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麗
3月份以來,各類家電產品漲價函接踵而來。繼海爾、美的后,格力、奧克斯也宣布將從4月份開始漲價。
根據一份來自廣西晟世欣興格力貿易有限公司文件顯示,由于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各項經營成本增加,公司決定自2022年4月1日其對家用空調產品價格進行調整。記者于3月28日聯系到廣西晟世欣興,對方相關人士稱確有漲價的計劃。
在業內看來,原材料價格自去年以來的快速提升,已經明顯推高家電成本,家電價格漲幅從去年中旬的10%-15%發展至今已突破20%。這一壓力也反映在多個家電企業的財報中。那么,漲價勢頭還將持續多久,企業又如何緩解上游供應鏈傳導而來的壓力?
格力等多品牌調價家電普漲
據某供應鏈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格力總部允許各地經銷商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價格。據了解,目前除了廣西,格力東北等地區的產品價格也迎來一輪上漲。根據廣西晟世欣興的通知,此次空調價格調整幅度為掛機100元-300元/套,柜機100元-500元/套。
而寧波奧克斯也對經銷商下發了漲價通知表示,因大宗原材料價格持續走高,決定于4月1日對空調價格上調3%-5%。
不僅是格力、奧克斯,今年以來,已有多個家電企業調高對供應商的出貨價格,甚至部分品牌已經歷多輪上漲。海爾、美的已于3月16日起上調空調產品價格,另外美的冰箱與洗衣機漲幅為5%、小家電達到20%。一位美的經銷商稱:“美的空調今年來已漲三次,每次漲幅不大,但加起來也有15%。”
據了解,空冰洗大家電此輪漲價幅度接近,大約在15%以內。小家電因為價格基數相對較低,加之需求相對旺盛,漲幅高達20%以上。
目前看,這輪漲價主要發生在白電和小家電領域,隨著上游面板價格回落,歷經去年一波上漲后的彩電市場,當下較為平靜。不過也有供應鏈人士稱,“如若大宗原材料繼續上漲,也不排除下半年高端彩電會出現漲價的可能。”
奧維睿沃總經理陳慧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電視面板的漲價周期在去年下半年已短暫結束,終端需求疲軟,面板廠商從二季度開始計劃調整稼動率或放緩新產線的爬坡速度,隨著節日旺季的到來,4月份開始電視面板價格也有望止跌回暖。”
如何渡過成本快速上漲周期?
“目前的家電產品漲價,主要還是由于銅、鋼等原材料價格高位運行,國際市場局勢加劇了供應端的緊張預期所致。”釘科技創始人丁少將認為。
家電行業原材料上漲傳遞作用較為明顯。國金證券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家電成本中鋁、銅、塑料、鋼同比上漲分別達到54%、17%、8%、5%。而這4項原材料在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家電中合計占比普遍超50%。而其中,鋁、銅相比價格上行周期剛剛開始的2020年第二季度上漲了超116%、86%。原材料價格壓力下,家電品牌大多無奈對終端產品進行提價。
在奧維云網大家電事業部總經理何金明看來,去年10月份后,大宗材料價格有企穩回落的跡象,受地緣政治影響,以原油為代表的大宗價格再次大幅上升,給國內企業帶來巨大壓力,其不得已再次調整價格體系。
去年下半年開始,家電企業業績也呈現較大壓力。三季度財報數據顯示,格力電器營收凈利潤降幅均超15%,美的集團和海爾智家營收、凈利潤雙增長但幅度不大;奧馬電器預計2021年凈利潤虧損6200萬元-9300萬元,而惠而浦則預計去年凈利潤虧損5.3億元-6.3億元。
在制造成本持續攀升之下,國內家電制造企業出口訂單和國內零售市場產品價格的提升有滯后性,使得企業盈利能力繼續有所減弱。同時,成本導向下的產品持續漲價,在一定程度上消費端的需求,這讓家電企業轉嫁成本壓力也有一定滯后性,導致毛利率出現暫時的回落。
“家電產品的漲價趨勢在今年上半年仍可能延續,但漲幅會逐漸走弱。”丁少將認為,“雖然原材料成本持續高位運行,但家電企業正試圖以推動產品結構化升級、產業整體向高端化趨勢演進以緩解成本壓力。”他建議,接下來,家電企業要進一步做好供應鏈的風險預期和管控,同時集中資源力量做好優勢品類,穩健做好高端結構化升級的工作。
“家電企業應強化全價值鏈的降本提效,并可做好大宗產品和人民幣匯率的鎖價鎖匯,適當通過套期保值,避免經營的大起大落,以穩定經營和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何金明表示。
(編輯 孫倩)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