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麗
新春佳節將至,各大商圈洋溢著濃濃的年味,手機等數碼產品以舊換新政策實施,更給消費市場添了一把“火”。
1月23日,濟南市商務局發布公告宣布,2025年新一輪家電產品以舊換新補貼正式啟動。此前,多地已經啟動消費品以舊換新接續政策落地工作。同時,手機等數碼產品購新補貼政策也于1月20日起在全國多地陸續開始實施。根據1月8日發布的《關于2025年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通知》,對個人消費者購買手機、平板、智能手表手環等3類數碼產品(單件銷售價格不超過6000元),按產品銷售價格的15%給予補貼,每位消費者每類產品可補貼1件,每件補貼不超過500元。
在一系列政策影響與春節優惠活動的疊加之下,手機市場迎來一輪大降價。而手機市場競爭格局也再次生變。
手機市場迎來集體“大降價”
從對主流平臺及零售門店的調研來看,蘋果等主要手機品牌的價格正在逐步走低。例如,蘋果iPhone 16 Plus 128GB版本降價千元,疊加優惠及補貼后,部分平臺甚至降至5000元以下,而iPhone 15 Plus 256GB版也降價超800元。
這距離蘋果iPhone 16上市不足半年,對比往年同期,蘋果手機新品價格可謂迎來了史上的最大降幅。國家補貼后的iPhone 13 128G版本價格低至2999元,更是創下歷史新低。另外,華為、OPPO、vivo、小米等手機品牌的價格也出現不同幅度的下調,且部分型號的價格達到歷史最低水平。
多個手機品牌產品價格下跌至歷史“冰點”,直接點燃市場消費熱情。2025年,國內手機市場的整體銷量有望迎來顯著上漲。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預測,在國家補貼政策推動下,今年手機的國內銷量預計將達到3億臺。調研機構Counterpoint預計,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市場的手機出貨量將達到7500萬至8000萬部,同比增長有望超過10%,實際銷量可能突破8000萬部。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國家補貼政策的實施,為消費者提供了購買手機的好機會,也讓手機廠商看到了搶占市場份額的重要機會。各大手機廠商為獲取補貼紅利,也通過進一步降價或促銷的方式搶占市場。”
手機市場迎多重變局
在業界看來,2025年,國家補貼政策將影響國內手機市場的未來格局和產業發展。
從一系列調查來看,此輪政策規定補貼的手機價格上限為6000元,這將直接推動中端機型的銷量,尤其是售價3000元至6000元區間的手機,補貼后價格更具吸引力。
各大手機廠商也均“嗅到”政策帶來的機會,紛紛推出促銷策略,主動將旗下高端型號手機進行降價,以符合補貼標準,擴大銷量。例如,OPPO、vivo、華為等品牌都已“加入”這一陣列。
北京煌煌周爰信息咨詢有限公司合伙人楊思亮認為,國家補貼落地將影響手機品牌進行產品和生產線結構調整。2025年,各廠商會以6000元以內機型為標準來重點布局相應產品線,“6000元”或成為手機行業榮枯線。國內廠商的發力,也將對蘋果等品牌的中高端機型產生沖擊。
多強爭霸也引發手機市場格局變化不斷。根據Counterpoint發布報告顯示,2024年第四季度,華為以18.1%的市場份額躍居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銷量排行榜榜首,首次重新奪回市場領導地位。另外,小米、vivo手機品牌實現銷量的同比逆勢增長,蘋果和榮耀手機品牌銷量則出現雙位數同比下滑。
在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科技行業資深分析師李軒看來,2025年,國家補貼疊加新機型發布、老機型促銷,將帶動手機銷量的整體增長。從競爭格局來看,安卓系手機廠商的主力機型在補貼區間內,將充分受益于補貼政策。中端手機的競爭格局有望重塑。擁有線上線下優勢的手機品牌如華為、小米等,則將強者恒強。
“多重因素影響下,今年手機市場競爭格局或還將持續變化。國家補貼政策預計將帶動國產手機在2025年迎來一波換機潮,特別是在中高端細分市場。手機出貨量增長也將主要得益于中高端機型的需求增加。”WitDisplay首席分析師林芝對《證券日報》記者如是說。
(編輯 才山丹)
21:18 | 友訊達:截至2025年4月10日公司股... |
21:18 | 溢多利:截至2025年4月10日股東總... |
21:18 | 意華股份:公司暫未與小米汽車開展... |
21:18 | 易成新能:截至2025年4月10日公司... |
21:18 | 依依股份:4月16日回購公司股份100... |
21:18 | 雪峰科技:第五屆監事會第二次會議... |
21:17 | 雪峰科技:第五屆董事會第二次會議... |
21:17 | 秀強股份:第五屆監事會第十二次會... |
21:17 | 秀強股份:第五屆董事會第十八次會... |
21:17 | 廈門象嶼:第九屆監事會第十九次會... |
21:17 | 廈門象嶼:第九屆董事會第三十次會... |
21:17 | 維遠股份:第三屆監事會第五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