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徐一鳴
距離中關村論壇開幕還有9天之際。9月1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科技部副部長李萌、北京市副市長靳偉和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創中心建設工作小組辦公室主任黃向陽、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學技術傳播中心主任鄭浩峻分別介紹2021年中關村論壇有關情況。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靳偉介紹,本次中關村論壇以“智慧·健康·碳中和”為年度主題,將于9月24日開幕,會期5天。本次論壇將在北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舉辦,重點圍繞論壇會議、展覽展示、成果發布、前沿大賽、技術交易、配套活動等6大板塊,設置各類活動60場,同時舉辦貫穿全年的常態化系列活動。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學技術傳播中心主任鄭浩峻表示,為了促進國際技術交易合作,支撐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質量發展,中國科協發揮國際聯絡優勢,發起成立了國際技術交易聯盟,得到了103個國內外技術交易機構成員單位的支持。
此次論壇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地方?
關注點一:論壇特點為“一條主線”“四個提升”
科技部副部長李萌表示,“一條主線”,就是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希望通過中關村論壇,能夠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新動能,作出新貢獻。“智慧·健康·碳中和”這一年度主題意義重大,它體現了科技和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全球的高度共識和國家的重大戰略。“四個提升”,就是聚焦國際化、高端化、專業化和平臺化。
關注點二:高端、國際、實效
高端化:歷經14年發展,中關村論壇已成為全球性、綜合性、開放性的科技創新高端國際論壇。為更好服務國家戰略,我們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堅持首善標準,著力把中關村論壇打造成為面向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的國家級平臺。
國際化:此次論壇邀請的嘉賓既有外國政要,也有諾貝爾獎、圖靈獎得主、院士專家等頂尖科學家,還有知名企業家和投資人。全球40余個國家及地區近400位外籍嘉賓參與并演講。
實效性:堅持常態化辦會,已經舉辦了生命科技創新論壇等17場活動,實現“月月有活動,季季有亮點”。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平臺,重點面向青年創業者、面向中小微初創企業、面向“專精特新”企業,推出技術發布、資本對接、項目路演、集中簽約、洽談交流等系列活動。
關注點三:科技部加強對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支持
一是支持北京建設戰略科技力量。包括組建國家實驗室,牽頭建設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來引領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
二是支持北京聚焦優勢領域,塑造先發優勢。在北京設立了首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示范區、國家人工智能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支持建設了23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大概占全國50家國家臨床醫學中心的一半。
三是科技部和北京市共同設立了顛覆性技術創新基金,探索科技金融結合的新路徑,力爭把握未來產業發展的制高點。
四是大力支持北京科技抗疫。疫情發生以來,科技部和北京市建立了協同機制,應急支持在京單位牽頭國家級疫情科研應急項目約78項、近4個億。
五是支持北京開放創新。主要是支持在京單位建設中國-古巴分子免疫學和中國-意大利先進制造兩個“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打造國際交流合作平臺。在北京高校,圍繞腦科學和微納電子等前沿領域,建設了一批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關注點四:一批北京新型研發機構將亮相論壇
北京市相繼布局和培育了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微芯區塊鏈與邊緣計算研究院、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等高水平國際化的新型研發機構。
北京市副市長靳偉表示,這些新型研發機構在體制機制創新上,進行了一些突破性探索。概括起來講就是“三無三有”。“三無”指的是無行政級別、無固定編制、無固定財政經費支持;“三有”指的是有科研自主權、有經費使用自主權、有充分人事權。這些與國際接軌的治理結構和市場化的運行機制,打破了傳統科研機構的管理模式,充分調動了科技人員的內生動力,持續激發了創新活力。
關注點五:論壇期間將展現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成效
一是充分展現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新成效。
二是充分展現“三城一區”主平臺建設新成效。
三是充分展現高精尖產業發展新成效。
四是充分展現構建全球創新創業生態新成效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全球知名創業研究機構發布《全球創業生態指數2021》顯示,北京首次晉升全球最佳城市TOP3。
關注點六:中國科學院聚焦“碳中和”和“健康”兩個主題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創中心建設工作小組辦公室主任黃向陽表示,中科院一直高度重視雙碳工作,由中科院院士丁仲禮、張濤和高鴻鈞牽頭的“碳中和”重大咨詢項目,組織了近100位院士專家開展了咨詢研究,也將在這次碳達峰碳中和科技論壇上介紹階段性研究進展。此外,來自科研機構、高校、企業的專家學者將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路徑”開展研討,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科技咨詢和相關的工作支撐。
(編輯 白寶玉)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