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當中的各類園區、產業園及科技小鎮是培育產業集群的關鍵一環。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正展現出其強勁的韌性。
廣東省統計局7月3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廣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及利潤總額降幅持續收窄,實現利潤總額3631.96億元,同比下降6.5%,降幅比一季度收窄31.5個百分點。
另據此前廣東省工信廳數據,今年1-6月,廣東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同比下降6.4%,不過,這個數據已經連續5個月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6月當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9%,重回正增長,比5月當月增速回升4.4個百分點;工業用電連續2個月正增長。
工業增加值的回升,意味著產業景氣程度轉暖,大灣區上半年產業迎來了“轉折復蘇”。
在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走訪當中,包括惠州潼湖科技小鎮在內的科技企業孵化平臺則通過自身資源優勢,助力新興產業增質提效。
灣區城市發力新基建
產業建設尤其是新興產業、新基建是大灣區在2020年上半年發力的重點。
在7月21日的新聞通氣會上,廣東省工信廳規劃與產業政策處副處長王俊透露,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汽車產業、超高清視頻顯示、高端裝備制造、智能機器人、新能源等8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已經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原則通過。
先進材料、現代輕工紡織、軟件與信息服務、生物醫藥與健康、現代農業與食品、半導體及集成電路、區塊鏈與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激光與增材制造、數字創意、安全應急與環保產業、精密儀器設備等12個產業集群行動計劃則正在按程序抓緊完善和報批。
此前,在5月20日,《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對外公布。
《意見》指出,半導體與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智能機器人、區塊鏈與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與增材制造、數字創意、安全應急與環保、精密儀器設備等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2019年營業收入合計達1.5萬億元,集聚效應初步顯現,增長潛力巨大,對廣東經濟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
《意見》認為,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體現“進”,對推動廣東省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政策鏈相互貫通,加快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意義重大。
隨后,大灣區的主要城市也出臺各類產業發展政策,支持新興產業的發展。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在6月份發布《深圳市數字經濟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提出將優化數字經濟產業布局,引導各區發揮比較優勢,形成前沿創新、應用融合、新興領域拓展等數字產業差異化發展路徑。
《征求意見稿》指出,將進一步整合提升各基地、園區、產業集聚區功能,為優勢產業集群建設提供強有力平臺支撐。加大重點產業園區基礎設施投入,集聚企業、項目、人才等優勢資源,進一步提升產業平臺載體功效。以“互聯網++”未來科技城等重大項目為引導,推動數字經濟產業園、數字經濟小鎮、小微園區建設,提升協同整合、集聚創新能力。
廣州市則在7月初公布了《廣州加快推進數字新基建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出未來三年數字基建行動計劃的總體要求和目標。
包括惠州、佛山等在內的其余粵港澳大灣區的主要城市也陸續發布了針對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新興戰略產業的促進措施,這也讓一些企業看到了機遇。
一名汽車產業鏈企業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新基建將會是公司的一個新的業績增長極。受到客觀因素影響,上半年公司整體訂單量同比出現了一定幅度的下滑,但隨著中國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加之上游開工率回暖,6月銷售數據環比明顯改善。基于行業特性,該人士判斷公司汽車部門的業績將會在下半年有較為明顯的提升。
新基建則成為一個新的抓手。該人士表示,“在原本的汽車產品供應之外,公司在上半年新組建了針對‘新基建’的項目組,將會為特高壓、互聯網+、人工智能、5G等新基建、新興產業提供產品”。
該人士所在的企業為全球車企提供車用改性材料等產品,2020年上半年公司扣非凈利潤超過20億元。
平臺釋放創新動能
支持新興產業、新基建的創新發展,培育產業集群是一個關鍵詞。
廣州工信局副局長張宏偉在7月《行動計劃》的發布會上表示,行動計劃的一大亮點就是強化載體,培育產業集群集聚發展。
灣區當中的各類園區、產業園及科技小鎮是培育產業集群的關鍵一環。
廣州芯大廈運營負責人、廣州建智投資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葉此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相關的政策環境已經到位的情況下,需要一個專業的園區作為載體,承接前來廣州落戶的企業。
劉葉坦言:“產業的發展不是房子蓋起來就行了,我們需要了解企業真正的需求。”
在聚集產業的同時,利用自身稟賦為企業增質提效是平臺的一大競爭力。
惠州潼湖創新小鎮孵化器在7月初被認定為惠州市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這也是惠州唯一一家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碧桂園潼湖科技小鎮總經理龔佑軍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園區為企業打造智能硬件領域的鏈條式產業服務,通過鏈接珠三角地區智能硬件領域全生態鏈企業,為企業提供全產業鏈資源配套服務。
他解釋稱,潼湖科技小鎮圍繞“研發—量產—市場”三個階段打造核心競爭力,為企業提供鏈條式的產業化服務,提供“工業設計、方案設計、手板打樣、檢驗檢測、開模注塑、零件采購、批量生產、市場服務”八大環節服務,通過鏈接優勢且匹配的產能,簡化企業交易流程,縮短交易時間,降低交易成本,助力企業快速實現產品落地,整體縮短近30%的產品研發時間。
此外,小鎮還引入了新加坡科理咨詢的DFMA(Designformanufactureandassembly)設計降本體系,為企業提供專業化的產品服務。
一名園區初創企業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對于智能硬件企業,尤其是消費電子類的企業,研發階段設計成本只占產品成本5%,但對產品成本的影響高達75%,所以如何有效的在設計端降低產品成本,是每個智能硬件企業考慮的問題。
龔佑軍指出,園區將產品或產品設計方案,通過研究團隊及大數據分析計算,給出產品的優化方案、材料、工藝選擇建議、零件應該成本等建議,通過這些優化方式,大幅降低企業的產品成本。
大灣區強化高科技布局
在產業展現出強勁韌性的同時,從數據上來看,新興產業則保持強勁發展動力。廣東具有較高技術含量和較高附加值的工業產品產量保持快速增長。其中,2020年上半年,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24.3%、服務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18.9%、3D打印設備產量同比增長328.2%。
坐落在順德(北滘)機器人谷的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建筑機器人及服務機器人研發、制造與應用為核心的科技創新企業。
據該公司負責人介紹,基于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博智林與國內外知名高校深度合作,圍繞機器人核心部件、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制造等領域,廣泛開展產學研項目合作、技術創新人才聯合培養、政府科技項目聯合申報等方面合作。
截至2020年7月,博智林已遞交專利有效申請2300多項,獲授權近550項,在關鍵領域擁有一批自主核心技術。
伴隨著美的、碧桂園等世界五百強企業相繼布局機器人產業,粵港澳大灣區內初步形成了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高科技生態圈。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