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在全國各地的實踐中不斷豐富。
作為全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2021年GDP為12.4萬億元,同比增長8%。經濟的穩健增長,離不開背后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2021年末,廣東銀保監局轄內(不含深圳,下同)銀行業各項貸款余額14.1萬億元,同比增長13.5%,其中投向實體經濟的貸款余額同比大幅增長15.2%。
以外向型經濟著稱的廣東,人財物跨境流動頻繁,金融活動活躍,金融監管的任務艱巨。在金融監管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如何有效調動資源,推動地方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并維護地方金融體系的安全與穩定,廣東交出了優秀的答卷。近日,證券時報記者采訪了廣東銀保監局相關負責人,該局在金融監管上領先全國的探索與實踐,可成為了解廣東金融業的一扇窗口。
主動創新優化服務
“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2年經濟工作的定調。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課題上,廣東銀行業保險業將如何助力廣東省穩住經濟大盤?
廣東銀保監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該局將繼續引領轄內銀行業保險業主動創新,優化服務,以金融力量支持廣東制造業、外貿等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和穩步發展。
廣東是“制造業強省”“外貿強省”。在支持制造業方面,廣東銀保監局先后出臺了《關于推動廣東銀行業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推動復工復產全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通知》等文件,引導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大力支持“專精特新”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大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投放。
截至2021年末,廣東轄內制造業貸款余額1.70萬億元,同比增長21.7%,增速高于各項貸款增速8個百分點;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余額分別為5269.64億元、6535.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9%、70.76%。
穩外貿方面,廣東銀保監局定期分析廣東外貿形勢變化,引導支持機構助力外貿企業抗擊疫情渡過難關。該局制定推進穩外貿工作機制方案,實現外貿金融服務質量線上化監測。該局還密切跟進新一輪銀行業保險業對外開放措施落地情況,就擴大港澳開放積極建言獻策。
2021年,廣東外貿企業各項貸款余額首破萬億元大關,同比增長21.26%,“加易貸”“貿融易”等融資產品規模同比分別增長46.7%和136.6%;保險機構承保外貿企業數量同比大幅增加57.4%,提供風險保障3.3萬億元。
廣東是民營企業發達的大省。2020年,廣東銀保監局在《關于推動廣東銀行業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提到,銀行保險機構要一視同仁、公平對待各類所有制企業,同等條件下民企和國企的貸款利率和貸款條件保持一致。
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民營企業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對國內外錯綜復雜的形勢,廣東銀保監局在嚴守風險底線的同時加強對銀行保險機構的正向引導,指導轄內銀行機構持續加大民營企業融資紓困幫扶力度,民營企業貸款規模穩步增長。
截至2021年末,轄內民營企業貸款余額4.76萬億元,比年初增加超過6000億元,貸款戶數256.6萬戶;新發放企業類貸款中,民營企業占比超過60%。2021年,廣東轄內銀行法人機構積極落實支小再貸款政策,降低民營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達各項貸款2倍,新發放貸款利率較去年下降0.3個百分點。
2022年,廣東銀保監局將繼續增強金融服務普惠性,加強小微、民營企業金融服務,不斷完善多層次保險保障體系,引導保險創新服務民營企業。
金融業為助力廣東經濟大盤企穩發揮了積極作用。截至2021年末,廣東轄內投向實體經濟貸款余額同比大幅增長15.2%,保險業提供風險保障875萬億元。保險資金在粵累計投資金額突破1.5萬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7.44%。
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
粵港澳大灣區的國家戰略,要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之下進行灣區建設,此舉是開世界未有之先例。
廣東是大灣區主場,廣東銀保監局積極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建設,對接三地監管交流,圍繞粵港澳三地居民的實際金融需求著力創新,開辟出融合發展的新氣象。
廣東銀保監局積極推動“跨境理財通”試點落地,成為全國實施個人資本項下可兌換的重要實踐。這一過程中,粵港澳金融監管部門密切協作,發布試點實施細則,確保業務平穩有序開展,截至2021年末,“跨境理財通”業務辦理資金匯劃共4.86億元,參與投資者2.2萬人,超九成來自廣州、深圳、東莞、珠海、佛山等地。
跨境保單的服務欠缺,一直是三地保險消費者的痛點。在中國銀保監會指導下,廣東銀保監局牽頭會同深圳銀保監局和港澳金融監管部門召開多輪座談,研究起草籌建方案,緊鑼密鼓推動各項工作有序開展,爭取盡快將保險服務中心建設相關事項納入CEPA框架,推動落地。未來保險服務中心設立后,將為合法持有港澳保單的粵港澳大灣區居民提供更為便利化的理賠、續保、退保等售后服務,促進三地保險業務進一步互聯互通。
支持跨境車險創新方面,廣東首創“三地保單一地購買”。2021年,轄內保險機構承保港澳跨境機動車輛2.04萬輛。推進跨境車險“等效先認”并做好落地準備工作,未來將由“一地投保保兩地”向“一張保單保兩地”創新發展。
此外,廣東銀保監局還支持開發創新型跨境醫療險,牽頭完成對跨境醫療保險產品創新項目的整體框架設計,將醫療保障范圍擴大至港澳。截至2021年末,轄內保險機構累計為粵港澳三地居民提供跨境醫療保障金額超600億元。
廣東銀保監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廣東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也是粵港澳三地融合互通的重大戰略。未來,該局將積極落實中央要求,主動對接灣區所需,繼續深化改革創新,不斷提升金融服務質效。
探路智慧監管
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曾撰文表示,“金融監管資源,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明顯不足……監管科技水平不高,與金融科技高速發展的趨勢相比,監管工具和手段難以滿足實際需要。高素質監管人才較為缺乏,資金和技術等資源保障亟待充實,基層監管力量十分薄弱。”
這真實反映了金融監管當下的技術掣肘。隨著金融和科技高度融合,線上交易占比日益提高,對監管技術與時俱進的要求不斷增強。與此同時,地方銀保監局內部也面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改革需求。
多重因素疊加疫情影響,推動了廣東銀保監局做出“智慧監管”的嘗試。
據介紹,廣東銀保監局的智慧監管系統,部分依托銀保監會的系統,部分是在此基礎上結合廣東實際自己研發的監管系統。比如“大數據風險預警系統”、“區塊鏈數據共享平臺”和“準入備案管理系統”,都是廣東局自行研發。
“大數據風險預警系統”,通過對轄內銀行保險機構數據關聯查詢,實現高效快捷的跨行資金追蹤、監管數據分析。2021年針對經營用途貸款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問題,該局運用“大數據風險預警系統”追蹤分析經營性貸款等信貸資金,篩查疑點數據,經核實存在問題的貸款近400筆、問題金額3600余萬元。大數據技術工具極大提升了監管對違規問題的精準打擊能力。
“區塊鏈數據共享平臺”,以及該局正在研究的聯邦學習數據共享平臺,是金融行業探索安全可信的跨企業跨部門數據共享渠道。利用聯邦學習技術,參與各方無需共享數據,僅加密交換模型參數實現聯合建模,在數據可用不可見的前提下,達到數據產權保護和數據價值挖掘共享的“雙目標”,以此推動行業整體數據應用能力的提升。
在推進智慧監管的過程中,廣東銀保監局也碰到過信息孤島、數據質量、系統性能局限等問題。該局表示,接下來將繼續深化改革創新,加強多方聯動,支持銀行業保險業運用前沿技術促進行業創新,積極研究“智慧監管”實踐圖譜,穩步推進數字化轉型項目的落地應用,以科技賦能,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提供金融支持。
智慧監管系統,對于“放管服”也有巨大促進。廣東省金融機構主體多元,業務形態豐富,監管事項數量多、責任重。2021年1月,廣東銀保監局上線了準入備案管理系統(灣區試用版),實現備案全流程電子化、全天候運行,標志著大灣區銀行保險機構和高管準入備案工作邁入線上辦理新時代。
監管工作線上化,折射出廣東銀保監局對“放管服”理念的積極落實。近年來,廣東銀保監局持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優化監管服務,提升監管效能。在銀保監會的政策支持下,廣東銀保監局按照“放權項目由少至多”“輻射范圍由點及面”的路徑,先將自貿區內部分準入事項由審批制改為報告制或備案制,再逐步增加放權事項,直至全面取消粵港澳大灣區內地8市(不含深圳)銀行支行及以下機構、保險支公司及以下機構及其高管的主要準入事項事前審批,實行事后報告或備案制。自2020年10月簡政放權政策發布至2021年末,該局已累計優化8市銀行保險機構行政許可事項超3600項,取得良好成效。
為確保“放管結合”,在推進簡政放權過程中,機構按照該局的要求,先行制定了內部配套管理制度,加強對所涉準入條件審核把關,做好統籌規劃,避免粗放管理,切實承擔起機構發展和選人用人主體責任。廣東銀保監局通過政策宣講、事后抽查、走訪約談、監管通報等形式加強監管職能轉變。簡政放權政策實施一周年后,該局組織開展了相關評估工作。評估顯示,該局的簡政放權工作進一步提升了事中事后監管水平,改革政策落地實現了“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為探索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貢獻了“廣東經驗”。
如今,“智慧監管”是廣東銀保監局標簽之一。廣東銀保監局用數字化、信息化方式提升監管質效,嘗試主動、包容和前瞻性的監管,引起了政府、監管同行和學界關注,讓外界看到了金融監管形態的豐富性,為完善現代監管體系做出了廣東貢獻。
金融向善支持共同富裕
好的金融,能讓資源得到有效配置,對于實現共同富裕有著重要意義。近年,廣東銀保監局出臺《推動廣東銀行業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推動金融回歸本源,引領金融向善。
2018年以來,廣東銀行業保險業在惠及民生的項目上銳意進取,大膽創新,體現了“為民監管、惠民金融”理念。
比如,在廣東銀保監局的研究和推動下,我國首個區域性重疾表——“粵港澳大灣區產品專屬”重疾表出爐。此表對于大灣區保險業發展意義重大。在該局指導下,轄內推出全國首個大灣區專屬重疾險產品,截至2021年末,轄內保險機構已承保8.63萬人次,保障金額近300億元。
“粵港澳大灣區產品專屬”重疾表啟用后,部分公司大灣區版重疾險較其全國版價格降低10%以上,打破了同一產品全國統一定價的局面。部分保險公司以大灣區專屬發生率中較為高發的重大疾病為產品創新點,大灣區特色病種最高可額外賠付100%基本保額。也有部分公司借鑒港澳產品經驗,特定病種保額提高、特定年齡保額提高等成為主流,彌補了內地重疾產品相對香港產品無法進行保額分紅的弱點。
在城市補充養老保險擴面上,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在廣東轄內20個地市全面鋪開,2021年承保人數合計1204萬人,以人均124元的保費,人均增加風險保障超過200萬元,真正實現“低保費、高保額、寬門檻”的普惠性。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廣東銀保監局將聚焦普惠金融,強化民生服務保障,引導銀行保險機構創新服務社會治理,規范業務開展,確保項目普惠性質,豐富產品和服務供給匹配群眾多樣需求,引領行業開創服務廣東民生發展新路子,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雙碳工作摘得多個“首單”
2021年,全國銀行業首個“零碳網點”在廣東設立,這是廣東金融機構在網點運行層面對于打造碳中和“樣板間”的嘗試。
“雙碳”工作是國家重大決策,在“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的原則下,各地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分類施策,鼓勵主動作為、率先達峰。金融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力量。據了解,廣東銀保監局已經指導機構將客戶碳表現作為授信的重要參考因素,圍繞減污、降碳、增綠三個方面,完善綠色服務體系,創新綠色金融產品。
在廣東銀保監局的指導下,廣東建立健全綠色金融服務體系,支持銀行保險機構創設全國首家零碳網點、氣候支行,設立綠色金融事業部、綠色分(支)行、綠色金融科技實驗室、綠色保險創新實驗室等專營機構,持續提升綠色專業服務能力,目前轄內共有綠色專營機構/部門近20個。該局還指導銀行機構建立綠色信貸經營制度,落實財務資源等向綠色金融業務傾斜,設立“綠色通道”提高綠色信貸審批效率,成立綠色金融服務領導小組等。
在該局的指導下,轄內機構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模式,開發基于各類環境權益、合同能源管理未來收益權、污水處理收費權、特許經營權、生態公益林補償收益權的創新融資產品,滿足企業綠色發展的融資需求,如落地貸款利率掛鉤控排企業碳排放、碳排放權質押、公益林生態補償貸款、光伏貸、排污權質押等業務。
廣東還大力推廣綠色保險產品,創新試點“綠色產品食安心責任保險”“綠色農保+”“綠色農產品質量安心追溯保險”“蔬菜降雨氣象指數保險”“藥品置換責任保險”“林業碳匯價格保險”等新型綠色保險產品。
過去一年,廣東摘得多個綠色金融項目的“首單”。比如,拓寬綠色產業融資渠道,積極參與碳金融產品創新,通過投承聯動,支持全國首單碳中和綠色ABN(資產支持票據)、粵港澳大灣區首筆碳中和債落地,支持低碳產業項目融資。發揮保險資金周期長的優勢,直接為綠色產業輸血融資。8家法人機構累計發行198億元綠色金融債,全面支持節能環保、清潔能源、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等領域。
截至2021年末,廣東轄內主要銀行機構綠色信貸余額1.03萬億元,同比增長40.92%,首次突破萬億大關。綠色建筑、節能環保、新能源等重點項目信貸余額分別同比增長187.88%、43.43%和65.63%。
廣東銀保監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碳達峰、碳中和關乎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轉變,綠色金融發揮著重要的助推作用。當前,廣東省特別是大灣區綠色金融發展走在了全國前列,該局將指導銀行保險機構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加大金融創新力度,以投融資結構“綠色調整”促行業產業“轉型升級”,進而推動實體經濟和社會的綠色轉型。
16:59 | 江城基金“十億百企創投計劃”發布... |
16:24 | 鼎際得舉辦POE產品發布會 剖析項目... |
16:07 | 上交所召開商業航天產業座談會 支... |
16:06 |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與嘉... |
14:49 | 均普智能2024年扭虧為盈 在手訂單... |
14:48 | 金田股份亮相2025慕尼黑上海電子展 |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