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包興安
今年以來,面對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將如何發力?財政部部長劉昆日前在接受新華社和央視采訪時表示,綜合來看,我國經濟內在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隨著經濟的穩步回升,通過努力,有信心完成今年財政各項目標任務。下一步,財政政策將重點圍繞落實“六保”任務發力。
談及減稅降費實施情況,劉昆表示,今年以來,面對嚴峻復雜的形勢,在財政收支較為困難的情況下,黨中央及時部署出臺了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預計全年新增減稅降費規模將超過2.5萬億元。
劉昆指出,在往年基礎上,今年我們進一步實施減免緩等措施,進一步加大了小微企業減稅降費力度,對小規模納稅人減免增值稅,允許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延緩繳納所得稅等,有效緩解了小微企業經營困難,對穩定市場主體、保障就業和民生、穩住經濟基本盤發揮了重要作用。下一步,將圍繞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進一步加大減稅降費政策落實力度,支持市場主體紓困發展,更好地促進經濟平穩運行。
談及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的發行使用情況,劉昆表示,今年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券達到3.75萬億元。如此大幅度增加政府債券規模,是中央直面疫情沖擊、統籌考慮國內外形勢作出的重大決策。
劉昆表示,按照中央要求,結合專項債券管理特點和地方實際,考慮從“借、用、管、還”等環節全方位加強管理,最大限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談及抗疫特別國債資金使用情況,劉昆介紹,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已于7月底全部發行完畢。在資金下達使用方面,7月初,扣除省級按規定留用部分后,抗疫特別國債資金已下達至市縣基層;截至7月29日,抗疫特別國債資金中已有5105億元落實到24199個項目,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抗疫相關支出。
除了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今年赤字規模也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為了確保寶貴的財政資金直達市縣基層,我國明確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
對此,劉昆表示,為具體落實好這項政策,財政部構建起覆蓋資金分配、撥付、使用和監管全過程的制度體系。同時,開發了聯通各級財政的直達資金監控系統,實現全鏈條、全過程監控,堅決防止資金被截留挪用、雁過拔毛,確保財力真正下沉到基層,快速高效發揮作用。
“截至7月29日,實行直達管理的1.7萬億元資金中,省級財政部門已細化下達1.5萬億元,市縣財政部門已細化落實到項目1.29萬億元。”劉昆說,財政部把兜牢基層‘三保’底線作為今年財政工作的硬任務。通過加大財力支持、資金直達基層、提高留用比例、加強庫款監測、強化監督問責等舉措,增強基層“三保”能力。
劉昆指出,總的看,地方財政運行是正常的,是穩定的。各級地方也要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真正過緊日子,每一分錢都要花到刀刃上、緊要處。
后續更加積極有為的財政政策要如何出招?劉昆表示,財政部將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做到對國之大者心中有數,堅持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財政政策,努力實現經濟發展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下一步,財政政策將重點圍繞落實“六保”任務發力:
保居民就業,全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支持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人群就業工作。
保基本民生,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做好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困難群眾和退休人員的重點保障,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保市場主體,重點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受疫情沖擊較大的產業紓困和發展,不折不扣落實落細各項減稅降費政策措施,幫助企業保存量、保資金鏈、保就業崗位。
保糧食能源安全,構建完善財政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全力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應。
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發揮好財稅政策的結構性調控優勢,支持打通產業鏈供應鏈上的“堵點”、補上“斷點”,加快推動企業復工復產復市,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保企業生產、穩中國制造。
保基層運轉,加大對地方財力的支持力度,緩解地方收入增長放緩帶來的財政支出壓力,兜牢兜實“三保”底線。
“越是面對困難,越要堅定信心。”劉昆表示,只要切實運用好財政工具,積極發揮好財政職能作用,就一定能克服疫情造成的沖擊,應對困難與挑戰。
(編輯 袁元)
16:59 | 江城基金“十億百企創投計劃”發布... |
16:24 | 鼎際得舉辦POE產品發布會 剖析項目... |
16:07 | 上交所召開商業航天產業座談會 支... |
16:06 |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與嘉... |
14:49 | 均普智能2024年扭虧為盈 在手訂單... |
14:48 | 金田股份亮相2025慕尼黑上海電子展 |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