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孟珂
近年來,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取得顯著進展。內地與香港股票、債券市場互聯互通機制相繼推出,QFII、RQFII規模逐步擴大,為國際投資者參與中國資本市場提供了更大便利。國際投資者的深度參與對于中國資本市場投資理念、體制機制的完善發揮著獨特作用。就此,《證券日報》記者近日專訪了德意志銀行中國區總經理高峰。
《證券日報》記者:您如何看待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現狀?
高峰:目前中國股市市值超過10萬億美元,債市市值也超過10萬億美元。中國證券監管層提出了建設資本市場強國的目標,我認為這個目標不應僅注重“量”的積累,更應該重視如何有效發揮資本市場資源配置的作用。
資本市場發展的內涵有很多,經常提到的有:較高的可投資性,良好的定價機制,充沛的流動性和健全的價格傳導機制。此外,健全的資本市場還應該具備多層次的結構和生態體系,以及透明、公平的制度保證。
資本市場發展的外延主要是指在多大程度上吸納市場參與者,并使其遵守規則進行交易活動。監管機構制定政策和法規,也應遵循市場規律,并且嚴格執行。同時,強大的資本市場還應具有產品創新能力,以支持新經濟的發展,并擴大中國金融活動在國際市場中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提升國際參與度與競爭力。
另外一點就是隨著實體經濟結構的轉型,資本市場是否能有效支持新經濟、新興產業。這也是對市場能力的一個檢驗。
《證券日報》記者:您認為資本市場如何才能更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高峰:資本市場的發展應該順應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同時配合有效的市場指引。具體來說,就是發揮市場機制本來的作用,避免出現違反市場規律的剛性兌付等現象。因為剛性兌付將使資金流向不該去的地方,削弱資源配置作用。
實體經濟沒有資本市場的支持,就缺失了其發展的血液。市場的運營基于規則,有它自己內在的邏輯。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一定要通過市場機制來實現,充分發揮“無形之手”的作用。
由于市場具備對風險和收益進行衡量的機制,高效率的資本市場一定是順應經濟結構變化的。可以看到,20年前美國資本市場上市值最大的公司是通用電氣(GE)、美國電話電報(AT&T)。但現在通過市場的淘汰機制,市值最大的公司是亞馬遜(Amazon)、谷歌(Google)這類可以引領未來的公司,這跟實體經濟的發展是相契合的。
《證券日報》記者: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短板在哪里?可從哪些方面補齊?
高峰: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短板有兩點,一是有待提升的社會信用系統;二是仍需不斷完善市場規則,基于規則嚴格執法,避免干擾正常市場秩序的活動。對此,應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規,其中包括信息披露制度、風險控制制度以及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理制度等,并嚴格長期切實地執行。要嚴防隱形擔保、剛性兌付等違背市場機制的現象,真正做到保護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保護投資者權益的目的。撤銷政府隱性擔保并不意味著監管力度的放松,而是監管機構以市場參與者的身份遵循市場機制,以市場化的手段干預。真正的護市不是政府托底,而是痛下決心,切實整頓市場上長期存在的痼疾,讓違規行為無所遁形,讓公平、透明和規則成為市場的主旋律。
另外,根據德意志銀行量化策略團隊數據,A股散戶主導的小規模交易數量占市場所有交易數量約74%,遠高于其他主要資本市場。這顯示出中國有引入更多國際長期機構投資者的空間。通過引入國際長期機構投資者,可以引導市場資金投向更具價值、更有發展潛力的領域。
《證券日報》記者:您認為提升中國資本市場競爭力可以從哪些方面著力?
高峰:首先是推進資本市場市場化進程,保證市場的公平性,用“無形之手”定價,實現收益和風險之間的有效匹配。其次是完善保護投資者利益的制度體系。同時,也要注意不能監管過度,應讓規章制度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最后是引進多元投資者,尤其是國際投資者,這對中國資本市場的正面發展具有引導作用,有利于更多資金引進來,使得不同的風險偏好的產品都有投資者承擔。
此外,德意志銀行預計未來五年,股市和債市外資流入總規模將達1至1.15萬億美元。這將進一步提升中國的中長期國際收支狀況、豐富國內市場投資者結構、提高市場流動性和定價效率、提升市場透明度,從而共同促成良好的資本市場長期發展。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11:19 | 海康威視發布2024年ESG報告:以技... |
11:18 | 農發種業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5.63...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