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來,我國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供求結構性錯配明顯,國內市場總供求關系失衡問題突出。在改革深入推進、外需向好等因素推動下,國內市場供求總量矛盾得到較大緩解。展望未來,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抑制通過外需調節國內供求平衡的空間,國內供給體系質量不斷提高,內生動力不斷增強,國內供求總量及結構性矛盾將持續改善。應繼續大力破除無效供給、加大有效投資、釋放合理消費需求,推動國內市場總供求關系趨于平衡。
國內市場供求形勢變化原因
當前,國內市場總供求矛盾緩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既有供給側推力,也有需求側拉力。
政策調整帶來供給明顯收縮。從“三去一降一補”開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大力推進煤炭、鋼鐵等行業去產能,實現了由點帶面、由個別行業帶動相關行業供求關系改善的效果。在壓減不符合技術標準和環保標準產能的同時,加快行業內“僵尸企業”的處置力度,通過破產清算、兼并重組等方式提高了行業效率。2016-2017年,我國已減少鋼鐵產能超過1.15億噸,取締“地條鋼”產能1.4億噸,減少煤炭產能超過5億噸,從客觀上直接影響了市場即期供應量,并顯著改善了市場預期。
周期性因素疊加政策效應拉動內需回升。一方面,隨著2014年開始房地產市場調控逐步放松,房地產價格快速上漲。再加上棚戶區改造力度加大,2015年和2016年改造面積占全國住宅銷售面積的比例分別達到14%和18%,進一步推動房地產市場回暖。房地產銷售不斷向好帶動房地產投資回升,并且帶動與房地產業關聯性較大的上下游行業需求明顯向好。
另一方面,近幾年基建投資保持快速增長,進一步增強了國內需求。更為重要的是,2016年6月份工業企業產成品庫存同比增速降至近年最低點,企業補庫存需求開始發力,進一步推動國內需求在短期內快速回暖。
外部環境趨好帶動外需回升。2016年下半年以來,全球經濟增長進入新階段,美國、歐盟等主要貿易伙伴國經濟形勢持續好轉、需求增加拉動我國出口快速回升。2017年1月出口增速由負轉正,全年出口增長7.9%,比2016年提高了15.6個百分點;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GDP的貢獻從2016年的下拉GDP0.6個百分點轉為2017年的上拉0.6個百分點,良好的外部環境為我國總需求回升做出了重要貢獻。
國內市場供求形勢主要特征
近年來,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外需改善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國工業品價格水平、產能利用率、企業效益等指標觸底回升。
國內市場供求總量矛盾有所緩解。2015年,我國國內市場總供求出現明顯缺口,產能嚴重過剩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隨著2016年下半年以來世界經濟回暖,我國外部需求明顯提升,尤其是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源原材料及部分制造業產品供求關系明顯改善,使得國內市場供求總量矛盾得到較大緩解。
從主要指標來看,一是工業產量出現收縮,76種主要工業品中有三分之一在2015-2016年出現產量絕對下降,明顯壓縮了總供給;二是生產價格大幅反彈,工業企業原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PPIRM)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在2017年達到五年來新高;三是產能利用率由降轉升,截至2017年底,16個主要行業已經全部脫離產能利用率小于70%的嚴重過剩區間,并有8個行業恢復到產能利用率大于79%的正常狀態;四是企業效益明顯改善,我國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速從2015年的0.8%回升至2017年的11.1%,利潤已經從2015年下降2.3%轉為2017年增長21%;五是產出缺口轉正,2017年,產出缺口由負轉正,呈現出總需求大于總供給的局面。在這些指標的共同作用下,經濟增速在2016年觸底,2017年實現反彈,GDP增速達到6.9%。
國內市場總供求結構性矛盾有所改善。在供求總量矛盾緩解的同時,其結構性矛盾也有所緩解。2008-2014年,我國居民境外消費年均增長26.1%,2015-2017年下降至4.0%,國內有效供給逐步增加發揮了一定作用;2016年10類重點消費品總體合格率提升5.2個百分點,達到90.3%,消費品提質效果初步顯現;2017年制造業技改投資增速達到16%,比上年提高4.6個百分點,有效供給正在加速形成。當然,國內市場供求結構性矛盾遠未實現根本性改善。
上中下游行業供求形勢分化。在總供求矛盾緩解的同時,產業鏈上中下游行業供求關系明顯分化,呈現出原材料等上游行業供求關系顯著好轉、中下游制造業有所改善的狀態。第一,價格走勢明顯分化。屬于上游行業(本文中,上游行業包括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黑色金屬采選業、有色金屬采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非金屬礦采選業;中游行業包括化學纖維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金屬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下游行業包括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家具制造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皮革皮毛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紡織服裝服飾業、煙草制品業、紡織業、食品制造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醫藥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的PPIRM分類指數價格2017年達到15%以上,回升幅度在25個百分點以上,而中游行業的價格回升幅度在10個百分點左右,下游行業僅有4個百分點左右。從PPI看,屬于上游行業的采掘工業價格回升幅度最大,其次是原材料工業,屬于中下游的加工工業價格起伏最小。
第二,行業利潤明顯分化。2017年上游行業利潤增速達到145.9%,比2016年提高了172個百分點。但中游和下游行業利潤全年增速僅有16.1%和1%,比2016年分別下降4.4個和6.7個百分點。
第三,產能利用率分化。2016年四季度到2017年四季度,上游行業的煤炭開采業和采礦業產能利用率分別提高9.8和7.6個百分點;中游行業的通用設備制造業和專業設備制造業分別提高7.3和5.7個百分點;下游行業的汽車制造業和計算機通信制造業分別提高1.6和1.5個百分點。
主要產能過剩工業品市場供求形勢整體好轉。隨著去產能工作不斷推進,主要過剩工業品的市場供求形勢出現好轉,但也有部分工業品供求矛盾仍在持續。第一,煤炭市場供求矛盾極大緩解。當前,煤炭市場下游需求旺盛疊加煤炭產需地域分布差異等問題,市場處于供求緊平衡狀態,已從2013年的供過于求轉為2017年的供不應求。第二,鋼鐵市場供求緩解不明顯。2013年、2015年和2017年,粗鋼市場分別供給過剩6958萬噸、1.23億噸和1.85億噸,鋼材市場供給過剩分別為6308萬噸、1.12億噸和1.74億噸,供求失衡問題緩解不明顯。第三,汽車市場供求矛盾略有緩解。在政策發力等因素影響下,汽車市場供求缺口(供過于求)從2014年的23.1萬輛下降至2017年的13.7萬輛。第四,水泥市場供求關系初步調整。當前,水泥市場供求缺口緩慢下降。2017年前三季度水泥產銷缺口已降至3092萬噸,比2016年同期下降1451萬噸。第五,平板玻璃市場供求調整較慢。2017年前三季度玻璃市場供給過剩3223萬重量箱,比2016年同期減少462萬重量箱,行業開始自發調整市場供求關系,但調整幅度較小。
未來國內市場總供求變化趨勢
測算結果顯示,短期內我國供求矛盾將持續緩解,并呈現出總需求大于總供給的基本態勢。展望未來,我國供求矛盾的根本緩解,一是要依靠深入推進改革、增加中高端有效供給,二是要推動需求增長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未來影響國內供求形勢變化的主要因素。一是國內消費需求拓展和升級空間廣闊。未來,我國消費升級步伐加快,發展型、享受型消費不斷涌現,信息、醫療、養老、家政、旅游等新型消費將成為新增長點;由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三流合一”和“互聯網+”所催生的個性化、定制化、多樣化消費成為發展趨勢。與此同時,新型城鎮化不斷推動農村居民實現真正市民化,逐步開啟這部分蘊藏巨大潛力的消費市場。隨著制約消費升級的體制機制障礙不斷破除,國內將建立以新消費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的良性循環,推動經濟邁向中高端水平。
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將根本緩解供需結構性矛盾。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將減少低端供給和無效供給,另一方面增加適合市場需求和未來發展方向的有效供給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在這一過程中,新技術新產業新產品將不斷涌現,既迎合了消費結構升級需要,也帶動了投資結構優化,國內市場長期存在的供需結構性矛盾將逐步緩和。
三是宏觀調控更加精準有效。在區間調控、定向調控和相機調控等基礎上,未來我國宏觀調控將在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指導下,更加注重總供給政策和總需求政策的配合協調,將宏觀調控與推進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避免供需調控政策相互掣肘,影響市場供求,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做到政策更加精準有效。
四是要素成本上升過快可能影響供需循環。2008-2016年,我國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實際增長9.1%,不僅明顯高于主要發達國家增速,而且高于國內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速1.1個百分點。當勞動生產率增速小于工資增速時,企業成本的增加要快于效率提升,導致企業生產銷售-企業利潤-居民收入-居民消費-企業生產銷售這一供需循環存在循環不暢的問題,從而影響了經濟總供給和總需求的良性互動循環。預計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勞動生產率增速小于工資增速的態勢仍將持續。
五是通過外部需求調節國內供求平衡的空間逐漸減小。未來一段時期內,全球經濟將保持溫和增長態勢,但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制約全球貿易增長。從中長期看,在人口結構趨勢性轉變、技術創新腳步放緩等因素的影響下,全球總需求處于低速增長階段。隨著新興經濟體與發達國家間產業技術差距不斷縮小,全球產業分工刺激貿易增長的效果也將逐漸減弱,我國外貿黃金增長期不復存在。因此,未來通過外部需求回暖調節國內供求平衡的空間逐漸減小。
未來兩年國內市場總供求情景分析。對于未來國內供求形勢的判斷需要基于對產出缺口的測算。如果產出缺口為正,說明總需求大于總供給;如果產出缺口為負,說明總需求小于總供給。針對我國經濟發展情況,設定三種情景:一是基準情景:2018年和2019年的經濟增速分別為6.7%和6.5%,此情景下投資、消費和外需保持相對穩定;二是高增長情景:2018年、2019年的經濟增速分別為6.9%和6.7%,此情景下外需持續改善,貿易保護對我國影響較小,國內投資和消費保持較快增長;三是低增長情景:2018年、2019年的經濟增速分別為6.5%和6.3%,此情景下消費、投資和外需持續走弱。測算結果表明,此三種情景下,通過濾波(HP)和小波法測算的產出缺口均為正值,表明短期內我國總供需矛盾將繼續緩解,呈現出總需求大于總供給的基本態勢。
國內市場總供求形勢展望。綜合上述分析,預計短期內,貿易保護主義加劇,貿易環境存在較大不確定性,通過外部需求調節國內供求平衡的空間逐漸減小;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將使總供給繼續向結構優化方向演進,國內消費結構的拓展升級,使得總需求保持穩定。因此,國內供給過剩矛盾將繼續得到緩和。從長期來看,宏觀調控手段的精準化、經濟增長由要素驅動逐步轉向創新驅動,將更好地促進總需求與總供給相匹配,經濟周期的波動性將弱于以往,經濟實際產出將向潛在增長水平靠攏,因此總需求和總供給將更加趨于平衡,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得以進一步提升,我國經濟逐步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政策建議
要推動國內市場供求關系趨向平衡,不僅要理順供給過剩行業與供給短缺行業的關系、處理好“結構平衡”,而且要利用好內需與外需兩個市場、處理好“總量平衡”,更要根據形勢變化適時對供求進行動態調整、處理好“動態平衡”。
下決心處置“僵尸企業”,加快破除無效供給。一是加大“僵尸企業”處置力度。對于沒有發展前途的“僵尸企業”,加快破產處置,騰出土地、資金、人力等要素發展其他產業;對仍有發展潛力的“僵尸企業”,加快兼并重組給予一定的報表合并稅收優惠,提高企業兼并重組積極性。二是完善產能過剩企業資產的處理方式。支持金融機構做好呆賬核銷和抵債資產處置,支持不良資產有序證券化;鼓勵銀行牽頭銀團貸款參與企業并購重組,允許各類財務投資主體可以通過設立股權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并購基金等形式參與兼并重組。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有效供給。一是進一步減輕企業稅費等成本負擔。加快落實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為企業減稅降費措施,大力降低實體企業成本負擔。二是大力培育新動能。強化科技創新,通過政策扶持、稅收優惠等方式培育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排頭兵企業。三是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瞄準國際先進水平加強標準體系建設,支持制造業企業工藝流程優化、設備更新改造;發展高水平生產性服務業,促使企業向研發、設計、標準、品牌和供應鏈管理等環節延伸。
增強居民消費能力,促進消費潛力釋放。一是完善收入再分配機制。切實提高個人工資收入和勞務收入的所得稅起征點,加快實現按家庭綜合收入征稅。二是增強社保托底力度。健全養老保險多繳多得激勵機制,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界定“城鎮非從業居民”的定義,將大部分流動人群納入到醫療保險參保范圍。三是促進消費金融發展。擴大央行個人征信系統的覆蓋范圍和信息量;積極推進建立個人破產制度和民間個人征信體系;構建系統的消費金融支持政策體系,出臺完善專門針對消費金融的法律。四是進一步優化消費環境。規范和引導共享單車等消費新模式科學有序發展;促進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促進中華老字號傳承發展;加快推進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加強重點行業和領域消費侵權查處;加大網絡提速降費力度,擴大公共場所免費上網范圍;抓緊電商立法工作,出臺跨境第三方支付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
提高投資有效性,加大補短板投資力度。結合實施“十三五”規劃確定的重大項目,重點投向脫貧攻堅、提升人力資本水平、增強公共服務能力、突破關鍵共性技術、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等重點領域;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建議將民間投資比重作為約束指標,督促各地政府積極扶持民間投資發展。在鐵路、民航、油氣、電信等領域推出一批有吸引力的項目,務必使民間資本進得來、能發展。
全面深化基礎性關鍵領域改革,構建現代化市場體系。一是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依法嚴肅處理各種侵權行為,實行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依法甄別糾正產權糾紛案件;深化資源類產品和公共服務價格改革,放寬服務業準入限制。二是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建立全面規范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全面實施績效管理;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支持金融機構擴展普惠金融業務;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三是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強化規劃戰略的導向作用,增強國家、省、市等不同層級規劃的協調性;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增強宏觀政策協同性,更加注重引導市場行為和社會預期。
(執筆: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牛犁、鄒蘊涵、胡祖銓、陳彬、鄔瓊)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