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矯月 李喬宇
見習記者 張曉玉
近年來,中醫藥在傳承創新中獲得“新生”,行業認可度不斷攀升,人才需求也大幅增長。
業內人士表示,人才作為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第一資源,是傳承與創新的基礎和保障。為此,今年3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中醫藥人才培養提出更高要求;隨后,4月份,國家中醫藥局、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及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中醫藥人才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系統部署全面加強新時代中醫藥人才工作。
中醫藥人才如何加快補給?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證券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現狀一:
相關專業人才流失率較高
回溯近代中醫藥發展歷史可以看到,對相關人才的培養從未停下“腳步”。
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著名中醫臨床家施今墨先生向國家建議,成立中醫科學研究院、中醫醫院、中醫醫學院,開展中西醫結合事業,提高中醫地位。
1956年,政府決定在北京、上海、成都、廣州建立4所中醫學院,將南京中醫學校改為南京中醫學,在西醫院校開設中醫或增設中醫藥課程,正式把中醫教育納入國家高等教育軌道。
到2022年,全國目前已建有24所中醫藥大學,合計在校生約47萬人,中醫教育及人才培養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國醫大師呂仁和教授學術繼承人、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主任醫師趙進喜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中醫行業能夠存在至今主要是因為療效顯著。而要想保證其治療、防治疾病的療效,則離不開掌握中醫理論和中醫技術的人才。”
此外,中醫藥背后蘊藏的傳統文化也吸引了諸多求學者。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中西醫結合專業博士生趙秉元提及考取中醫藥大學的初衷時稱:“學習中醫是因為熱衷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學時期閱讀的《黃帝內經》部分章節,讓我對中醫理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在高考時填報了中醫學專業。”
然而看似“學”“教”氛圍正濃的背后,卻是相關人才的大量流失,諸多中醫學專業應屆畢業生都面臨著被迫轉行的困擾。深究其中原因,無外乎三方面:一是深造競爭壓力過大,不得已轉修其他專業;二是從業選擇較少,專業出路受限;三是職業薪資待遇較差。
一位受訪醫學生張石生稱,本科畢業后,60個人的班級中就有40個人選擇考研。可見中醫學研究生競爭異常激烈,因此他選擇轉考中西醫結合基礎類研究生,主要進行生命科學基本研究。
事實上,中醫藥的考研和考博名額相對于西醫來說要少很多。珍寶島財務總監王磊向本報記者透露,“由于中醫細分學科領域較少,導致很多中醫藥本科生在研讀碩士和博士階段被迫轉修西醫。”
此外,中醫院數量較少也是人才流失的一個重要因素。王磊向《證券日報》記者分析,“我國二級以上的中醫院數量很少,而作為中醫藥院校的畢業生無法到西醫醫院就職。”
“目前,大型中醫醫院和西醫醫院的數量比例為1:10。同時,出于各種考慮,有不少中醫醫院在招聘目錄中還明確提出招聘西醫執業醫師,而西醫醫院大多只設置一個中醫科室,對中醫人才的需求不大。”趙進喜如是說。
除了上述兩個原因外,中西醫從業人員的薪酬待遇差別也是中醫藥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一位博士畢業生小明(化名)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從我個人和身邊同學的求職經歷來看,中醫專業畢業生的薪資水平相比西醫專業畢業生要低不少。”
“中醫科醫生的月薪在4000元至5000元之間,而西醫科則會高出1000元至2000元不等。”張石生介紹,“行業內大多輕視中醫,認為其只起到輔助作用。同時,患者也會更青睞西醫醫院,認為其無論是醫療條件,還是醫療措施均會更全面,而中醫醫院則主打亞健康等病癥的調理。”
在業內人士看來,知名中醫師才更具權威性,但現實中知名中醫師又相對較少,因此培養出更多的知名中醫藥人才是未來中醫藥發展的重中之重。
但也需要注意的是,隨著中醫藥發展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以及國家多項相關政策支持,中醫藥專業人才流失壓力已開始緩解。
一位中藥專業2022年應屆本科畢業生阿文(化名)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大致有三分之一的同班同學選擇繼續讀書,大部分已經就業的同學仍然選擇在中藥行業內就職,轉行的不多。此外,他正在準備與中醫相關的事業編制考試。
現狀二:
中醫藥就業市場供需錯配
目前,中醫藥就業市場正深陷人才供需錯配的“泥潭”。一方面,中醫藥專業課程的設置無法匹配行業傳承創新的發展需求;另一方面,中醫藥企業對相關人才的專業性提出更高要求。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國際醫療部主任醫師龐博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當前,我國對中醫藥人才能力提出更高的復合性要求,比如科研能力突出、具備教學經驗,以及擁有產業化思維,但現實中復合型人才需求與學校課程內容設置無法匹配。”
除中醫藥科研人員緊缺外,炮制人才、生產人才、營銷人才、管理人才以及電腦人才也面臨緊缺。北京盛世康來中藥營銷策劃公司董事長申勇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中醫藥行業人才出現斷層,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在車間從事中藥炮制工作,導致很多炮制手法面臨失傳的風險”。
據悉,中藥炮制工是指利用中藥原材料,炮制成中藥飲片的人員。然而,對于很多中醫藥專業學生而言,對這類崗位理解不夠,不愿選擇。
創新藥的研發人才短缺也是部分藥企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王磊坦言,醫藥制造企業的創新研發、原有產品的二次開發及研發領域的拓展均需要相關專業人才,這使得企業對高端專業研發人員的需求愈加迫切。
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顯示,69家披露2021年研發費用的中藥板塊上市公司去年研發費用共計96.88億元;242家披露2021年研發費用的制藥板塊上市公司去年研發費用共計503.06億元。
“中醫藥產品分到的研發資金很少。”王磊向記者透露,“一方面,部分企業因專業人才緊缺,導致忽視相關產品的研發;另一方面,則在于中藥審批流程較長,增加了研發投入的不確定性,從而導致中醫藥在研發生產端的需求不及西藥旺盛”。
面對中醫藥就業市場人才供需錯配的情況,佛慈制藥董事長石愛國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我國目前在中醫藥人才培養上存在‘重學歷、輕技能’的問題:一是高校過于注重具體環節和內容,缺乏對學生主體創新意識的培養;二是過于注重內容的記憶、灌輸,缺乏讓所學知識作用于實踐的能力;三是技能型實用人才培養往往與社會需求脫節、培養方案滯后,難以適應信息化、智能化的生產需要。”
破解之法:
探索中醫藥人才培養新模式
北京中醫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黨委書記李天罡認為,要改善中醫藥畢業生的就業環境,需要對整個人才培養體系進行優化。同時,需要政策和市場實際需求作引導。
“目前,我國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已形成學院教育、師承教育、職業教育、西學中教育、家傳、私淑、自學等多元化格局。”龐博介紹,“過去5年至10年間,發展最好的是學院教育和師承教育。其中,學院教育擔任‘主力軍’角色,培養出一批國醫大師、院士、中醫領軍人物。”
而師承教育更是一些百年老店用時間積淀成的重要人才培養方式。
例如,同仁堂便一直保持著師徒傳承的方式。2021年,同仁堂股份公司級郭朝暉藥材鑒別首席技師工作室正式成立,并舉行了一場莊重的拜師儀式。儀式上,徒弟們呈上拜師帖,向師傅郭朝暉鞠躬奉茶行拜師禮。隨后,郭朝暉依次和徒弟們簽訂師承教育協議書,確立師徒關系。
這一幕也把郭朝暉的記憶拉回至2017年,彼時他正式拜師非遺傳承人、同仁堂藥材鑒別專家劉天良,在之后的三年時間里,他跟隨師傅,學理論、重實操、到田間、走市場。2020年底,郭朝暉順利出師,并在中藥材鑒別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
而今他接過中藥材鑒別“接力棒”,繼續嚴把質量關,守衛金招牌。在拜師禮上,郭朝暉向徒弟感慨,“我師傅要求在學習中堅持‘三心’,即用心、細心、留心,現在我也要求你們傳承好‘三心’精神。”
同仁堂相關負責人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師徒傳承一直是同仁堂的傳統,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傳承公司中醫藥文化,以及傳授中藥傳統制作技藝。”
《規劃》提出,推動中醫藥院校完善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強化中醫經典教學,突出中醫藥人才培養特色,健全完善中醫藥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相銜接,師承教育貫穿始終的人才培養體系。
針對中醫藥就業市場人才供需錯配問題,眾多行業內部人士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
北京慈方醫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賈海忠建議,“政策設計上,要符合中醫藥發展規律,不能用西醫思維管理中醫。組建真正具有中醫藥臨床經驗和實力的專家教學團隊,借助網絡及新媒體等創新教學方式。”
李天罡則提出醫教協同的觀點,從高校角度來講,主動去適應中醫藥行業發展和健康服務發展需求、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加快構建符合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抓好醫教協同等,是提升中醫藥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
趙進喜提出“中醫教育應該融合學院教育與傳統師承教學模式,重視中醫經典理論與現代臨床實踐結合”的建議。他表示,“由于中醫學術本身的特殊性,決定了師承教育模式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同時,許多在學校里沒法學到的經驗,需要在臨床跟師過程中不斷補充積累。”
此外,多位業內人士表示,解決中醫藥人才現存問題,首先要從相關政策和管理層的改革開始,人才問題的解決尤其需要持續性的政策利好。
2022年,《規劃》的提出為中醫藥發展“續薪助火”。《規劃》明確,將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工程(岐黃工程)作為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的重要內容等。同時提出,探索“中醫藥高校—中醫醫院—中醫藥研究院(所)—中藥制藥企業”四方互利共贏的產學研聯合培養模式。
對此,石愛國認為,應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產、學、研、機、用聯動體系,培養實用型人才。“比如,企業缺口較大的藥材種植、傳統炮制、工藝員等中醫藥技能型人才,以及在中醫藥健康旅游、科普宣傳、服務貿易方面的復合型人才。”
另外,《規劃》提出的推動中西醫協同發展也獲得了業內的認可。
“《規劃》突出了中西醫并重的思想,兩大醫學體系相互補充,協調發展,長短互補。”以嶺藥業公司董事、董事會秘書吳瑞向記者談道,“人才方面,公司建立了高素質的科研和管理團隊,構成了以院士為學術帶頭人,以歸國專家、外籍專家、博士、碩士等高層次人才為骨干的研發隊伍,知識結構合理、年齡梯隊科學,多學科優勢組合,具備充足的開展創新藥物研發的實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日公布的《意見》中明確,醫療機構按照機構設置基本要求,要配齊配強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提供更多的適應崗位,解決人才總量不足的問題。同時提出,特別針對基礎人才,要建立基礎人才培養長期穩定的支持機制,在人才的引進、薪酬分配等方面給予優先支持和傾斜保障。
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官網消息,對于基層醫療人員“招不來,下不去,留不住”的現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長盧國慧在6月24日舉行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將會同教育部、衛健委一起做好農村定單定向免費醫學生的培養,這應該是一個重要的治本之策。一方面從國家層面擴大本科層級免費醫學生的培養規模,另外也支持地方、鼓勵地方開展專科層面的免費醫學生的培養,同時通過全科醫生的培養、轉崗培訓等等,進一步擴大供給。
“政策指向哪里,人才流向哪里。”盧國慧表示,我們要推動各地完善基層中醫藥人才薪酬分配、待遇保障的機制,另外完善基層醫療機構的績效工資總量的調整機制,保障縣鄉醫務人員的合理待遇。在職稱評審也要增加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中高級專業技術崗位的比例,對基層一線中醫藥專業技術人才實行“定向評價、定向使用”。
16:24 | 鼎際得舉辦POE產品發布會 剖析項目... |
16:07 | 上交所召開商業航天產業座談會 支... |
16:06 |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與嘉... |
14:49 | 均普智能2024年扭虧為盈 在手訂單... |
14:48 | 金田股份亮相2025慕尼黑上海電子展 |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