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豪悅
“拿起自拍桿,打開視頻直播,將自己打扮成‘刀郎’模樣,站在五棵松體育館外激情開唱。”
12月30日,一位參加了刀郎北京演唱會的歌迷向《證券日報》記者描述了他在進場前看到的景象,并向記者分享了他用手機錄下的視頻:畫面中,北京溫度即使已降至零下,人群中卻擠滿了戴著帽子,穿著羽絨服的大爺大媽,他們熱情洋溢地聚集在五棵松場館外,一起唱著刀郎的代表作。
“我帶媽媽來看。從下午三點開始,這些叔叔阿姨就等在外面了。等開始檢票的時候,買到票的就進去看刀郎演唱會,沒買到的就在外面和其他人等。場館里幾乎都是帶父母的。”上述歌迷如是說道。
12月28日至12月29日,刀郎在北京連開兩場演唱會,一票難求。大麥網平臺數據顯示,刀郎演唱會2025年1月4日至1月5日的北京場門票也均已售罄。
據多家媒體報道,中老年歌迷助推刀郎成為2024演唱會頂流,年內吸金已超千萬元。
刀郎演唱會門票搶手
二手溢價超過周杰倫
記者從二手票務平臺發現,刀郎演唱會溢價奇高。北京場次的票能從7000元至上萬元不等。
一位沒有替父母搶到票的用戶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她在聯系黃牛想要購買刀郎演唱會門票時,黃牛都勸告“價格炒得太高,非必要別買”。彼時,刀郎北京場的演唱會門票一度炒至7.7萬元一張。
有媒體測算,刀郎演唱會溢價高達30倍,周杰倫在今年的門票溢價最高也才9倍。
根據主辦方公布的消息,本次演唱會的出品方為成都啊呀啦嗦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即刀郎的經紀公司。而主辦方為上海鵬添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該公司法人為陶淵,是刀郎經紀人。從這一點來看,本次演出從演唱會策劃、組織、宣傳和票務管理等工作,都由刀郎團隊主要操辦。
而外界估算,刀郎此前僅在廣州的兩場演出就收入達到1750萬元。此外,刀郎在廈門的兩場演唱會還吸引了近3.7萬名觀眾入場。加上北京的四場演唱會,在不包括黃牛溢價票和周邊銷售的情況下,刀郎團隊幾乎就有數千萬元收入入賬。
為什么刀郎能夠成為2024年的演唱會頂流?
廣州艾媒數聚信息咨詢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毅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不同于以往的演唱會明星的消費主力是年輕人,刀郎的粉絲基本由中老年用戶構成。而中國目前中老年的可支配收入遠高于Z世代等年輕用戶。一旦追星,其購買力也很容易超越年輕人。
2024年三季度演出票房同比增長41.1%
銀發經濟大有可為
中國演唱行業協會披露的數據顯示,2024年三季度全國營業性演出(不含娛樂場所演出)票房收入208.1億元,同比增長41.1%;觀眾人數5736.65萬人次,同比增長17.51%。
根據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演出票房構成中,演唱會票房占比將近90%。
值得一提的是,前景向好的演唱會市場,卻并沒有誕生出太多知名的上市龍頭企業。
根據A股和港股以及擬上市相關演出行業公司業績來看,大部分都在虧損或虧損邊緣。
例如,A股方面,鋒尚文化2024年三季報數據顯示,公司歸母凈利潤2204萬元,同比下降62.42%;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利潤虧損1561萬元,同比下降206.6%;港股方面,星空華文2024年中報顯示,上半年公司歸母凈利潤虧損5680萬元,同比下滑276.68%。
而已經七戰港交所的娛樂公司風華秋實,在2024年上半年招股書再次失效。在公司最后一次遞交的招股書中,其營收和凈利潤都在逐年下滑。
上海夏至良時咨詢管理有限公司高級研究員、大消費行業分析師楊懷玉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盡管中國演出市場近兩年迎來爆發,但是這個行業卻極度分散,沒有單一企業能占據絕對優勢。絕大部分藝人開演唱會,都類似于刀郎一樣,藝人團隊包攬演出、策劃、票務管理等上下游工作。而具有影響力的藝人資源又極度稀缺,國內很少有演出公司能整合頭部資源。
張毅認為,從刀郎帶來的經濟效益也能看出,中老年用戶群體的娛樂需求市場已是一片藍海。
這也為行業公司帶來轉型機會。“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發展銀發經濟。銀發族人均消費是年輕人的3倍。未來演出公司可以針對銀發族進行需求的挖掘和細分。改變過去的演唱會整體形式比較單一的問題。”
(編輯 喬川川)
09:57 | 業務戰略升級加速 千方科技2024年... |
09:57 | 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政策... |
09:55 | 思特威:一季度凈利同比大增 進一... |
09:54 | 證監會修訂發布派出機構監管職責規... |
00:25 | 場景創新、技術賦能、生態協同 零... |
00:25 | 三一重工去年營收凈利雙增長 擬派... |
00:25 | 搶抓集成電路關鍵工藝材料發展機遇... |
00:25 | 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支持技術... |
00:25 | 一體化布局成效漸顯 美諾華去年凈... |
00:25 | 華立科技游戲游藝設備業務穩健發展... |
00:25 | 融創公布境外債務重組方案 “全額... |
00:25 | 構建多元化酒生活消費場景 貴州省...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