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受到供應鏈不穩定等因素困擾,儲能產業去年仍爆發出強勁的增長勢頭。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初步統計,2022年,我國共投運儲能項目259個,總裝機功率為20.75GW;其中電化學儲能項目236個,裝機功率達5.66GW/12.29GWh。各項指標較2021年明顯提速。
“在系列重磅政策的支持下,儲能已逐步形成獨立賽道,正迸發出巨大的活力。”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秘書長劉勇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預計2023年儲能產業政策和實施細則會加速落地,補貼類、示范類、儲能聚合應用類、電力改革類、儲能安全類政策會頻頻出臺,不斷出現新的熱點,儲能新技術應用也將得到更好地驗證,產業繼續保持良性循環發展的態勢。
在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構建中,新型儲能正迎來全新的歷史使命。東吳證券研報表示,得益于中美大儲(大型儲能)和歐洲戶儲(戶用儲能)的爆發,預計2023年、2025年全球儲能容量需求分別為120GWh、402GWh,2023年同比增長134%,2022年至2025年復合增長率為98.8%。東方證券預計,未來3年儲能產業的復合增速為91%。
政策驅動需求大增
在“雙碳”目標的指引下,以風光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裝機規模快速擴容,但因其天然不穩定性,發電側的大型儲能配備成為能源結構轉型的剛需型成長賽道。
...........................................................................................................。
政策是推動儲能產業高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2022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明確新型儲能發展目標是:到2025年,新型儲能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具備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條件。其中,電化學儲能技術性能進一步提升,系統成本降低30%以上。
“頂層規劃設計完畢,方向明確,任務清晰。”劉勇認為,2022年是我國儲能產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一是綱領性政策文件正式落地,提振行業發展的信心;二是“一體兩翼”政策趨于豐滿,明確行業發展目標,儲能項目的技術經濟性得到驗證;三是支撐性政策出臺頻次快、覆蓋面廣,護航行業可持續發展。
在“雙碳”目標的指引下,以風光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裝機規模快速擴容。由于太陽光照及風力變化的天然不穩定性,原有能源結構中供給端的可控性將持續下降,如何滿足不斷快速增長的新能源電力消納需求迫在眉睫,發電側的大型儲能配備成為能源結構轉型帶來的剛需型成長賽道。
“強制配儲是我國當前儲能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東方證券相關研究員分析。據統計,2022年6月以來,隨著系列政策的落地,大儲經濟性有所好轉,項目招標隨之加速啟動,2022年公開招標超過41.6GWh。
市場已經跑到前面。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不完全統計,2022年規劃擬建的儲能項目達到922個,總規模達到417.87GW。其中,電化學儲能項目共617個,總規模為55.73GW/120.74GWh;新能源儲能項目非電化學儲能項目25個,規模為8.89GW;抽水蓄能項目共280個,規模高達353.25GW。
海外市場也有較為明確的增長預期。隨著天然氣等能源價格的大幅上漲,歐洲戶用光儲高經濟性已得到市場的認可,滲透率正加速提升。東方證券預計,2023年歐洲儲能市場總需求為30GWh,對應出貨量為70GWh,分別同比增長113%、95%。另據BerkeleyLab統計,美國儲能項目備案正在快速增加,截至2022年11月底總備案為22.53GW,上年同期為13.13GW,同比增長71.6%,慣性力量推動這個全球最大的儲能市場繼續保持增長。
模式成熟成本下降
目前儲能市場已形成以磷酸鐵鋰電池儲能為主要路線,鈉電池快速優化形成部分替代,多種電池路線補充的發展格局。這推動儲能成本持續下降。“預計未來5年,儲能成本還將降低30%。未來10年,儲能成本將再降低70%至80%。”
...........................................................................................................。
日前,山東萊州最新一期光儲融合電站項目成功并網,這座由陽光新能源開發建設的360MW+60MW/120MW光儲融合項目建成。公司稱,這是當前我國最大的光儲融合項目。
青海省單體容量最大的共享儲能電站、西藏最大光伏保供項目、湖北省內單體最大集中(共享式)儲能電站、湖南省首個全容量并網的10萬千瓦儲能電站、中國石油首個風光儲一體化開發新能源項目……2023年元旦前后,一批帶有“首個”“最大”標簽的儲能項目實現并網。據不完全統計,去年12月以來,累計并網儲能項目已有近30個,規模超1.3GW/2.8GWh。
“大量示范項目的投運,有助于產業標準的建設、市場機制的完善、商業模式的成熟,以及技術的迭代升級。”長江證券相關研究員分析。此前,國家能源局發布通知,鼓勵新能源項目“應并盡并、能并早并”。
市場對產業發展的信心還來自儲能成本的持續下降。據了解,目前,儲能市場已形成了以磷酸鐵鋰電池儲能為主要路線,鈉電池快速優化形成部分替代,多種電池路線補充的發展格局。隨著對戶儲及大儲需求的增加,電池技術的進步將推動儲能行業的增長。
“預計未來5年,儲能成本還將降低30%。未來10年,儲能成本將再降低70%至80%。”在第十二屆中國國際儲能大會上,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彥龍表示。統計顯示,鋰離子電池組的成本在過去10年里下降了80%以上。
此外,基于強制配儲的需求,儲能裝機與風電光伏裝機節奏密切相關。預計2023年風電光伏建設進度加速,也將給儲能市場帶來更多需求。據東方證券研報,隨著上游硅料新增產能投產,預期帶來光伏產業鏈降價,光伏電站裝機需求同比高增;同時,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風電主機廠降本趨勢明確,風電投資成本明顯降低。
百舸爭流技術為王
巨量的市場需求,吸引了眾多市場主體的參與,各類技術呈現出百舸爭流的態勢。“技術是推動儲能行業發展的核心動力,是化解儲能行業面臨的成本、壽命、安全等難點痛點問題的終極手段。”
...........................................................................................................。
巨量的市場需求,吸引了眾多市場主體的參與,鈉離子電池、新型鋰離子電池、鉛碳電池、液流電池、壓縮空氣,氫(氨)儲能、熔鹽儲熱……各類技術呈現出百舸爭流的態勢。
“技術是推動儲能行業發展的核心動力,是化解儲能行業面臨的成本、壽命、安全等難點痛點問題的終極手段。”劉勇說,只有技術的不斷迭代更新,才能更好地促進儲能行業的商業化、規模化發展。
劉勇介紹,行業領跑者已經推出多項儲能新技術,諸如采用大容量、長壽命電芯、構網型儲能等新技術,以及加強消防安全配置,實施閉環退役和廢舊電池回收等,降低儲能的初始投資成本和全壽命周期成本,提升儲能的可靠性和本質安全水平,實現與電網的友好互動和高效支撐。
占據整個儲能系統成本約70%的電池組,是儲能產業最大的一塊“蛋糕”。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鋰能、中創新航、鵬輝能源等一批電芯廠商,紛紛與政府、大型國企央企、產業鏈下游和海外企業牢牢綁定,并開始延伸到系統集成和項目開發。
以寧德時代為例,公司與陽光電源、協鑫集團等合作,2022年以來已先后與美國FlexGen達成未來3年10GWh的供應協議、與英國GreshamHouse達成近7.5GWh長期供貨協議。同時,公司還與中國華電、國家電投、三峽集團、國家能源集團、中國能建等達成戰略合作。據不完全統計,寧德時代已在全球交付超過100個大型儲能項目,覆蓋中美英德澳韓等儲能主要市場。
集成商是產業爭奪的另一個焦點領域。公開信息顯示,當前系統集成玩家除了原有的“儲能老兵”外,系統集成已經成為光伏風電、電池、電力電網、電力設備等領域,以及一些跨界而來的各類技術玩家組成的“大本營”,參與者包括華為、隆基、協鑫、晶科、陽光電源、科陸電子、平高電氣、三一重工等一批知名企業。
“會做集成跟能做集成有天壤之別。”高工儲能董事長張小飛表示,當前的儲能形勢迫切呼喚“專業系統集成”,對系統各部件實現電力、電子、電氣等方面高度耦合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一個核心組件是儲能變流器(PCS),是連接儲能電池系統和電網的雙向電流可控轉換裝置,在儲能系統中價值量占比約10%。IHSMarkit日前發布的2022年儲能逆變器報告顯示,中國儲能PCS市場份額整體呈上升趨勢,陽光電源、科華數據和上能電氣等公司出貨量領先。IGBT(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是儲能逆變器的核心部件,直接決定儲能變流器的性能,目前供應仍較為緊張。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11:19 | 海康威視發布2024年ESG報告:以技... |
11:18 | 農發種業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5.63...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