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一些發展中國家進行逐底競爭,吸引跨國公司投資,促進本國經濟增長。逐底競爭導致的結果是,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業,促進了經濟增長,但另一方面帶來一系列長期性的問題,特別是可持續發展問題。中國已擺脫逐底競爭,進入了逐優競爭的新階段。
逐底競爭危害發展中
國家長期競爭力
逐底競爭是發展中國家在一定發展階段采取的促進本國經濟增長的一種競爭方式,其目的是吸引跨國公司投資。逐底競爭顯示,在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通過降低環境保護標準,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同時降低本國勞動者保障標準,推行稅收優惠政策,相互競爭,以獲取境外資金的青睞。采取逐底競爭,從短期看,甚至從中期看,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從長期看,逐底競爭將產生極大的危害。
逐底競爭導致發展中國家競爭優勢低級化。從國際經濟發展進程看,一國競爭優勢的獲取,若長期以來依賴低勞動成本優勢、低環境保護標準、非差異化產業稅收優惠,則該國競爭優勢會陷入競爭優勢低級化。一國競爭優勢低級化形成之后,其產業結構就會出現低級化、低附加值的特征,該國競爭優勢難以形成實質性突變,其經濟對發達國家的依賴、對跨國公司的依賴難以擺脫。
逐底競爭導致發展中國家環境會受到極大的破壞,環境污染將嚴重傷害居民健康。逐底競爭的實質就是逐劣競爭。這種競爭的后果往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破壞生態平衡,使經濟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而環境污染修復一方面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另一方面環境污染也會嚴重影響居民身體健康。一國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是要提高和改善居民生活,而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得不償失。
逐底競爭導致發展中國家人力資本競爭長期處于劣勢。人力資本價值的提升需要依賴就業環境或創業環境,而逐底競爭導致發展中國家主要依靠發展低附加值產業,產業的科技含量低,只需要低價值的人力資本,高價值人力資本無發揮作用的空間,其結果是產生驅逐效應,高附加值人力資本大量流失,如此形成惡性循環。
逐優競爭利于發展中
國家高質量發展
逐優競爭是發展中國家一種新的發展思維和理念的具體運用,它是指發展中國家通過利用模仿優勢,大力發展綠色經濟、高端產業和高附加值產業,嚴格執行高環保標準和差異化稅收政策,向發達國家“看齊”,參與國際競爭的一個過程。逐優競爭是發展中國家逐步進入發達國家的必然選擇、必然方向,是順應全球經濟逐步走向均衡的必然趨勢,是發展中國家擺脫對發達國家長期依賴的戰略舉措,是實現全球經濟包容性發展的良性競爭方式。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同處于一個地球,發展中國家環境污染嚴重必然對整個地球造成危害,從而從長期看也會對發達國家的居民生存造成傷害。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是一個相對概念,從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看,發達國家自身都經歷了一個由落后、欠發達逐步向發達演進的過程。近500年來,西方發達國家都經歷了由落后、欠發達逐步向發達演進的過程。發展中國家要逐步成為發達國家,唯一的途徑就是逐優競爭。
新經濟增長理論指出,人力資本投資、知識積累和研發是推動技術進步、進而推動經濟實現長期增長的重要源泉。新經濟增長理論對于“國際資本倒流發達國家”現象進行了解釋,指出由于知識和人力資本積累產生的收益遞增,導致國際資本出現回流或倒流現象。所以,當前國際經濟競爭不是在犧牲環保環境、壓低勞動者勞動報酬等方面競爭,而是知識與技術的競爭。
發展中國家進行逐優競爭,有利于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實現技術進步、人力資本價值提升和高附加值產業發展,最終達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的。逐優競爭比拼的是優質生態環境、技術、信用、機會供給以及公共品供給狀況和政府服務等。逐優競爭提倡在全球化過程中,不僅發展中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進行良性競爭,而且發展中國家還應在某些或多個領域與發達國家進行良性競爭。
發達國家應從全球共存、包容性增長、環境保護和可持續增長等方面積極參與逐優競爭,正確對待發展中國家的逐優競爭。發達國家防止技術外溢、知識外溢的做法應當改變,應順應逐優競爭的趨勢。中國已進入
逐優發展新階段
中國已完全具有逐優競爭的基礎。一是資本充裕。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民間已經積累了大量資本,中國已成為國際資本重要投資國,中國經濟發展已經跨越了資本的短缺時代;二是經濟實力增強。中國經濟實力已大大增強,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增速長期處于世界前列;三是國家競爭力進入新階段。無論是從硬件還是從軟件看,中國國家競爭力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中國的一線城市已具備國際一流城市的競爭力。
中國沒有必要和理由參與逐底競爭,中國已經進入逐優競爭發展新階段。
逐優競爭分為外部式逐優競爭和內部式逐優競爭。中國在參與外部式競爭方面已逐步擺脫逐底競爭,不會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吸引國際投資資本,不會以人為壓低勞動力成本和勞動者社會保障為代價發展經濟。但關于中國內部式逐優競爭卻存在一種錯誤理念,即將在中國東部地區淘汰的產業轉移給中國欠發達地區,其實質是在中國區域內部推行逐底競爭或逐劣競爭,將導致欠發達地區陷入長期性不發達局面,不利于實現區域均衡發展。中國在內部應推動逐優競爭,應當顛覆欠發達地區承接發達地區淘汰產業的發展理念,應當有步驟、有節奏地引導國際和國內資金向欠發達地區轉移,促進欠發達地區發展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和高附加值經濟。
中國天津、西安等城市實施人才興市戰略是正確的,人才的引入,有利于這些城市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高附加值產業,有利于這些城市參與外部和內部逐優競爭。天津、西安等城市的做法值得推廣。
21:25 | 北京加速建設全球“開源之都” 推... |
21:12 | 積極應對關稅政策調整 多家跨境電... |
21:11 | 甘源食品2024年營收凈利雙增長 擬... |
21:09 | *ST嘉寓發布2024年A股首份無法表達... |
21:01 | 阿里國際站升至美國APP下載榜第三 |
20:57 | 上交所舉辦商業航天產業沙龍 |
20:54 | 振東制藥2024年營業收入29.71億元 ... |
20:53 | 4月21日上市公司重要公告集錦:凱... |
20:36 | 廣州現億元級全球豪宅 鵬瑞1號像造... |
20:28 | 深市生物醫藥企業齊聚業績說明會 ... |
19:43 | 蕾奧規劃與城市象限聯合推出城市大... |
19:41 | 威士頓實控人離婚股份分割 簽署一...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