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呼嘯而過,境外機構持有境內人民幣債券規模也躍上新的萬億關口。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1月7日發布數據顯示,2021年12月,境外機構投資者凈買入債券897億元。綜合此前數據,境外機構持有人民幣債券規模在去年末大概率已突破4萬億元。
中國債券市場已走過約20年開放歷程。尤其是剛剛過去的2021年,中國債券市場深踩開放“油門”,全力擁抱全球金融市場和投資者:債券通“南向通”落地走通,免稅政策靴子落地等各項開放措施相繼推出……開放的步子更大、力度更強。
時間之矢繼續向前,行至中盤的債市開放棋局,也在等待新的棋子落下。業內翹首,未來無論是債券市場產品的深度和廣度、還是債券投資中信用、匯率衍生產品和風險對沖機制安排,仍有一番洞天可發掘。
人民幣債市日新月異
對于規模超130萬億元的中國債券瀚海而言,4萬億元不過是其中幾粟,卻是人民幣債市日新月異的鮮明見證。
數據顯示,境外投資者參與中國債券市場的占比顯著提升。截至2021年11月末,境外機構持有銀行間市場債券3.93萬億元,約占銀行間債券市場總托管量的3.4%。其中,持有國債規模占記賬式國債存量10%左右。而在2015年,這兩個比例數據都約為2%。
火熱的交易數據,亦反映中國債券市場的“新意”。2021年,債券通全年交易總額超6.4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5%。單日交易量于12月16日達510億元人民幣,創歷史新高。而2017年7月至2018年5月末,債券通日均交易量僅為25億元。
人民幣債券也被納入多個全球債券指數。2021年10月29日,中國國債正式納入富時世界國債指數(WGBI)。至此,全球三大債券旗艦指數全部納入中國債券,我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進入更高層次階段。
制度性開放措施推陳出新
中國債券市場的“海納百川”,源于一系列開放性制度推陳出新。
為適應境外機構投資境內債券的需要,2010年8月,人民銀行發布《關于境外人民幣清算行等三類機構運用人民幣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試點有關事宜的通知》,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由此正式對外開放。
2016年2月則是債市全面開放的起點。彼時,人民銀行發文,允許各類金融機構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開展債券現券交易以及基于套期保值需求的債券遠期等交易,并取消額度限制。中國債券市場由此步入全面開放階段。
隨后,開放性制度和政策密集落地:2016年5月,《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備案管理實施細則》出臺,銀行間市場直接結算代理模式正式建立;2017年7月,“債券通”落地,首先啟動的“北向通”為境外中小投資者補充了間接進入中國債券市場投資的途徑;2020年5月,人民銀行、外匯局聯合宣布取消QFII投資收益匯出時間和比例的限制,進一步打消海外投資者對資金“易進難出”的顧慮……
2021年,債券市場高質量雙向開放漸入佳境。2021年9月24日,債券通“南向通”正式開通,“債券通”實現了雙向通車。2021年10月27日,國務院決定將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境內債券市場獲得的利息收入免征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政策延長至2025年年末。
2021年8月17日,人民銀行等六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動公司信用類債券市場改革開放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業內人士認為,該意見的發布,有助于推動公司信用類債券市場高質量發展,并推動形成統一開放的債券市場。
開放新空間靜待打開
未來,我國債券市場開放仍有廣闊空間。
“債券市場開放是一個多層次、多角度的體系完善過程。”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副行長兼環球資本市場聯席總監張勁秋說。
張勁秋建議,基于現有制度,對債券市場運行框架下的細節進行完善,其中包括對基礎設施更深層的調整與完善。例如,跟隨國際市場LIBOR轉換的步伐,繼續提升中國短期基準利率的應用等。
她還認為,應該對做市商體系進一步發展與探索,推動中介服務機構的高質量發展。例如,解決境內外結算周期的差距問題。目前境外投資者可以做最多T+10的結算周期,而境內做市機構平盤只能T+1。
風險對沖機制安排也至關重要。“應進一步放開債券衍生品市場,如國債期貨市場、債券回購市場均可考慮進一步向境外投資者開放,以提高境外投資者投資以及管理投資風險的便利性。”德意志銀行集團大中華區宏觀策略主管劉立男說。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高級研究員高占軍認為,在擴大債市開放方面,我國還有相當多可拓展的空間。比如,市場的深度、廣度和彈性仍不足,絕大部分債券以政府信用為基礎,境內外評級存在脫節,離真正成熟的債券市場還有不小距離。
隨著債券市場開放的新空間逐步打開,信用債市場有望成為國際投資者眼中的投資新“藍海”。“在國內信用評級不斷規范、信用風險對沖工具推出的背景下,部分境外投資者開始對國內信用債市場呈現極高的興趣,且更多集中在高收益領域。”中信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明明認為,未來,外資持有信用債的比例有望提升。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