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謝若琳
見習記者 董枳君
隨著流量明星吳亦凡的負面新聞持續發酵,其商業價值也受到了嚴重影響。一方面,吳亦凡代言品牌紛紛表態,截至記者發稿已有7家公司與其解除代言合約;另一方面,由吳亦凡主演,企鵝影視、新麗傳媒等出品的待播電視劇《青簪行》能否順利播出也成問題。
2017年,吳亦凡在參加綜藝節目《中國有嘻哈》時,憑借一句“你有freestyle嗎?”順利出圈,在當年福布斯中國名人榜上,吳亦凡以1.5億元的年收入位列第10位。2020年該榜單上,吳亦凡的名次更是排到了第8位。
“‘吳亦凡事件’涉事雙方各執一詞,目前尚無定論,但從道德層面來看,吳亦凡的口碑已經崩塌,商業價值已經大打折扣。”一位文娛公司創始人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涉及該事件的公司而言,這也是一種警示,在選擇明星代言人時不能只看流量,也要平衡風險。
吳亦凡遭7家公司解約
過去幾年,吳亦凡作為頂級流量明星,參演了多部電影、綜藝,同時代言了15家公司產品、品牌,涵蓋奢侈品、護膚、游戲、消費品、廚衛、視頻平臺等眾多領域。
7月18日,吳亦凡的負面輿論全面爆發,當晚,化妝品牌韓束宣布,已向吳亦凡方發出《解約告知函》并終止一切品牌合作關系。作為首家與吳亦凡解約的品牌,韓束直播間當晚涌入大批支持者,截至當晚23時11分,韓束淘寶店鋪直播間單場直播銷售額已經超過132萬元,場觀次數已經超過128萬。單場直播銷量為7194件,客單價達206元。
“韓束作為第一家站出來解約的公司,品牌形象不但沒有受損,反而收獲正面影響力,總體來看絕對是利大于弊的。”百聯咨詢創始人莊帥對記者表示,一般來說,首先站出來的品牌是非常有勇氣的,在事件沒有明確的結論之前,從女性消費者的角度看,韓束的行為是很“圈粉”的。
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19日17時,韓束、云聽APP、立白、滋源、騰訊視頻、得寶、康師傅等7家公司已經公開聲明宣布與吳亦凡解約;而騰訊旗下王者榮耀、華帝、蘭蔻、良品鋪子聲明與吳亦凡合作已到期,不再續約。
從結果來看,吳亦凡正在被品牌方“拋棄”。那么,解除代言合同的“鍋”應該由誰來背?
“主要還看雙方合約,藝人合約一般都有公序良俗或不良事件的解約約定。各品牌可能協議不同,但成熟品牌的協議一般都會有相關約定。”北京中銀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郭利軍表示,通常(品牌方)是有權追責的。
北京市大洋律師事務所律師張超對《證券日報》表示,具體要看雙方合同約定,比如約定若因某某公司旗下藝人個人原因產生公關危機,產生嚴重不良影響,品牌方有權單方面解除合同。且可以同時約定,這個公司需賠償品牌方一定數額的賠償金。
待播大劇《青簪行》或受影響
除品牌方外,部分影視公司也被波及。
2019年,楊紫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以前選戲的時候看劇本、看導演、看班底,現在選戲要看對手戲演員、看發行,因為很現實的問題是,如果不看這些(有的戲)是播不了的,比如對手戲演員不是特別好,或者發生一些情況沒辦法播。”
當年11月底,楊紫與吳亦凡共同主演的《青簪行》在橫店影視城開拍,次年7月份全劇殺青。2020年10月份,在騰訊影業攜手新麗傳媒、閱文影視首次聯席舉辦的2020年度發布會上,騰訊視頻S級待播劇《青簪行》公開亮相。
如今,這部劇的走向充滿不確定性。今年3月16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視法(征求意見稿)》中提出,“廣播電視節目主創人員因違反相關法律、法規而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國務院廣播電視主管部門可以對有關節目的播放予以必要的限制。”
《青簪行》還能順利播出嗎?7月19日,記者向該劇擬播出平臺騰訊視頻方面求證,但是截至發稿,對方始終未回應。不過當日下午,騰訊視頻官方發文:騰訊視頻向吳亦凡方進行了品牌代言人合作撤銷告知,已與吳亦凡方終止了一切品牌層面的相關合作。
“以影響程度來看,《青簪行》恐怕無法正常播出,出品方可能會先延播,或選擇重新拍攝。”上述創始人表示。
如果因此導致《青簪行》無法正常播出,那么該劇涉及產業鏈上的三方,吳亦凡、出品方、采購方/播出平臺,誰將承擔巨額損失?
北京市中同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趙銘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通常來說,一部劇從拍攝到播出背后至少有兩種協議,一是,播出平臺與出品方簽訂的采購協議,自2018年影視行業整頓以來,在司法實踐中這類協議權責已經非常明確,如果是藝人原因導致影視劇無法如期播出,那么采購方有權向出品方追責;二是,出品方與演員簽訂的演出協議,在大部分出品方提供的制式協議中,演員的風險責任都是由本人承擔的,但實際應用中,很多一線演員并不認可類似條款,因此該事件最終的損失,關鍵還要看出品方與吳亦凡是否有相關約定。
公開資料顯示,《青簪行》出品方為企鵝影視、新麗傳媒、鳳凰聯動影業,其中第一出品企鵝影視為騰訊控股下屬全資公司,第二出品新麗傳媒為閱文集團下屬全資公司。7月19日,騰訊控股股價收跌2.57%,閱文集團股價收跌3.32%。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