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楊萌: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中,推動市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作為重要的一條被突出,持續完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郵政等領域的應用,提升綜合運行效能等內容一樣相輔相成,今日,本報通過聚焦上述內容,對《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進行解讀。
本報記者 蘇詩鈺
交通運輸與我國經濟發展有著相互推進的聯系,通過交通運輸可以帶動經濟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的擴張。
從去年的運力情況來看,交通運輸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受疫情影響,交通運輸主要指標出現較大波動,在經歷了年初的大幅下降后持續回升,交通投資、港口貨物吞吐量率先實現累計正增長;客貨運輸持續恢復,全年貨運量規模基本恢復至上年同期水平,但客運量規模仍下降。投資數據來看,2020年,交通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34752億元,同比增長7.1%,其中公路水路完成投資25883億元、增長10.4%。
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后葉銀丹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交通基礎設施是聯系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各個環節的紐帶。同時,交通基礎設施也是實現產業鏈分工協作,從而提高生產率的前提。因此,高水平、高信息化程度的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
新一代信息技術加持
完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建設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指出,要推動市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持續完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郵政等領域的應用,提升綜合運行效能。
“十四五”規劃建議同時提出,要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完善綜合運輸大通道、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網絡,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化,提高農村和邊境地區交通通達深度。
財政部專家庫專家、360政企安全集團投資總監唐川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數字中國”產業布局已到了關鍵的全面資源整合時期,所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被視作“標準配置”融入交通、物流等行業,以及公共服務各領域,是時代的必然。近年來,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數字化升級,即“智慧城市”的大框架下,交通、郵政快遞,及其他公共服務領域的信息化、智慧化升級改造模式已初具雛形,且已在多地、多企業中落地了優質范本,令人們生活和工作的便利度都得到了提升。并且,通過對用戶使用數據的分析,服務提供者也能夠更好地依據用戶需求去優化硬件、軟件的功能,進而讓升級的成本做到物有所值,令項目整體的經濟運行模式更有效率,運行效能最大化。
葉銀丹表示,新一代信息技術在交通領域的應用,將加快我國智慧交通的發展。這一方面將提高交通運輸的智能調配能力,提高交通基礎設施的使用效率,提升交通網絡系統的運行效能;另一方面,也將提高交通網絡系統運行的精準性和安全性。2021年,我國智慧交通發展將呈現以下幾個趨勢:一是智慧交通項目明顯增多,高速信息化等相關行業景氣有所提升;二是智慧交通的應用更加豐富,基礎設施數字化比例增加,對應的信息化投入規模顯著增加;三是新一輪智慧交通建設將人工智能、北斗等技術深入融合,技術水平提升明顯,對交通運輸業效率的提高有較大促進作用。
就投資規模來看,唐川預計,在下一階段,“智慧城市”類項目的落地將不單局限于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大城市,越來越多的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也有條件借由發達地區的資源、經驗實施“萬物互聯”的方案。故而,今年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信息化升級改造投資規模可期。考慮政府投資和民間投資的共同推進,以及信息化部分投資在基建和公共服務項目中占比的提升,預計2021年,信息化改造升級的總投資額將超過1萬億元。
資本市場為交通基建項目
提供更多資金支持
就資本市場如何助力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建設?葉銀丹表示,城際高速鐵路、軌道交通、碼頭、機場等交通網絡項目建設屬于傳統基建類項目,這類項目適于通過政府投資、債權投資的方式獲得資金支持。未來隨著地方政府專項債的發行和運用機制的健全,以及政策性銀行的不斷支持,此類交通基建項目將會得到更多的金融支持。
葉銀丹表示,與物理交通網絡建設相匹配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相關配套建設是新基建的一種,這類項目在傳統基建融資方式的基礎上,還需要股權投資和商業銀行信貸組合方式獲得融資。新基建類項目需要依賴于產業投資基金等權益性金融工具與信貸工具結合的方式進行融資,具體的融資項目則根據風險和收益情況組合運用信貸與權益融資工具。
為推動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試點工作順利開展,調動盤活存量資產、形成投資良性循環積極性,保障基礎資產質量,切實防范市場風險,今年1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全國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項目庫的通知》(發改辦投資﹝2021﹞35號)。
唐川表示,從管理政策支持方面看,推動新時代交通項目的落地,一方面是對項目融資的支持及給予優惠政策,即可以在專項債、ABS、REITs等金融工具,以及PPP模式使用等方面給出更多的支持措施,并積極推進政府產業基金、保險公司等追求穩定收益的投資主體參與項目投資。而另一方面是對市場中的主要建設、運營、投資主體的支持,可出臺相應的金融扶持措施,引導金融機構全面介入高新技術企業的融資和相關項目的資金支持,完善IPO和債券發行注冊制制度,解決這些企業在資金方面的后顧之憂,讓企業自身的發展更為穩健,也有利于此類項目健康長遠發展。
16:59 | 江城基金“十億百企創投計劃”發布... |
16:24 | 鼎際得舉辦POE產品發布會 剖析項目... |
16:07 | 上交所召開商業航天產業座談會 支... |
16:06 |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與嘉... |
14:49 | 均普智能2024年扭虧為盈 在手訂單... |
14:48 | 金田股份亮相2025慕尼黑上海電子展 |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