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大消息!
1月15日,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表示:
將深化利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推動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政府將不再是居住用地唯一提供者。
2018年我國將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
城里人到農村買宅基地這個口子不能開,按規劃嚴格實行土地用途管制這個原則不能突破,要嚴格禁止下鄉利用農村宅基地建設別墅大院和私人會館等。
一時間,“政府不再壟斷居住用地”成為熱門話題。
作為普通人,最關心的可能還是這則消息將如何影響房價?為此,我們采訪了相關人士
房地產的全新時代來臨
新年以來,多地樓市松綁、放開租房落戶、土地使用年限變更等一系列重磅的消息迅速把“熄火”已久的樓市又帶到了輿論的中心。但這些政策在“政府不再壟斷土地供應”的消息面前,都顯得黯然失色。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一直以來,高房價的一大關鍵因素就在于政府壟斷居住用地,導致土地資源稀缺,在土地市場引入多個主體,形成真正的競爭,將有利于健全房地產調控的長效機制,一個房地產的全新時代將要來臨。
過去數十年,我國住宅土地來源單一,國有土地招拍掛出讓是開發商獲得住宅土地的最主要渠道。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江瀚告訴《經濟日報》記者,長期來,中國的土地供給者只有政府,面對唯一的土地供給方,市場上一方面土地需求有些供不應求,特別是大中型城市,土地拍賣的價格也越來越高。另一方面,農村土地卻難以流轉,難以形成規模經濟,農村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現象較為顯著,農民的權益得不到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這種壟斷導致的土地供給稀缺,帶來了住房供應的短缺,房價也隨之暴漲。數據顯示,2016年,北京、上海土地供應完成計劃的比例僅為20%左右,這也成為2017年兩地房價暴漲的重要原因。
財經評論員馬光遠認為,新的土地舉措的落實,意味著中國土地供應將出現實質性的變化,政府作為土地壟斷供應者的歷史將慢慢終結,這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格局以及房價未來的走勢必然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短期內樓市不會出現大變化
政府放開土地供應,是不是意味著樓市將在短期內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此,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分析認為,從土地市場的用地來源看,主要包括國有用地和集體用地,在住宅市場的用地方面,將會逐漸放開集體建設用地。“但是必須注意一點是,當前在居住用地的放開方面,其實只有租賃市場才有機會,其他領域其實不太可能一次性放開。而且真正對此類集體建設用地適度放寬政策的,也主要是一些大城市中的城中村和城邊村。”嚴躍進強調。
這種情況下,目前最受關注的租賃市場將有可能成為最先受到土地紅利的一個市場,一些臨近城市的城中村,城市近郊農村將有可能是此次土地紅利的最先受益群體。但是其他的房地產產品是否會繼續跟進,這都需要看試點的效果如何,從而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
進一步鞏固“房住不炒”理念
記者注意到,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還提到,我國將研究制定權屬不變、符合規劃條件下,非房地產企業依法取得使用權的土地作為住宅用地的辦法。嚴躍進表示,很多國有企業用地的工業用地當前需要積極轉性,過去很少會提及做住宅用地,但也不排除一些大城市在土地增量市場有限的情況下,會對此類存量用地積極盤活,所以實際上有助于土地用地制度的靈活,同時為“商品房、保障房、共有產權房、租賃住房”四元產品線提供更有保障的用地內容。
緩解城市土地供應困局,農村土地是一大有生力量。姜大明也明確,2018年我國將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
新政的出臺將真正開啟農村宅基地的流轉。“從‘三權分置’這個說法來看,宅基地的土地所有權不變,在此核心基礎之上,農村土地可以隨著城市化的發展放活宅基地的使用權,從而形成更多元的房地產供給。”在江瀚看來,這對保障房地產供給,提升房地產市場“房住不炒”理念,確保房地產供應有著更加多元的意義。與此同時,對于提升農民的財產性收入水平有著非常重要的標志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