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月17日發布了2021年宏觀經濟數據,中國實現了8.1%的經濟增速。
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143670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18.3%,二季度增長7.9%,三季度增長4.9%,四季度增長4.0%。
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名義增長9.1%,兩年平均名義增長6.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21年我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地位,主要指標實現預期目標。2022年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保持社會大局穩定,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2021年是中國宏觀經濟持續復蘇的一年。一方面,疫情防控的總體穩定、外資外貿的景氣持續、高新技術產業的持續向好以及全面小康目標的順利完成,為中國宏觀經濟在疫情期間的持續復蘇提供了持續的動力和堅實的基礎。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的反復、極端天氣的出現、大宗商品價格的高企、宏觀經濟政策的快速常態化、房地產和碳減排等結構性調整政策的同步實施、金融風險的控制以及平臺整頓等,使中國宏觀經濟下行壓力自二季度開始加大,經濟復蘇進程有所放緩。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2021年中國經濟整體上仍然在復蘇的軌道上穩健運行。生產端和需求端漸次得到改善,制造業和服務業展現了足夠的韌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保持旺盛的投資,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新動能不斷成長壯大;城鎮新增就業持續擴大,城鎮調查失業率較為穩定,始終低于年初的預期目標;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居民消費價格處于合理區間,總體保持穩定。
“特別是,全球市場受疫情影響出現了嚴重供需錯配,中國出口受益于此實現強勁增長,既滿足了全球需求,也極大地支撐和拉動了中國經濟的穩定復蘇。”王軍說。
從生產端看,全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6%,兩年平均增長6.1%。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8.2%、12.9%,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8.6、3.3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微型計算機設備產量分別增長145.6%、44.9%、33.3%、22.3%。
從需求端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0823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兩年平均增長3.9%。其中,1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7%,環比下降0.18%。
全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44547億元,比上年增長4.9%;兩年平均增長3.9%。分領域看,基礎設施投資增長0.4%,制造業投資增長13.5%,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4.4%。
粵開證券研究院首席宏觀研究員羅志恒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疫情反復、居民預防性儲蓄上升、平均消費傾向下降,消費持續低迷。預計新一輪促消費政策發力,疊加“共同富裕”政策落實落細,有望撬動儲蓄釋放,提振消費。穩投資將成為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的工作重點,房地產投資企穩、基建投資發力、制造業投資持續回升。
制造業投資數據是一大亮點。王軍表示,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新動能成長壯大,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的增長很快,對相關產業和上下游的帶動力不斷增強,制造業內部投資結構優化明顯,智能、低碳、高附加值的新產品快速發展,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產量爆發式增長,體現了我國加快產業升級的態勢。
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2021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2022年經濟工作穩字當頭、穩中求進。
財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受國內散發疫情加重、原材料等成本高企、經濟周期性回落壓力仍大等因素影響,預計2022年一季度GDP增速或仍處于偏低位置,這意味著二三四季度國內GDP穩增長壓力較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員張立群表示,今年“穩增長”政策主要圍繞兩方面進行,一是供給方面,確保供應鏈和產業鏈暢通。預計今年第一季度,圍繞產能釋放,可能會有更多的保障措施,包括煤炭產能、鋼鐵產能等。另一方面要解決需求不足的問題,要通過更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來推動投資,特別是政府主導的投資加快增長。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