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關于住房供地和宅基地的講話,引發市場強烈關注。
姜大明提到,將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農戶)資格權、(宅基地及農房)使用權“三權分置”,適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權。宅基地是集體所有權的農村土地,用以保障農民居住權,農業人口申請獲得以建造住宅。
“政府將不再是居住用地唯一提供者。”姜大明亦透露,中國將研究制定“權屬不變、符合規劃條件下,非房地產企業依法取得使用權的土地作為住宅用地的辦法,深化利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
有三點值得注意:“非”房地產企業也成為住房提供方;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政府不再壟斷住房供地;研究建設租賃住房,而非普通住房。
政府不再壟斷住房供地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政府逐漸開始壟斷土地一級市場,土地+財政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成為地方政府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
隨著房地產市場逐漸發展,疊加地方政府增加收入的需要,國有土地也越來越少,“地王”頻出。
在18億畝耕地紅線的壓制下,大城市的國有土地已經觸頂。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土地的供應有了進一步的保障。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對中新網稱,土地市場的用地來源主要包括國有用地和集體用地,國土部此次表述,或是說在住宅市場的用地方面,會逐漸放開集體建設用地。
證券時報援引土地專家也觀點稱,住宅用地政府不再壟斷的理解不夠準確,集體建設用地僅用于租賃市場,真正“打破壟斷”可能還需要一定時間。
這次明確了以后住宅用地將不僅是國有建設土地供應,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也將參與供應,但是只能通過建設租賃住房的方式入市,而且是在政府統一規劃下建設,并不是真正打破壟斷。
嚴躍進也認為,其他領域其實不太可能一次性放開,而大城市的城中村和城邊村將成為這一政策的主要著力點。
還值得注意的是,集體土地上有“小產權房”的概念。民間定義“小產權房”為集體所有土地上,私人建設的、未繳納土地出讓金等費用的房屋。小產權房往往會被非法銷售,但該類方沒有土地使用證和預售許可證。
嚴躍進對中新網表示,小產權房是在無審批、無監管的非法用地上建成,定性為違法違章建筑,沒有轉正的可能。小產權房依然會管制,合規的宅基地將獲得優先改革的機會。
宅基地的“三權分置”:土地供應上升農民收入增加
宅基地是集體所有權的農村土地,用以保障農民居住權,農業人口申請獲得以建造住宅。
根據中國目前的現行法規,宅基地需要以戶為單位申請,享受宅基地使用權的須是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失去宅基地使用權(例如戶口轉為城市戶口等)不代表失去房屋的所有權,但翻新、改建會受到限制,直至房屋自然倒塌。
宅基地的流轉改革方向一直爭議較大,現行法律嚴禁城鎮居民在農村購置宅基地,但放活宅基地、通過宅基地流轉等方式提高其價值一項呼聲不止。
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此次明確表示,城里人到農村買宅基地口子不開,嚴禁下鄉利用宅基地建別墅大院、私人會館。
宅基地“三權分置”后的改革方向,在于租賃住房試點。去年8月,國土資源部和住建部確定了北上廣等13個房地產熱點城市,開啟集體土地建設租賃用地試點。
宅基地的“三權分置”,進而推動其成為租賃用地建設土地的探索,農村最大的一筆資產也能被盤活。
國君地產謝皓宇、卜文凱、趙格格還提到,勞動力制度紅利也將由此再一次釋放。穩定的財產性收入提高了農民工的購買力,也提高了農民工愿意“放棄”宅基地、進城落戶的動力。
非房地產企業建設住宅用地:自有用地的利用
姜大明提到,探索“非房地產企業依法取得使用權的土地作為住宅用地的辦法”,意味著房地產開發商不再是一手住房的唯一提供方。
至于非房地產企業針對哪些性質的企業,住宅用地是可對外銷售的普通住房、租賃住房或是保障性住房,國土資源部部長并未進一步透露。
北京(樓盤)市住建委負責人12月曾提到,北京正進一步引導和鼓勵全社會支持參與住房保障工作,鼓勵國有企業利用自有用地建設保障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目前已建設約12萬套。
“鼓勵國企拿出自有用地建設保障房,是增加保障房的供給渠道,而非企業自建房為企業內部職工福利分房。”該負責人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