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曉玉 劉釗
4月23日至5月2日,第二十一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行。長安馬自達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安馬自達”)在此次車展上發布了其第二款新能源車型MAZDA EZ-60。
當馬自達汽車株式會社(以下簡稱“馬自達”)社長毛籠隆弘第四次以馬自達CEO身份站在車展發布會的聚光燈下時,這位掌舵者正面臨一個殘酷的現實:在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這個以“轉子發動機”和“魂動設計”聞名的日系品牌,市場份額已逐漸萎縮。
面對當前現狀,毛籠隆弘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正在重新審視中國市場的戰略定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變革速度遠超預期,這要求我們必須加快轉型步伐。”
洞察中國車市的變與勢
最大限度擴大市占率
毛籠隆弘兩年來四次訪華,背后是他對中國市場深刻的洞察與重視。
毛籠隆弘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直言,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變化堪稱“劇烈”,電動化、智能化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奔涌向前,中國已穩固占據世界最大汽車市場的寶座。
這種變化不僅重塑了汽車產業的競爭格局,更深刻改變了消費者的出行理念與生活方式。新能源車從曾經的小眾選擇,逐漸成為市場主流,消費者對車輛的智能化配置、續航里程、充電便利性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面對如此浪潮,毛籠隆弘表示,長安馬自達雖非行業巨頭,卻有著清晰的自我定位——在能力范圍內最大限度擴大市占率。
“打造獨特產品,提升客戶體驗,贏得消費者信賴。”毛籠隆弘的話擲地有聲。在他看來,長安馬自達必須以差異化競爭在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跟。
從全球視角來看,長安馬自達的銷量分布呈現出明顯的區域差異。北美市場貢獻突出,而亞洲市場,尤其是中國市場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
馬自達中國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島向《證券日報》記者補充道,具有龐大消費潛力的中國市場是長安馬自達不愿放棄的“兵家必爭之地”。
長安馬自達20年合資再出發
新能源賽道開啟全球布局
在合資合作的賽道上,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安汽車”)與馬自達攜手走過了20個春秋。從去年的EZ-6到如今的EZ-60,兩款車型不僅是雙方合作的結晶,更承載著開拓國內外市場的重任。毛籠隆弘明確表示,未來雙方將在更多領域展開深入合作,這兩款車型也計劃出口海外,以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實現互利共贏。
在新能源技術發展方面,長安馬自達采取了多元化的戰略布局。毛籠隆弘表示,鑒于全球市場電動化進程的參差不齊,長安馬自達沒有盲目跟風,而是選擇多條腿走路。在持續研發新型內燃機的同時,積極布局混動、插混、純電等多種技術路線。這種因地制宜的策略,既能滿足不同地區消費者的需求,也能降低企業在技術轉型過程中的風險。
在盈利模式探索上,中島對記者坦言道,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激烈,“內卷”嚴重,企業盈利困難,利潤空間也被不斷壓縮。馬自達將通過與長安汽車的合作,壓縮電驅、電池相關成本,同時發揮自身產品的獨特性,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盈利模式。無論是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產品附加值,還是優化銷售渠道降低成本,都將成為企業提高收益的重要途徑。
電動化戰略揭幕
中國新能源車投入比例提升
展望未來,長安馬自達制定了明確的全球電動化戰略轉型目標。毛籠隆弘表示,到2030年,在中國市場,長安馬自達計劃將新能源車的投入比例提升至六成至七成,積極迎合中國市場的電動化趨勢;在北美市場,由于環境法規、消費者偏好等因素,長安馬自達將以生產高效混動車型為主,同時準備新能源車以滿足部分消費者需求,采取多元化產品策略應對市場變化。
在銷量改善方面,長安馬自達針對不同市場制定了具體方案。中島詳細介紹道,在日本,通過重建銷售網絡、滲透品牌價值吸引客戶;在泰國,計劃導入新型小型SUV并減少4S店數量以提升市場表現;在中國市場,日系品牌在新能源領域市場份額僅占1%,EZ-6的銷售未達預期。未來,長安馬自達將加大對燃油車保有客戶的宣傳推廣,在日系品牌銷售較強的地區集中開展營銷活動,并針對新能源車型制定獨特的銷售培訓方案,借助EZ-60和EZ-6形成新的產品陣容,推動銷量增長。
在全球汽車產業加速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背景下,長安馬自達正站在變革的十字路口。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但長安馬自達在戰略規劃、產品布局、市場應對等方面已明確方向,其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突破,重塑品牌輝煌,仍需時間檢驗。未來,長安馬自達將如何落實各項戰略舉措,在變革中實現突圍,值得業界和消費者持續關注。
(編輯 上官夢露)
02:02 | 韌性盡顯 五糧液業績穩健向好 |
02:02 | 片仔癀去年營收逾107億元 成本壓力... |
02:02 | 銅鈷價格上行疊加降本增效 洛陽鉬... |
02:02 | 好未來2025財年凈收入同比勁增51% ... |
02:02 | 比亞迪一季度盈利91.55億元 日均研... |
02:02 | 券商分析師堅定看好A股后市行情 預... |
02:02 | 年內公募機構斥資超85億元參與定增 |
02:02 | 消費板塊預期持續修復 基金經理把... |
02:02 | “固收+”基金憑實力“圈粉” 資產... |
02:02 | 險資現身227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 |
02:02 | 一季度44家公募機構管理規模增長 ... |
02:02 | 中國平安擬發債500億元 預計未來險...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