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萌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年內,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著名經濟學家、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日前做客《證券日報》微訪談時表示,以內循環為主體是一種戰略應對,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并不能改變我們擴大開放的決心和戰略。要重視對外開放,還要繼續擴大開放。
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同時提出,要“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滕泰認為,“跨周期調節”比“逆周期調節”更具前瞻性,從“逆周期調節”到“跨周期調節”是一次認識的飛躍。
滕泰指出,內循環的主體核心是擴大內需,擴大內需必須提振消費,這要推動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提高中等收入群體占比。同時,以內循環為主體,在關鍵的供應鏈上不能被卡脖子,要盡量有本土的科技研發和供應能力。
以內循環為主是必然選擇
“中國的貿易順差逐年減少是一個特定階段必然發生的歷史趨勢。逐漸切換到以國內市場,內需拉動為主,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證券日報》: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您認為其實質概念是什么?
滕泰:首先要理解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雙循環發展”的特定歷史背景。2015年以來,從趨勢上看,中國的貿易順差在逐年下降。也就是說,即便沒有疫情和貿易戰的影響,中國的貿易順差逐年減少也是一個特定階段必然發生的歷史趨勢。
從國際上看,英國在工業革命的時候,早期也是巨大的順差,然后貿易平衡,后來貿易逆差;美國在一個階段以后,也是巨大的貿易順差,然后貿易平衡,現在是巨大的貿易逆差。
中國經濟逐漸切換到以國內市場內需拉動為主,是一個必然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再疊加貿易戰的影響,疊加疫情的沖擊,提出內循環為主體,可能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它不是說不依賴出口,而是在繼續堅持擴大對外開放的前提下,越來越多的依靠內需。
內需提升關鍵: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內循環的主體核心是擴大內需,擴大內需必須得提振消費,提振消費涉及深層次的改革,尤其是要推動收入分配體制改革。”
《證券日報》:您覺得未來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主要方向和動力是什么?
滕泰:內循環的主體核心是擴大內需,我認為未來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主要方向和動力就是擴大內需。
2019年,中國GDP約為14萬億美元,美國GDP約為20萬億美元。在這樣一個體量下,去年中國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已經接近美國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可以看出,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這是我們未來發展的重要動力。那么如何進一步擴大消費市場?除了正常的增長外,還需要政策、體制、改革等方面給一把力。
從今年來看,疫情沖擊下,我國經濟的恢復不平衡,制造業的恢復快于服務業,供給的恢復快于需求。2019年,制造業在我國經濟占比約27%,服務業占比約53%,服務業恢復慢,經濟很難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到6月末,制造業、出口、房地產等已經變為正增長,只有消費還是負增長,餐飲、旅游、酒店、電影等各種服務業還遠遠沒有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所以,擴大內需必須得提振消費。
提振消費涉及深層次的改革,要么增加居民收入,要么降息,要么提高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所以,構筑內循環為主體和擴大內需,就要深化改革,尤其是要推動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提高中等收入群體占比,把中低收入群體變成中等收入群體。
還要繼續擴大開放
“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并不能改變我們擴大開放的決心和戰略。要重視對外開放,還要繼續擴大開放。”
《證券日報》:您如何看待國內國際雙循環與改革開放的關系?
滕泰: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并不能改變我們擴大開放的決心和戰略。有一組數字可以參考,每年中國出口帽子100億頂,出口鞋子100億雙,出口服裝300億件,出口平板電腦和便攜式電腦2億臺,如果不擴大出口,不擴大開放,轉內銷不可能消化。如果遇到阻礙或貿易壁壘,哪怕到海外設廠也要搞全球化。同時,除了一些商品需要出口消化外,我們必須進口資源。因此,以內循環為主體,擴大內需是一種戰略上的應對,絕不意味著改革開放的方向要變,要重視對外開放,還要繼續擴大開放。
理解內循環為主體,有幾個關鍵點要講清楚:第一就是供應鏈,在關鍵的供應鏈上不能被卡脖子,要盡量有本土的科技研發和供應能力。第二就是需求,在需求方面,內外兩個市場的交換不能停。
從逆周期到跨周期調節是認識飛躍
“跨周期是做一些前瞻性的動作,比如雨季來臨之前做好防澇的準備,旱季來臨之前做好抗旱的準備,要提前一步進行轉換但也不能太提前。”
《證券日報》: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從“逆周期”到“跨周期”之變,背后反映出宏觀調控政策出現了怎樣的演進?
滕泰:我覺得這是一個理論認識上的進步。在政策上能做到什么情況還有待進一步的實踐來觀察、來檢驗。
我國的周期政策,大概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就比較重視逆周期調節,主要是需求管理,當經濟過熱的時候就踩剎車潑潑冷水,當經濟過冷的時候就踩油門刺激刺激。從1995年左右到2012年,總體來看對經濟的平穩發展,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有的時候也踩不對點,比如已經出現過熱的苗頭,沒有及時發現,還在加油門;已經比較冷了,可能還在緊縮,油門踩了很長時間以后,汽車還在減速。所以在2015年正式采納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什么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汽車油門踩到底了,卻還在減速,要看看發動機有沒有問題。什么是中國經濟的發動機,要素的供給成本、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等等,要從這些方面去挖掘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這些年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后,我們提出來一個理論,叫新供給周期理論。經濟周期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包括庫存變化、貨幣政策伸縮與擴張、需求變化周期等等。但是真正讓中國經濟或者全球經濟步入下一個上升周期的一定不是這些,貨幣政策放水也不會是庫存的簡單調整,就會進入下一個大周期。而是新供給占的比重越來越多,老化供給占的比重越來越少。簡單說就是,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供給結構的升級能夠帶動經濟走出周期。
這些年我國政府致力于扶持各種各樣的新經濟、新供給、新產品、新技術、新商業模式、新管理模式,當供給結構慢慢更新、改變、升級以后,經濟自然就會走出一個上升的周期。所以說,從“逆周期調節”到“跨周期調節”是對經濟運行周期理論認識上的巨大飛躍。
在實踐中該如何操作?就現在來說,逆周期調節是增加貨幣投放量來給經濟輸血,要降低融資成本,降低企業成本。假設全球疫情都得到控制,比如說到明年二季度以后,經濟好了,逆周期調節可能就會慢一些,所以要有前瞻性。核心就是不僅要看貨幣政策需求調節,還要看供給調節。跨周期調節比逆周期調節更進一步,比如雨季來臨之前做好防澇的準備,旱季來臨之前做好抗旱的準備。但不能太前,旱季的時候防澇,這也是錯的,這不叫跨周期調節。同時,防澇防旱不能來回反復,更重要的是去修理水利的基礎設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防過熱又防通縮,又要抓好經濟結構升級。
(編輯 張明富)
16:59 | 江城基金“十億百企創投計劃”發布... |
16:24 | 鼎際得舉辦POE產品發布會 剖析項目... |
16:07 | 上交所召開商業航天產業座談會 支... |
16:06 |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與嘉... |
14:49 | 均普智能2024年扭虧為盈 在手訂單... |
14:48 | 金田股份亮相2025慕尼黑上海電子展 |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