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麗
2022世界機器人大會于8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舉辦,共有130余家公司參展,本次大會設立創新技術、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以及特種機器人四大展區,仿生機器人、無人機等多個創新成果得到展示。
此次會議上,除了原本扎根在機器人領域的科技企業之外,京東、美團等多家互聯網企業現身展示其在機器人領域的最新成果,而碧桂園、復星醫藥等眾多上市公司也跨界參與其中。機器人產業正在更多細分領域落地,在礦業、航空、醫藥、物流等產業呈現規模化發展。
在物流、醫藥等細分市場已規模化落地
多家上市公司跨界布局
2022世界機器人大會成為觀察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重要窗口。大會現場,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設計的自動化機器人設備,能在35秒內完成核酸檢測;新松機器人的真空機械手機器人填補了國內真空手技術以及市場空白,并推出首款工業清潔機器人;來自北京理工大學的自重30余公斤的四足機器人可實現騰空跳高,其中核心零部件大多數均為自研。
此外,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青島研究院帶來物流無人機續航1000公里,可以在人跡罕至之地送包裹;美團首次對外展示了3D分揀機器人、智能配送站等產品;京東的L4級自動駕駛能力物流智能零售車、室內配送機器人等產品引發關注;博智林在研發的建筑機器人有近50款,30款已投入商業化應用;復星系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被業內視為目前全球先進的微創手術操作系統之一;中信重工此次帶來了礦用本安型軌道巡檢機器人及消防滅火等特種機器人,其在特種機器人、煤礦智能裝備兩大產業擁有產品就達130余款。
“從此次機器人大會可見,目前我國機器人已從高精尖領域走向更多細分的物流、醫療、消防等應用市場,從C端到B端,工業機器人技術近年來更為成熟,發展也更為迅速,且已呈現規模化發展。”北京社科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智能社會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王鵬對《證券日報》記者稱,以機器人為代表智能服務產業發展潛力和前景巨大,吸引各行業企業布局,以與其進行深度融合。
2022年,隨著智能汽車、家電等市場發展,機器人下游應用更為豐富,其中在汽車零部件、金屬制品、汽車整車、家用電器應用合計占比達41%;在電子、鋰電池、光伏合計等領域應用占比38%;其余應用主要在食品飲料、汽車電子、醫療用品、化學制品、倉儲物流、半導體等市場。
市場廣闊的前景,也引發多家上市公司入局,其中在視覺領域,富瀚微、奧普特等均是主流企業;安潔科技、拓普集團則主要布局結構件市場;傳感器產業也引發漢威科技、八方股份等眾多企業布局;在控制器環節,華中數控、新時達均布局多年,而在減速器方面,漢宇集團、昊志機電、雙環傳動等多家企業均已進入;在伺服系統市場,匯川技術等企業布局的已較為成熟。另外,復星醫藥、格力電器、美的集團、鳴志電器等多家上市公司也紛紛跨界布局。
隨著眾多企業的扎堆布局,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近五年的年均復合增速超過12%,現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而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工業機器人產量成功突破30萬套大關,達到36.6萬套,同比增長44.9%,創歷史新紀錄。預計2022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將迫近500億元。
王鵬認為,隨著有資金和研發實力的上市公司加速布局,機器人產業將迭代發展,應用場景更為廣泛,整體出貨量提升,從而實現更為全面的普及。
四大門檻待跨越
應用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
縱觀我國機器人市場,其主要分為三大類: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及特種機器人。根據中國電子學會發布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達到839億元,其中工業機器人占比為53.1%、公共及個人服務機器人占比為36.1%、特種機器人占比為10.8%。
具體來看,目前,我國已經形成較為豐富及完善的機器人產業鏈,涵蓋核心零部件、本體制造集成及應用領域。其中,在核心零部件上游領域,主要囊括齒輪、DSP芯片、永磁材料、電磁銅線、絕緣材料、光聲敏元件等;而在核心零部件領域,則主要包括精密減速器、控制器、伺服電機、傳感器;在本體制造及應用市場,機器人類別愈發豐富,機器人教育及服務產業等也呈現規模化發展。
不過,鈞山董事總經理、資本市場總經理王浩宇表示,目前,機器人產業化落地仍存四大難點:一是機器人能耗高,工業機器人和移動機器人都有能耗問題;機器人的前期投入高、成本高,需要降本。二是某些領域的機器人使用壽命和ROI不匹配,如億嘉和的機器人壽命是8年,但需要5年回本;三是協作安全問題,包括停止狀態監控、速度與分離監控、功率與力限制、接觸感知;四是應用場景亟待豐富,工業機器人以焊接、裝配、輸送為主,服務機器人場景仍處于拓展階段。
由于門檻相對較高,機器人產業多個環節的成本普遍較高。就機器人主要零件成本而言,其中減速器占比達35%、伺服電機占比20%、控制器占比15%、本體結構件占比15%、其他零部件占比15%。
王浩宇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減速器尤其諧波減速器為機器人零部件中壁壘最高、利潤最厚、行業集中度最高的部分,前五大企業集中率超80%。另外,伺服系統、控制器成本也相對較高。在企業加快布局之下,機器人產業國產化率持續提升,成本有望下降。
在機器人賽道投資熱現象背后,業內也提出需要進行冷思考。王浩宇認為,機器人本體制造環節競爭激烈,但需求仍未大規模形成,資本市場有過熱跡象,“需要真正看到銷量爆發,才能支撐熱度。機器人本體的利潤率低,規模效應未實現,因此,企業要實現大規模盈利還需時日。”
(編輯 張明富 才山丹)
21:25 | 北京加速建設全球“開源之都” 推... |
21:12 | 積極應對關稅政策調整 多家跨境電... |
21:11 | 甘源食品2024年營收凈利雙增長 擬... |
21:09 | *ST嘉寓發布2024年A股首份無法表達... |
21:01 | 阿里國際站升至美國APP下載榜第三 |
20:57 | 上交所舉辦商業航天產業沙龍 |
20:54 | 振東制藥2024年營業收入29.71億元 ... |
20:53 | 4月21日上市公司重要公告集錦:凱... |
20:36 | 廣州現億元級全球豪宅 鵬瑞1號像造... |
20:28 | 深市生物醫藥企業齊聚業績說明會 ... |
19:43 | 蕾奧規劃與城市象限聯合推出城市大... |
19:41 | 威士頓實控人離婚股份分割 簽署一...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