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冬季空氣污染防治攻堅戰打響,“錯峰生產”政策落地加快。錯峰生產在促進大氣污染治理、節約能源資源、化解行業產能過剩矛盾、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供給端趨緊,多地水泥價格上漲。業內人士預計,水泥價格將維持在較高位置,水泥企業效益有望超過去年。
實施錯峰生產
日前,太原市工信廳聯合生態環境局發布《太原市2020-2021年秋冬季工業企業錯峰生產實施方案》,提出堅決打贏太原市藍天保衛戰,確保空氣質量目標任務的完成。2020年11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重點對鋼鐵、建材、焦化、鑄造、有色、化工等高排放行業實施錯峰生產。各相關單位要對照方案所列的清單及錯峰生產措施,組織開展秋冬季工業企業錯峰生產專項督查,嚴厲打擊不執行錯峰生產要求等環境違法行為,對未按要求落實停限產要求的企業,一律納入停產管控范圍,并依法依規進行嚴肅查處。對責任不落實、工作不得力的相關人員,嚴格實施問責。
甘肅省日前召開水泥企業冬季錯峰生產工作座談會,全省水泥企業將通過各地工信局統一上報錯峰生產計劃,省工信廳和生態環境廳將盡快聯合發文,具體部署全省水泥企業冬季錯峰生產工作。錯峰生產將在近期開始實施。
甘肅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指出,進入冬季,我國北方地區燃煤用量大增,空氣質量明顯下降,因此國家在多個行業推行冬季錯峰生產,錯峰生產明顯改善了空氣質量。同時,作為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水泥錯峰生產在平衡供求關系,提高行業經濟效益和運行質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甘肅省要求,各企業要做實做細計劃。對于處理電石渣、生活垃圾、危險廢棄物、承擔居民供暖任務的企業,也要根據政策保證停窯時間,對確有特殊原因在錯峰期間不能停夠時間的,在非錯峰期間也要停夠時間。
中國水泥協會副秘書長、數字水泥網總裁陳柏林指出,目前水泥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凡未達到熟料產能利用率合理水平的地區將制定水泥錯峰生產方案,加強監督力度,細化依托水泥窯協同處置和民生供暖項目的錯峰生產方案,對錯峰生產政策執行不力的企業加大懲戒力度,有效化解嚴重過剩產能。
水泥價格攀升
中國證券報記者觀察到,隨著“錯峰生產”逐步實施,近期多地水泥價格上漲。中國水泥網行情數據中心指出,11月1日起,黑龍江、吉林地區主導企業通知大幅上調水泥價格,42.5水泥上漲70元/噸至100元/噸,個別型號上漲130元/噸至160元/噸。此外,受需求帶動,江西、安徽、四川部分地區發布水泥價格上漲通知,福建、重慶地區水泥價格如期上調。
中國水泥網信息中心相關負責人指出,臨近年末,不少項目進入密集施工期,水泥需求向好是拉動水泥價格上行的重要原因。此外,部分省份錯峰停產使得水泥供給偏緊,對水泥價格上漲有一定推動作用。
冀東水泥在接受機構調研時指出,目前來看,水泥需求周期比去年長,行業有望延續三季度的增長態勢,預計四季度的總體需求優于去年同期。從需求結構看,房地產投資保持平穩,增量主要是基建和重點工程。
業內人士指出,水泥行業前三季度已經有了較好的業績鋪墊。隨著供給端收緊、價格普漲,而需求端保持相對堅挺,水泥行業全年利潤可期。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累計水泥產量16.76億噸,同比下降1.1%,降幅較1-8月收窄1個百分點;從單月走勢看,5、6月增速超8%,7月份雨季增速下降至3.61%,8月份同比恢復到6.6%較快增長。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水泥行業實現銷售收入6943億元,同比下降3.47%,實現利潤1290億元,同比下降1.74%。
數字水泥網指出,雖然收入和利潤雙降,但降幅不斷收窄,利潤已經接近去年同期水平。從趨勢看,全年效益水平有望持平或略超去年。此外,前三季度,我國水泥熟料實現了1.34%的正增長,產品結構繼續優化,預計2020年熟料產銷量將創新高。
庫存波動大
庫存量方面,從機構監測的數據看,今年以來,水泥社會庫存經歷了較大幅度波動。前三季度庫存大幅波動,使得行業企業階段性壓力空前,水泥市場價格高開低走,局部地區出現超預期下跌。但行業表現出較強的“韌性”,總體價位處于高位。
具體來看,一季度疫情期間需求停滯,供給陸續恢復,導致水泥庫存高企,水泥庫容比從年初的51.75%迅速攀升,2-3月份高達70%以上,為近5年新高。二季度隨著下游工程項目恢復施工,水泥需求快速復蘇,同時部分地區落實行業自律和延長錯峰時間的措施,有序推進了行業復工復產,全力維護了市場環境的基本穩定,庫容比快速下降,到5月中下旬降到歷史新低的53%。7月份,由于南部區域超長超強雨季,導致需求二次受壓,庫存又一次回升至近年來同期新高。8月份中下旬后,隨著天氣好轉和施工旺季來臨,庫存總體呈下行走勢,且階段性出現近年來同期新低。
陳柏林指出,下一步,水泥行業將進一步從嚴執行產能置換政策,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優化市場布局,進一步嚴格提升產能指標置換范圍和水泥熟料產能換算標準,加大減量置換比例,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鼓勵并支持企業之間積極探索多種兼并重組模式,整合資源,充分發揮大型企業集團在環境保護、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等方面的領軍作用,加快行業轉型升級,優化市場布局,提高產業集中度,充分利用產業政策推動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11:19 | 海康威視發布2024年ESG報告:以技... |
11:18 | 農發種業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5.63...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