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瀟
11月27日,以“共建空中之城,共享美好未來”為主題的首屆全球低空經濟論壇年會在北京舉行,圍繞“低空經濟技術路線”“低空經濟商業模式”“低空經濟應用場景”“無人機”“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等多個議題,展開深入討論。盡管北京已是寒冬,但論壇現場卻充滿暖意,包括學界,產業界,投資機構等早早到來,座無虛席。
低空經濟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近年來持續迎來政策利好,也越發受到市場關注。任何一項新興技術、新興產業都需要有一套成熟的商業模式和技術路線圖,低空經濟作為新業態,目前發展情況如何?未來又將如何探索出更多應用場景以及商業模式?
低空經濟應用端逐步落地
低空經濟涵蓋了通用航空、無人機應用、低空旅游、航空運動、航空物流等多個領域,作為萬億元級市場,目前在應急救援、農林植保、地理測繪、電力巡檢、物流配送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應用場景持續落地。
“我們的產品全部是自研,最早提出并制造了全自主無人機系統,過去一些無人機雖然能夠用于巡檢,但仍然需要飛手操控。目前我們的全自主無人機系統,能夠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自動更換電池和傳感器,不用等充電的過程,不用人手動換電池,實現了徹底的無人化。”在大會現場,云圣智能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無人機在工業領域應用場景正逐步落地,與此同時,包括通用航空,AI算法應用等相關技術亦在飛速發展,資本正持續布局。在大會現場,有投資人代表表示,無人機單筆項目“吸金”能力持續走強,截至2024年7月份,我國無人機領域共有524起投融資455.2億元,涵蓋無人機整機、系統及零部件等多個范圍。
在政府投資方面,據該位投資人表示,蘇州、北京、廣州、成都、杭州等地已設立低空經濟產業基金,其中蘇州產業基金規模領先,簽約低空經濟產業基金16只,總規模超200億元;北京、深圳、廣州等城市,總規模均為100億元;成都、重慶、杭州等地區低空經濟產業基金目標總規模達30億元。
展望未來,現場業內嘉賓表示,從企業層面來說,消費級無人機競爭相對激烈,但工業無人機,專業無人機方面還是藍海市場,而在低空經濟基礎設施建設,運營服務和飛行保障方面,還是全新的“綠海”。隨著低空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未來無人機技術的應用有望持續拓展至多個領域,包括但不限于外賣配送、物流運輸等。
eVTOL發展受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eVTOL作為低空經濟領域最炙手可熱的細分賽道之一,亦在現場被屢屢提及。
近日,中國航空運輸協會通航業務部、無人機工作委員會主任孫衛國在2024國際電動航空(昆山)論壇上透露,中央空管委即將在六個城市開展eVTOL試點。多位業內人士認為,eVTOL未來有巨大的增長空間,但要實現其在載人交通出行領域的商業化,仍需跨越一系列挑戰。
“由于eVTOL具有噪聲低、無人駕駛、方便快捷、價格適度等優點,將會成為空中出行的主要工具,并作為空中的士的優先選項。大概兩三年以后,我國主要大城市的空中交通網絡和地面飛行服務設施或基本建成,eVTOL有望大批量商業化。eVTOL的市場價格也將從千萬元級別逐漸降低,到2030年四五座的eVTOL有望保持在兩三百萬元價格區間,將可能有10萬架eVTOL進入家庭或成為空中的士。”論壇上,中國低空經濟聯盟研究發布的《低空經濟發展趨勢報告》顯示。
“目前,eVTOL最受關注的應用場景叫作城市空中交通,已經有60個國家的249個城市開始布局,即主要使用eVTOL作為交通載具在城市內部到周邊的空中taxi業態。不少城市也在布局建設垂直起降場。”零重力首席戰略官陳炎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某種特定情況下,使用eVTOL將比租一輛商務車還要便宜,但因為航空的安全等級要求非常高,降本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難度。
在民航基金總裁楊光看來,短期來看,還沒有出行級別的eVTOL產品走完0-1的研發過程,產品尚未定型。但eVTOL產業鏈國內已經沒有不可逾越或“卡脖子”的硬門檻,作為低空經濟的核心載體,未來市場需求巨大,有望產生滿足市場需求,甚至激發市場需求的產品,產業前景樂觀明朗。
“eVTOL以其獨特的垂直起降能力和電動化優勢,在城市空中交通、應急救援服務及觀光旅游等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和政策的持續支持,eVTOL有望在更多領域實現廣泛應用,成為推動低空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中國低空經濟聯盟執行理事長羅軍認為,我國已經迎來了低空經濟黃金十年的機遇期,作為我國立體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到2030年,我國低空經濟的規模將突破3萬億元,僅無人機產業就有望率先過萬億元。
(編輯 才山丹)
09:57 | 業務戰略升級加速 千方科技2024年... |
09:57 | 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政策... |
09:55 | 思特威:一季度凈利同比大增 進一... |
09:54 | 證監會修訂發布派出機構監管職責規... |
00:25 | 場景創新、技術賦能、生態協同 零... |
00:25 | 三一重工去年營收凈利雙增長 擬派... |
00:25 | 搶抓集成電路關鍵工藝材料發展機遇... |
00:25 | 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支持技術... |
00:25 | 一體化布局成效漸顯 美諾華去年凈... |
00:25 | 華立科技游戲游藝設備業務穩健發展... |
00:25 | 融創公布境外債務重組方案 “全額... |
00:25 | 構建多元化酒生活消費場景 貴州省...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