得很累,最后一個就是投資,這個新的階段會有什么樣的投資機會,有哪些產業布局的機會,我們今天請五道位嘉賓做探討,開始之前先請幾位嘉賓簡單介紹一下自己或者自己的公司。
王建勛:謝謝各位,我是一汽解放的王建勛,解放大家都很熟悉,解放是新中國第一輛汽車的發源地,到今天已經走過了70年了歷史。在過去幾年當中,我們公司也非常關注汽車行業新四化方向轉型,公司前幾年做了自動駕駛和智能網聯公司,在這些領域都有一些布局。
馬前程:期待一會兒的分享,有請連總。
連一席:謝謝主持人,我是連一席,來自中信證券研究部,中信證券是國內最大的證券公司,我們服務多類投資者和國央企的客戶,我們主要關注一些新興的產業趨勢,包括獨角獸公司。智能駕駛是我們關注的產業方向。
肖太明:我是來自上汽產投的肖太明,有300億的在管資金,是保險機構投資私募股權資金的A類白名單,主要圍繞汽車出行,在智能化、電動化領域投了非常多的項目,我個人介紹一下,其實我以前一直在汽車這個行業,在比亞迪汽車和北汽投資都做過,我在汽車行業是老兵,做投資的時間還稍微短一點。
黃保剛:大家好!我叫黃保剛,來自深圳東方富海投資管理公司,我們目前VC管理了350億的資金,投了600個企業,IPO100個,汽車行業投資將近50億投了50個項目,汽車行業收獲了10個IPO公司,我們五年之前布局了智能化,現在汽車行業投資的機會越來越少了,但還有一些小的細分賽道有機會。
張君毅:我是張君毅,我是奧緯咨詢合伙人,奧緯是一家管理公司,有一家母公司叫威達信,奧緯是排名前五的戰略咨詢公司,六千多人,全體收益28億美金的咨詢收入。主要完成的工作是幫助一些企業進行戰略規劃、運營提升等等,同時也幫助很多財務投資人進行投前的盡調、投后的管理工作,實際上我們還有一家兄弟叫美式,在中國只進行了人力資源咨詢業務,但事實上美式也是全球最大的財富管理集團,在管金額是4000億美金,咨詢是16000億,是黑石背后的母基金。我一直在汽車人,16年跟李斌共同創立蔚來資本,擔任管理人的角色,短短不大幾年的投資經歷也投了一系列項目,從新能源到智能網聯到自動駕駛也有公司上市,現在我另外一個身份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股東,就是最老的股票,小飛,我是小飛的獨董,跟今天的話題有相關性,我也是ADas公司縱目的獨董。
馬前程:感謝嘉賓的介紹讓我們對他們的專業背景有一些了解,第一個問題提給幾位投資人。中國智能駕駛的投資,我感覺從特斯拉上市以后,特斯拉自駕的概念,在17年、18年前后有一輪高峰,那時很多企業開始進入這個領域,通過那波投資,雖然有很多企業沒有跑出來,或者到現在還在堅持,但是極大地推動了產業化的速度,大家能夠感受到智能化,大家愿意為它買單,起到了教育和產業初期的作用。在這個階段,單車智能可能沒有想象的那么完美,或者還有一些問題,或推出車路協同或者車能路云一體化,或者幫助這個技術邁上更高的臺階,在這個過程中,投資的邏輯,從一二級角度有哪些變化,投機邏輯上原來那幾年和未來幾年有什么不同?
張君毅:我覺得從自動駕駛的變化,首先要說外部環境發生本質化的變化,從略有泡沫的科技狀態回進入到審慎發展的階段,因為我們做一級市場的時候,從二級市場退出,過去我們考慮二級市場上市,現在更多關注在人民幣創業板、科創板、港股上市,由于這樣的經濟環境和外部環境變化,使我們對項目的期許和期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和改變,我一直有一個觀點,蔚小理的成功,現在這么規模化的發展,最終到底是美國資本市場不盈利、沒有量產、都能上市、保持比較高的估值,保證了它的運行。同樣的道理,我們布置自動駕駛的時候,之前很早就看了自動技術,在各種比賽中就看了,但真正布局企業,因為蔚來資本就在布局,我第一個就是商用資本公司,就是圖森,之所以看圖森,乘用車場景更容易落地,的確也是因為一些原因,我們估值沒有投圖森,證明是對的,因為圖森是第一個能夠在美國上市的,但是由于地緣政治原因,大家看在美國上市的企業,都受到一定的折損,還有上市壓力。在那個階段陸續出現一系列公司,有些公司專注LS公司,有些仿特斯拉,用視覺、L2到L3,這是剛開始的頭部企業的選擇,甚至很多企業說,干脆自己造車吧,有些公司有這樣一個想法。但是這樣一個想法隨著跟整車的結合越來越深入,這個市場難度越來越大的時候,大家都在調整,只要2005年跟輔助駕駛相關的公司幾乎沒有一家沒有調整過經營策略,包括車企,因為大家都在摸索過程中。到后來大家認可了,獨立的公司是很要生存,我一定要擁抱主機廠,擁抱合作單位,大家開始給主機廠提供解決方案。但是隨著后期的發展,由于整車競爭越來越劇烈,成本的壓力越來越大,大家開始壓縮,前兩天有一個訪談,基本上ADas到千元級的情況,包括激光雷達,最早的高清激光雷達單個鍵要幾萬塊錢,現在有些企業的激光雷達鍵只有幾百塊錢,后面的原理技術都不相同,但是一個東西,傳達給用戶的是一個東西,用戶裝載車上又是一個情況,導致千軍萬馬所有企業都要沖這個L1、L2的市場,就變成了價格戰,為了變成主機廠不斷降價,難度是什么?第一我的項目利潤不一定很高,我還要定點量的事情,定點量也要受制于主機廠。
第二客觀來說,一些企業改變了自己的上市初衷,因為科創板對上市的要求越來越高,有盈利要求,我們所談論的企業很多都是在邊界上面的。
張君毅:為資本而改變,有些企業要轉變為服務商,我們看到小馬智行,找到了中東的金主,有一些不變初心的動作,這兩個路線很明顯,一個是接地氣做車的應用。還有一部分伴隨相對比較高端的企業,留給這些技術公司的空間其實也發生了很多變化,我最后一個觀點就是像這樣的企業,最終得熬下去,因為這些企業會變得越來越集中化,看哪些公司成為資本的獨立公司,或者被一些大企業收購,或者成為能夠持續服務的企業。
馬前程:感謝張總給這些公司戰略的建議。黃總是產業背景的財務投資人,你們怎么看投資邏輯的變化。
黃保剛:取決是你是什么類型基金,對于早期基金,汽車產業可投資的賽道不多了,在細分賽道還有一些機會,對成長型基金來說,現在都有一定的玩家,主賽道很清晰,細分賽道不像早期基金百花齊放,存量基金只能在十幾二十佳企業尋找確定性,未來能成長成成熟型的企業,大多數企業最終被并購者,對成熟期項目該跑出來的已經跑出來了。沒跑出來的,難度系數很大。我講一級。
二級,汽車產業很大,我們十年之前布局電動化,五年之前布局智能化,該出來的都出來,沒出來的就結束了。對二級市場是這樣看的,一級二級打通來看,電動化已經成長出千億企業十家,智能化的公司我相信未來有數家千億公司,就幾十家過幾百億的公司,從大的方向來看,直到2021年中國出現第一家汽車零部件行業的前十大,過去一百年中國沒有一家,這些公司做的產品很多,系統打法或者怎么樣的打法也好,他們認為任何一個產品做到世界前三就放棄,同樣對中國公司來說,做了中國前三,要么接洽來融資很困難,因為市場已經把成長期估值很高,融資會越來越困難,融資難募資難。
馬前程:電動化經歷了非常漫長的成長階段,動力電池,從0做到上市的特別多,但是自動化的時間窗口好象沒那么長,還有很多傳統零部件往智能化轉的很快,導致很多智能化核心供應鏈已經是上市公司了,投資機會除了一級可以看二級,感謝方總的分享。
肖太明:大廠出來一個團隊,追著給錢這是一個發展階段的問題,當一個東西剛出現的時候,只要有這個東西,就會有很多人看,人們會把剛出現的東西看得特別美好,到今天智能化汽車的普及率非常高了,我看一個數據23年輔助功能新車配比到了40%,考驗更多的是企業的落地能力,投資人是最現實的一群人,需求產生價值,只有把產品變成商品,才能拿到投資人的錢,到今天這個階段更關注的是最便宜、質量最穩定地批量生產出來,然后賣給客戶,然后實現價值,對今天還存在的企業來說挑戰是非常大的,因為汽車行業從產業鏈的整個鏈條尤其是新能源行業,大家活得都不容易,整車廠賺錢,創業企業也不賺錢,這個過程中消費者也不怎么買單,今天的投資形勢到今天這個樣子,就看誰能熬下去,可能對于企業來說,誰能把成本關注好、質量關注好對企業的生存是最重要的,以前有投資人的錢去用,但是今天的融資環境很惡劣了,對利潤要求越來越高從退出渠道來說也越來越難,我覺得對企業的挑戰非常大,我們看智能化企業的時候,更多會從成本、質量、量產的能力去考慮,技術這個因素反而不是那么重要。重要性會降低一些,大概就這些。
馬前程:肖總談到這個階段炫技不是那么突出,大家更關注的是商業的東西,能把錢賺回來,變成可持續的項目,下面請研究二級市場的連總二級市場的角度,現在有沒有什么風格的變化,或者大家認知的變化。
連一席:站在產業研究的角度,核心還是要關注當前產業存在怎樣的痛點,通過一個技術跟商業化實際的進展,解決這些痛點才能真正創造投資的價值,今年看到產業比較大的趨勢,就是上一場圓桌的話題,就是討論城市NOA,這是我們之前一直跟朋友講的一個觀點,這個產業核心的矛盾到底在哪里,消費者沒有買單,我們覺得核心的原因有幾方面,因為前幾年落地的產品主要還是在高速,如果大家用過高速NOA的功能也是非常實用的,但是是非常低頻的場景,可能只占10%的時間,如果花幾萬塊錢購買這樣一個功能,說實話性價比確實不是挺高,但隨著城市NOA的使用頻率非常高,是高頻的場景,如果把這些功能做好,是能夠切實解決消費者的痛點,讓消費者真正產生購買的意愿,其實最近我們看到很多爆款車型上體現出了這個趨勢,剛才講到寶駿大疆版的車還有小鵬的車型。我們看到高速技術迭代過程中,對整個產業鏈有升級帶動的作用,因為我們知道整個產業分成感知到決策到執行還有定位等等模塊,包括感知的激光雷達,到4毫米波,還有決策里面的高算力的芯片、算法等等,還有執行里面的線控底盤,包括通信里面要適應大數據傳輸的車載以太網,還有一些定位的模塊,我覺得這些都是隨著產業趨勢深化會帶來一些新的投資方向。
馬前程:幾位投資人分別從不同的角度給我們探討了投資邏輯新的趨勢。第二個問題就是大家都知道,最近各個論壇都再說國家層面要規模化推廣車能路云一體化,而且要規模化推廣。這個政策可能會更加精準,基于這個,先從一汽解放王總開始,大家知道解放是龍頭公司,在資本市場也是很有影響力,解放發布2025、2026年的規劃,特別您談到智能駕駛領域的布局和探索,從解放的角度,在車能路云這一波有什么機會,或者說對產品的銷售或者說對我們的業務會帶來哪些機會?
王建勛:我覺得解放未來的產品一定是新能源+智能化這樣一個方向,在解放整個發展過程中,我們圍繞著新能源智能化領域持續關注一些投資機會做孵化。前兩年我們更注重的是供應鏈上商業化的場景落地、供應鏈的機會,目前解放更關注的是我們作為整車廠,可能要打造一個垂直的跨領域的智能化解決方案的能力,這也是我們去追求的一個目標。打造一個更具有成本競爭力整體的解決方案,同時我們也非常關注客戶的需求變化,我們主要是做商用車,商用車很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要在特定的場景中帶來商業的價值,我們現在覺得車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領域,在一些封閉的場景、一些短途運輸有應用,比如城市的灑水車、垃圾清運車或者渣土車,或者封閉場景港口的運輸車,礦山的礦卡,從中長期來看,有一些在高速上搭載氫燃料的車,從能源屬性和部件屬性上都會帶來很多的機會,特別是智能化很有可能給客戶帶來新的商業模式,我覺得這些都是值得關注的新的投資方向。
馬前程:作為商用車企業,談的最多不是技術,更多談的是成本,我們要在商用車和乘用車產業競爭核心還是有差異的,商用車規模化還是非常重要的,將來電動化和智能化推動商用車用戶層面的商業模式,將來車隊的管理會有智能化的變化,提醒投資機構的朋友關注。感謝王總分享,也想聽聽幾位投資人對這個事情怎么看。先從肖總開始。肖總是做直接投資的,車能路云帶來哪些機會。
肖太明:智能駕駛是兩條路線,一個是單車智能,一個是車路協同、車能路云,國家一直在提倡車能路云,單車協同上的商業模式比較成熟了,隨著智能化的發展,單車毫米波雷達和攝像頭和激光雷達的應用趨勢很明顯了,而且這種商業模式比較好計算,就是單車用量是多少,然后占有率是多少,我給你未來市場空間有一個評估,但是在車能路網這一段,因為地方政府都在推示范區,示范區有一些需求,但這種市場空間,我們也在關注。但我覺得車方面,中國是有優勢的,就是中國政府做基礎設施的投資是非常有效率的,而且當年看一個項目的時候,跟高速公路相關,說每年基礎設施上萬億,錢一定要花出去的,原來修高速公路,這些路修好,沒有地方去做投資,在做路的智能化改造,政府是有動力做路端的投資,這對行業企業也是一個機會,當然這個機會不一定適合所有企業,一個是渠道的能力還是要非常強。
馬前程:如果政府采購的話,就會涉及到不同的地方政府,不太容易復制。
肖太明:對,對我們投資判斷起來還是有難度,確實它帶來了一定的需求、一定的市場,尤其對發展階段的企業來說,也能獲得一些市場的支持。但是在車能路網里面,能源方面是我比較關注的一個領域,因為電動車越來越多,它的混能網絡越來越重要,我們買了車希望很方便地充上電,包括小區充電樁的建設,包括快充樁的建設,這帶來確定性的機會,我們做投資喜歡確定性的商業模式和確定性的機會,是可持續的機會,這個方向有很多做充電樁運營和充電模塊產品的企業。
馬前程:這幾個領域,充電的模塊或者更核心的元器件包括充電樁的生產制造包括運營,你排個序,你更看好哪個?
肖太明:我覺得有核心技術的跑得最快,有充電模塊的產品,本身技術門檻比較高,這樣的企業走得比較穩。像充電運營領域,做得也非常大,這個領域有潛在的門檻,無論是資金的還是運營效率的門檻,都很高,這個領域我們非常關注。
還有就是車路協同,路側傳感器,路上越來越多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等等,對提高整個效率硬件的投資,我們也會關注這方面的需求,這方面的需求是比較有確定性的。
馬前程:硬件更容易標準化,有請黃總談談您對這波車能路云帶來的投資機會。
黃保剛:我講幾個觀點,第一車聯網是實現高階自動駕駛的必要條件,為什么呢?有兩個原因,第一類似于道路預測,不是單車智能能實現的,第二比如攝像頭遮擋等原因,有一些安全性隱患,我覺得車聯網是實現自動駕駛的必要條件。通用傳感器的時間很早,如果有攝像頭、激光雷達,競爭很激烈了,從車聯網的角度來講,大參與方主要有主機廠、服務商、硬件制造商五大類,具體的形態上來看,汽車車聯網主要是車跟車、車跟人、車跟路、車跟網之間的交互。整車廠我們也投了,在運營商跟GSP比較少參與,服務商也比較少參與,硬件廠商里面類似做PBOS組合定位的OBO、ICU的,做高速視頻的,這是我們重點關注的,因為車聯網的滲透率相對特別高,如果一個行業滲透率在個位數,尤其5%以上,我覺得早期基金有比較多的機會,當一個行業滲透率超過20%甚至30%以上,這個市場大的格局基本已定,現在車聯網還是在慢慢發展過程中。自動駕駛必將到來,我們覺得是綜合性、系統性、復雜性的工程。隨著車聯網、車能陸運的建設,成本的下降,我覺得這一天終將到來。一汽解放講商用車,以汽車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成本控制拼到最后都是拼這個。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太快了,18年之前滲透率不高,19年之后蓬勃發展,一頭扎下去很多玩家,導致競爭激烈,通過并購、整合洗牌以后,不僅是零部件廠商,廠商也是一樣,那時候主機廠,合理利用是市場化發展的必然趨勢。謝謝!
馬前程:黃總預測大概什么時候形成這個格局。
黃保剛:要五年以上。大家可以看包括小鵬賣股份給大眾,如果你不能賺取剩余價值,不能給股東股權回報的話,這個生意是遲早玩不下去的,需要更大更有能力的玩家,走向全世界。我們在良性市場發展下,每家有自己擅長的,之前我在德國、法國看到很多零部件要么是大而全的,要么是小而美的,但是這個小而美就是世界第一第二,這樣的企業才活得下去。
馬前程:一定是全球化的,小而美,隱性冠軍,要么體量非常大,抗風險能力強,中間的就比較麻煩。
黃保剛:中間就是并購整合,我花了很多時間搞并購,我覺得上市公司并購,未上市公司有很多機會,通常我們講的中期后期,回歸到合理的價值中樞,可投資的少,因為投資也比較卷,如果未來市值不到一百萬,流動性有問題,未來需要找到中大型的市場空間和市場方向。
馬前程:感謝黃總,由張總簡單地給我們做個判斷,你看好的這一波的車能路云車路協同有哪些比較好的機會。
張君毅:車能路云一開始投的時候,大家很多在投車能路云的情況,我們先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都是早期,投車能路云是人民幣比較多,都是來自管理機構、研究機構、科學機構做這樣的事情,早上很多討論也很明確,兩者之間走到終局一致的。如果車路協同,我們剛才說到車聯網就是很重要的事情。在車聯網連接過程中,5G普及程度并不是很高,隨著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的出現,我還要搞云端大腦。在路上考慮的工作很多,我們一直在抱怨高速公路收費太多了,十年以后還在收,但是怎么為它更新,就是通過智能化的更新,我們現在的問題在于,各地政府在進行智能化改造路端的時候,執行的標準、推廣的技術所引用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叫百花齊放各顯其能,在這種情況下,車子特別是卡車要跨區域運行的,很少說端到端在區域能運行,這種情況下怎么創造出一個更好的狀態,一方面是通過國家定標準,另一方面是企業通過它的項目制定標準,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們現在最簡單的商用車運營場景,其實這是一個toB的聲音,但實際是toC的聲音,我的規模達不到,一汽解放這樣的重卡汽車進行處理,這是現在我們知道的一個情況。
還有高速商用車這塊,我走過兩個這樣的企業,一個沒投,還有一個通過智能駕駛不能讓卡車變成無人駕駛,在高速公路上無人駕駛,但是可以極大地降低駕駛員的工作強度,而且在這種推廣方面,它的存在也會反向對路進行規范。我們的800高壓快充這塊,華為抱有極大的野心,今后要在所有的高速公路使用,如果基站鋪完了,能量鋪完了,如果他再出一條跟乘用車相關的商用車的路線方案,是不是它就可以成為這個區域的整合者或者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角色?
另一方面,我必須提示比較現實的問題,車路協同其中一個關鍵,就是商業模式的創新,還有車聯網。怎么樣形成一個鞏固的商業模式使這些企業持續性地除了賣連接以外還要賺錢,因為單車智能一部分是硬件的東西,一大部分是軟件的東西,在車路協同也要有軟件給予支持來提供解決方案,我們怎么在中國的環境下對于這些軟件或者解決方案公司或者集成公司給予一定的估值也好或者寬容度也好,否則這些公司都會在日常的業務工作當中變成不是方案提供商,而變成了一個一個項目的執行者,這種項目執行者在資本市場上面是很難有非常好的估值。最終我相信從國家的想法來說,國家會建立一個統合機構,把路上跑的車的信息全部集中起來,把車上電池的信息業集成起來,同時如果可以的話,把這些車輛信息、行駛信息等集成起來,當達到的時候,這是一個本質性的變革,也就是足夠快,云端大腦足夠強,我的車輛單車智能就會被極大地削弱,就像特斯拉一體化底盤一樣,如果車沒有碰撞,為什么要做得很堅固,其中會產生很多投資機會。
馬前程:時間關系,還有最后一個小問題,大家可以簡單做個回答,新的階段或者說智能駕駛產業鏈,我們一二級市場投資策略有什么不同或者說差異,有請黃總。剛才張總已經談到一些,請黃總,一級喜歡什么項目,二級喜歡什么項目。
黃保剛:我看了很多企業,我覺得自動駕駛公司先讓自己活下去,要么你不斷融資,要么你產生盈利,因為這個行業成本都比較高,我看到過去很多做高階的公司要么活不了,要么活得很艱難,要么轉向ADas,這是我看到的企業。高階公司很貴,沒法投,有個公司圖森美股上市可以對標國內的自動駕駛公司,一級市場的估值高得離譜,自動駕駛硬件上面該投的都投了,小的自動駕駛芯片,最近幾年稍微布局了一點!類似于半導體,這是我們參與的,但不是很多,客戶質量高的,成長好的,估值還合理的,我們現在看不多,我剛才說跑得出來的,大家每家都很熟,能走出來的,在不確定性中滿足剛才說的標準。
馬前程:純硬件比如芯片這種公司?
黃保剛:激光雷達的芯片,因為車聯網發展帶來,比如CDS芯片,這種過去在國內是比較少,現在扎堆到上面的標的越來越大,大的主控芯片無論是駕駛芯片等等越來越向頭部去使用,終端芯片的包裝,比如地平線,黑芝麻等等,沒有那么多的資金實力,所以看看中型的,看培育還是可以的。
肖太明:一二級市場是聯動的,對我們投資來說,在看一級市場項目的時候,也會同時盯著二級市場算我們的收益,所以今天的二級市場,對我們做意向投資是壓力非常大的事情,因為中國五千多家上市公司,我們能投的項目基本上都有一定數量的上市公司在參與,看到他們的估值,大把二三十倍PE的公司存在,所以在看一級市場的時候,我們會自然不自然地做一個同類的對比,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你去做判斷,去預測未來的增長的時候,就會比較謹慎,我同意黃總的說法,我們創業做企業,要么在小市場做老大,一定要把自己做成老大地要么在大的市場做一些更大的產品,就是我們在車的領域投資,我們更喜歡做單車的用量在一千以上的產品,這樣你的市場規模足夠保障你成為一家100億左右的上市公司,我覺得上市的路很難去走,未來的空間也比較有限,我覺得做企業,競爭到最后,尤其在汽車這個行業,因為汽車都是論斤買的,四五十塊就能一輛汽車,十多萬汽車一兩噸重,在這個行業做的話,最重要的就是成本控制能力、效率一定要在這各行業做到頂尖的水平,一百萬只能出兩三個不良品,對企業的運營要求是非常高的,企業運營到最后,對企業家的運營能力,對成本控制能力要求會越來越高。
馬前程:肖動提了非常好的建議方向,一開始是拼技術、產品,最后還是拼企業的基本功,企業的真實實力。有請林總談談從二級市場或者可以從一級市場談談你們對項目的判斷,你們二級市場更喜歡什么樣的類型的?
連一席:今年以來,我覺得二級市場對智能汽車的投資,跟幾年前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大家關注二級市場的話,可以看到這幾個月主要上漲的是跟華為生態伙伴的公司,但是其他的新勢力在這個過程中并沒有上漲,甚至出現一定程度的下跌,這跟2021年蔚小理一起上漲的是不一樣的,這反映出一個什么情況,整個行業確實進入到一個存量博弈到內卷的狀態,尤其是以華為為代表,賦能它的合作伙伴,在整個體系能力上包括營銷、產品定義能力上,確實給其他競爭對手帶來非常大的壓力,我想說的第一個變化,現在是一個結構性分化的狀態。
第二點,我看到比較有意思的現象是,這輪智能化的上漲或者最近這波行情,你會發現供應鏈上漲的也不多。這里面我們發現第二個關鍵詞就是在車企自研的博弈上,因為現在我們看到的趨勢是車企在下半場越來越想把智能化作為核心的差異化的點,不管是算法上還是芯片上要一定程度的自研掌控核心能力,我們看到一些公司在毛利率上包括商業模式上面臨著一定的挑戰,所以總結下來,我覺得從二級市場的角度可能有兩個方向,一個是還是要擁抱這輪活下來比較優秀的龍頭公司,隨著份額的成長有進一步頭部集中的趨勢。第二還是要考慮車企自研的問題,如果你跟比較強勢的車企做的話,他們短期會用你,但是在他掌握這個能力之后,他們可能就會轉向自研,這里面要找一些車企不會去碰的環節,比如說剛才幾位投資大佬講的車載里面的以太網等等,我相信芯片類跟車企的供應鏈有挺大的不同,所以我覺得還是有挺多細分的機會,但是它并不會說會成為百億千億的上市公司,這是二級市場今年新的變化。
馬前程:正好談到最近比較熱的華為鏈,我看解放也跟華為剛剛簽約,最后我們有請王總談談您對一二級,因為你也負責資本運營,也有自己的角度,給我們簡單分享一下。
王建勛:作為主機廠來講,一方面我們自己也做產業鏈的布局,我們布局這些企業的時候,關注的更多是一些核心技術和持續的技術迭代和開發的新能力,這是我們最關注的一個點,從我們自己二級市場的感受來看,有的時候二級市場投資者會比較關注有影響力頭部企業的帶動效應,這是比較明顯的,在二級市場上投資者更關注的是市占、商業化進程,我們感受更明顯一些。
馬前程:感謝王總最后的分享,感謝五位嘉賓圍繞著幾個核心問題,做了一個初步的探討,希望跟在座的參會代表能有一些參考,下面有機會跟幾位嘉賓繼續做線下的溝通,用熱烈的掌聲感謝五位嘉賓的分享!
21:18 | 友訊達:截至2025年4月10日公司股... |
21:18 | 溢多利:截至2025年4月10日股東總... |
21:18 | 意華股份:公司暫未與小米汽車開展... |
21:18 | 易成新能:截至2025年4月10日公司... |
21:18 | 依依股份:4月16日回購公司股份100... |
21:18 | 雪峰科技:第五屆監事會第二次會議... |
21:17 | 雪峰科技:第五屆董事會第二次會議... |
21:17 | 秀強股份:第五屆監事會第十二次會... |
21:17 | 秀強股份:第五屆董事會第十八次會... |
21:17 | 廈門象嶼:第九屆監事會第十九次會... |
21:17 | 廈門象嶼:第九屆董事會第三十次會... |
21:17 | 維遠股份:第三屆監事會第五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