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龔夢澤
隨著2021年年報披露完畢,國內整車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據同花順iFinD統計顯示,2021年滬深兩市21家整車上市公司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總額達392.37億元,同比增長4.84%,其中14家實現盈利,11家企業歸母凈利潤實現同比增加,占比52%。從營收來看,國內上市車企營業收入合計為1.72萬億元,相比2020年的1.57萬億元增加9.55%。
五成車企凈利潤同比增長
2021年全年,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608.2萬輛和2627.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4%和3.8%,結束了自2018年以來連續三年下降的局面。
從去年全年汽車銷量情況來看,一季度由于同期基數較低,汽車市場同比呈現快速增長;二季度增速有所回落;三季度受芯片供給不足影響最大,出現較大幅度下降;四季度恢復明顯,好于預期,確保了全年穩中有增的發展態勢。
從上市公司層面看,2021年滬深兩市11家上市車企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約占到車企總數的52%。從絕對額來看,據記者統計,滬深兩市21家整車上市公司成績單中,14家車企實現盈利。其中上汽集團、廣汽集團和長城汽車位居盈利前三名,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45.33億元、73.35億元和67.26億元;小康股份、福田汽車和北汽藍谷排名墊底,分別虧損18.24億元、虧損50.61億元和虧損52.44億元。
作為國內最大的汽車企業,上汽集團2021年的發展狀況成為汽車行業的“晴雨表”。財報顯示,2021年上汽集團實現營業總收入7798.5億元,同比增長5.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45.33億元,同比增長20.1%。2021年,上汽實現整車批售546.4萬輛,終端零售達到581.1萬輛,同比增長5.5%。
與業績上升相呼應的是,2021年,上汽集團現金分紅92.2億元(含2020年度回購金額),占當年公司歸母凈利潤的45.1%。上汽集團擬每10股派送現金紅利6.82元(含稅),合計派發78.47億元(含稅)。據記者計算,公司去年現金分紅總額約占到歸母凈利潤的35%(含回購)。
在凈利潤榜單前三甲中,唯一的民營車企長城汽車亦取得了營收、凈利潤齊增的佳績。財報顯示,2021年,長城汽車營收達到1364億元,同比增長32.0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達到67.3億元,同比增長25.43%。此外,長城汽車在高價值、智能化產品領域提升顯著。2022年,長城汽車15萬元以上車型銷量占比達到15.5%,智能化車型占比更是升至88.1%。
多家企業“增收不增利”
2021年,朝著新能源大踏步轉型的車企們埋頭沖刺跑馬圈地,而在擴產周期中,或由于過于追求銷售規模,或是執著于市場占有率,多家企業“增收不增利”。
頭部企業比亞迪2021年營收2161.42億元,同比增長38.02%。全年55.5萬輛的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同比增長超過200%,成為國內唯一一家新能源車型銷量突破50萬輛的車企。
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21年,比亞迪歸母凈利潤30.45億元,同比下降28.08%。與此同時,2021年比亞迪汽車相關業務毛利率17.39%,同比下降7.81個百分點。時至2022年一季度,比亞迪營業收入同比增63.02%至668.25億元,凈利潤同比增240.59%至8.08億元。然而12.40%的毛利率創下了5個季度的新低。
記者觀察到,進入2022年之后,比亞迪在行業內屢屢發聲,動作頻頻。不僅新能源車型先后兩次發布漲價聲明,以緩解原材料、芯片漲價對生產成本帶來的壓力。同時,停產燃油汽車的舉動,更使其成為中國首個宣布停止燃油車業務的傳統車企。
“增收不增利”的還有吉利汽車。根據公司年報,2021年吉利汽車累計在全球銷售新車132.8萬輛,國內市場銷量達121.3萬輛。受益于此,吉利汽車2021年總營收達1016.11億元,實現10.3%的同比增長。但營收增長的同時,凈利潤卻出現了超過兩成的同比下滑。
對此,中國乘用車產業聯盟秘書長張秀陽認為,國內主流的幾家民營車企轉型新能源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高額研發開支、多地工廠建造和車型密集宣發的情況。“資源的大幅度調整在初期的投入會比較多,雖然短期會使其凈利潤有所下降,但長遠來看,有助于車企打造自己獨特的體系能力,加快研發投入轉化出成果,仍然是利大于弊。”
(編輯 喬川川)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