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麗
“5.5G將會在2025年實現全面商用。”在2023上海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上海)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未來移動通信論壇理事長鄔賀銓預計。
通信巨頭在5.5G商用領域也將有實質性動作。華為宣布,在2024年將會推出面向商用的5.5G全套網絡設備。這也標志著ICT行業即將邁入5.5G時代。華為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CFO孟晚舟表示,5.5G是5G網絡演進的必然之路。
目前,產業鏈多家上市公司已提前布局。5.5G概念板塊近日表現活躍,立訊精密、華脈科技等多股持續上漲,中興通訊創階段新高。
經過4年部署,作為5G與6G的過渡技術,5.5G逐步走向全球舞臺。據了解,目前全球已有超過260張5G商用網絡,超過12億5G用戶,1.15億F5G千兆用戶。與此同時,5G新通話、裸眼3D、遠程工業互聯等新技術、新應用不斷發展,對網絡及算力需求爆發。5.5G網絡時代的到來,已成為產業的共識。
5.5G應用前景廣闊
5.5G帶來的技術及應用領域包含5.5G、F5.5G、Net5.5G等全面演進的升級及端到端的解決方案。華為方面表示,5.5G時代一方面可以保護運營商的5G投資;另一方面將會帶來10倍的網絡性能提升。這可以實現下行萬兆、上行千兆的峰值能力,同時還引入無源物聯等全新技術以打開千億元規模的物聯新空間。
“面向5.5G時代的技術和商業驗證均已就緒,標準節奏明確。”華為董事、ICT產品與解決方案總裁楊超斌稱:“2024年,華為將會推出面向商用的5.5G全套網絡設備,為5.5G的商用部署做好準備。”
5.5G已成為推動5G通信技術突破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目前5G網絡依舊需要降低成本,并提升速率。而5.5G有更大帶寬、更高效等特質,將帶動行業對5G通信技術的突破。同時。行業基于5.5G推動XR、機器視覺、車聯網等5G的典型應用場景成熟,才能讓5G商用在千行百業中真正的遍地開花,從而真正實現5G從芯片、終端到服務全產業的高速發展,并為6G的到來打下堅實基礎。”看懂研究院研究員、通信工程師袁博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隨著5.5G對場景拓寬,其應用前景也較為廣闊。華為高級副總裁、運營商BG總裁李鵬表示,在5G、5.5G等技術領域,華為已與全球30多家運營商完成了技術驗證和應用試點。目前5G已在鋼鐵、制造、礦山、電力、港口等行業的16000多個專網項目中得到規模應用。5G行業專網驅動的經濟規模突破百億元,行業終端的出貨量超過50萬臺,5.5G將加速產業規模化及數字化。
德邦證券指出,目前5G技術已經發展至5G-Advanced(也稱5.5G)階段,聚焦于提升5G通信技術在XR及物聯網等領域的應用,預計2025年5G-Advanced階段將開始逐步商用,或將帶動元宇宙、物聯網以及人工智能相關應用領域的加速落地。
多家上市公司已入局關鍵技術產業鏈
產業鏈上,目前,A股多家上市公司已在5.5G毫米波、天線、光模塊等重要技術及零部件領域進行布局。據了解,鋮昌科技旗下產品主要應用領域涵蓋5G毫米波通信,支撐5G毫米波相控陣T/R芯片國產化。美格智能則在4G、5G毫米波及Sub-6GHz產品上已有大量出貨。另外,亨通光電和環旭電子布局規模也相對較大,最新市值均逾300億元。
另外,5.5G上游產業鏈天線振子涉及的公司主要為信維通信等,通信PCB領域主要為華正新材等,連接器主要為立訊精密等。
“在華為等巨頭對5.5G推動下,產業加速商用規模化發展和商業變現,華為推出的5.5G全套網絡設備,也將帶動產業鏈配套發展。”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部長王連升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方正證券翟煒認為,華為對供應商的要求非常嚴苛。隨著華為5G業務的深入,其供應商有望相繼受益。在中銀證券莊宇看來,華為定義5.5G,支撐未來千億元規模的多樣性聯接,通信行業依舊處于快車道前行。可關注光模塊、5G射頻及器件上市公司。
多技術及應用領域仍需突破
5.5G雖然前景廣闊,但行業發展還面臨諸多問題。
目前,運營商普遍面臨從2G到5G及中低高多個頻段、不同制式共存局面,在一張網絡上運維的成本較高,也需要消耗巨大能耗。同時,5.5G的發展還存在頻譜資源稀缺、投資成本及產出、場景落地等問題。
“如何通過華為網絡的協同、站點的協同、頻段的協同,簡化運營商的網絡配置、降低能耗,幫助運營商提供面向5.5G平滑演進的方案,這是我們要考慮的事情。”華為無線產品線總裁曹明也曾坦言。
同時,目前,在應用領域,行業還亟待出現殺手級應用。
鄔賀銓認為,盡管中國的5G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在應用層面,5G仍稍顯不足,同時存在網絡能力以及架構的問題。“以消費應用場景為例,VR/AR和車聯網需要高帶寬、低時延,但產品成熟性、價格還沒有達到預期,車聯網的可靠性及政策法規限制了市場啟動。另外,目前在支撐業務中,5G能力仍顯不足。”
而這些問題均有待在5.5G時期得到解決。在行業邁向5.5G的過程中,不僅僅在于單點技術的持續演進,更是基于場景和需求,來匹配合適的技術,這均需要考驗企業的技術整合能力、管理變革能力等。
李鵬稱,持續探索“聯接+計算”模式的雙重增長機會,是突破應用發展關鍵。“產業需要共同創新,滿足消費者和千行百業不斷躍升的數字化需求,創造更多新價值,激發更多新紅利。”
一位運營商負責人表示,進一步推動5.5G及6G的發展,還要加強基礎理論研究,突破新型網絡架構、通感算一體、智慧內生等關鍵技術,持續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創新。
(編輯 孫倩)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