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君
預制菜賽道涌入新玩家。1月16日,格力電器宣布,格力電器近日當選廣東省預制菜裝備產業發展聯合會理事長單位。據悉,該聯合會已有40家會員單位。
跨界者仍在入局由“宅經濟”催熱的預制菜產業,但隨著堂食恢復,囤貨需求減少,該產業發展現狀如何,市場空間還有多大,相關企業商業模式如何改變等問題值得深思。
各路玩家涌入預制菜賽道
近年來,預制菜產業快速發展,受到資本青睞,新玩家不斷涌入。天眼查App數據顯示,過去三年(2019年至2022年),預制菜行業新增企業超1.28萬家。
海底撈、西貝餐飲集團等餐飲企業紛紛入局,新希望、農夫山泉等其他行業頭部企業也試圖在這一領域“分羹”。
值得關注的是,味知香在初創企業中脫穎而出,成為預制菜產業首家上市公司。鮮美來也遞交了招股書,擬沖刺水產預制菜第一股。金泰智造在2022年末開啟上市輔導。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月初,A股上市公司預制菜概念股達到30家。
青山資本、中金資本、IDG資本等多家機構也進場布局。據記者不完全統計,2021年至2022年,我國預制菜產業披露的融資事件近50起,融資金額達到數百億元。其中,2022年,舌尖科技獲得B輪融資,融資金額高達16億元,為當前預制菜企業獲得的最大一筆融資。
各地也積極出臺鼓勵預制菜產業發展的政策,通過真金白銀助力預制菜企業發展壯大。
例如,2022年11月份,《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全省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發布,該文件提出支持符合條件的預制菜企業上市掛牌融資、發行債券,對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掛牌的企業,給予最高200萬元的一次性獎補。
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達4196億元,同比增長21.3%,預計2026年預制菜市場規模將達10720億元。
正是由于預制菜賽道廣闊的市場空間,使得各路玩家爭相涌入。不過在“熱鬧”背后,預制菜產業參與者或許需要一些“冷思考”,比如“煙火氣”的回歸會對預制菜C端市場造成沖擊嗎?
預制菜企業亟待轉型升級
“過去三年,預制菜行業在ToC端蓬勃發展,品牌百花齊放、品類豐富多樣。”零一創投管理合伙人余璐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國泰君安證券測算,目前C端預制菜消費規模達454億元,未來消費量、客單價、消費頻次、滲透率四大變量均有較大提升潛力,預計到2025年C端預制菜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547億元。
鮑姆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鮑躍忠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疫情防控政策優化對預制菜C端市場有影響,但影響有限。預制菜C端市場將逐漸由紅利期向緩沖期轉變。”
那么,消費場景轉移后,預制菜相關企業該如何創新產品,轉變商業模式,尋找新的盈利增長點?
“拓展非堂食領域成為預制菜企業持續吸引C端消費者的關鍵點。”預制菜品牌COOOOK輕烹烹創始人Leo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也有預制菜品牌表示,還將持續通過抖音、小紅書等渠道營銷,主要面向經濟實力較強但是廚藝水平有限的白領、有娃家庭等消費群體發力。
企業需提升核心競爭力
“隨著堂食的放開,ToB餐飲端的需求會被釋放。”余璐表示,更多的新型餐飲連鎖品牌從創立之初就會采用預制菜作為供應鏈的主要構成部分,未來一定會誕生預制菜品類下的供應鏈公司。
“盡管2023年C端消費者對于囤貨需求有所減少,但是受益于B端市場恢復及滲透率、消費者接受度等提升,未來預制菜產業依舊會保持較高增長。”有行業人士對記者表示。
中國食品(農產品)安全電商研究院院長、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表示,預制菜在B端的市場份額占80%左右,規模較大,C端僅占20%,但容易聚集較高的人氣,兩種模式都會同時存在且相互促進。
談及未來預制菜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職業投資人程宇對記者表示,預制菜未來發展取決于預制菜本身的加工配送能力,這是保證預制菜能夠在市場行穩致遠的根本能力。
“預制菜是一個大的、長周期的產業賽道,要提升產業鏈中各個環節的核心競爭力。”北京市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振興國際智庫理事長李志起表示,比如在食品源頭上,能否降低損耗;在食品加工上,能否解決標準化和多樣化之間的矛盾。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11:19 | 海康威視發布2024年ESG報告:以技... |
11:18 | 農發種業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5.63...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