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吳家明
圍繞“二線關”“邊防證”周圍的那些故事早已走進了歷史深處,但對許多早期來到深圳的人而言,這關乎著一段特殊的人生經歷。
1982年在深圳出生的吳建軍,就是其中一人。“我在深圳原特區內長大,小時候就已感覺到關內與關外的區別,特別是有很多政策都是關內比關外優先,執行效果也好。其次,治安始終是關內比關外好,大型商場基本都設在關內;醫療和交通設施就更不用說了。”吳建軍對記者表示,“那時的深圳關內人到了布吉寶安辦完事后,回關內就常常說一句:回深圳。”
那時候深圳關內與關外有多大差別?“上世紀90年代,從羅湖區的水貝到龍崗區的坂田,坐車要兩個多小時時間,所以很少人愿意去關外住。而且,深圳第一家麥當勞就在東門,第一家沃爾瑪超市就在羅湖區的洪湖,關內與關外差別甚遠。”吳建軍回憶道。
“二線關”不僅是一些物理上的阻隔,還是許多老深圳人心理的隔閡。“關內”“關外”也成了對人們身份的一種特殊的識別方式。
在吳建軍看來,這種情況到了2000年之后才有所改觀。經過深圳政府的全力推進,原特區外地區長期以來積累的基礎設施欠賬得到了有效彌補,原特區外地區產業布局、城市管理、環境保護、公共服務等也得到提升。“不過,說遠也不遠,連接寶安與原特區內的深圳特區新城檢查站于2007年才成立,只能說深圳的發展速度實在太快。”
接替父親的生意,吳建軍現在在水貝經營珠寶生意,而公司的生產加工廠早已從水貝搬遷到龍崗區的李朗片區,兩地穿梭是他的日常生活寫照。像他這樣的“關內人”以前是不愿意“出去”,現在的他已經在原關外片區置業和生活。
“有時候去爬山,發現一些二線鐵絲網,才會想起過去的故事。”
有人是不愿意“出去”,有人卻是想盡辦法“進來”。
在當年闖深圳的人當中,被一道“二線關”攔住和被一紙邊防證難住的,不乏后來的成功人士。2007年,房地產大亨潘石屹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1987年當時24歲的他變賣了所有家當,辭職南下深圳,到達南頭關時,身上只剩下80多元錢,沒有邊防證的潘石屹,進不了深圳市區。他一咬牙花了50元,在“蛇頭”的帶領下從邊防線鐵絲網下面的一個洞里鉆進深圳市區。
從關內到關外,現在似乎還出現了從“市內到市外”,這個現象也值得深思。隨著深圳發展一體化,原關外的房價和生產成本也在不斷提高,龍崗、坪山等片區的產業升級及對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多,越來越多的低端制造業只好向臨深片區搬遷。“我的工廠過去設在羅湖區的水貝,目前設在原關外的李朗,馬上要搬去惠東了,深圳的生產成本越來越高,沒辦法。”談到這,吳建軍也很無奈。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