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杜雨萌
5月10日,國家發改委發布《“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下稱《規劃》)。這也是我國出臺的首部生物經濟五年規劃。
在同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相關負責人就目前各界普遍關切的生物經濟領域創新能力及未來發力方向等,一一作出回應。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此次發布會上所提到的部分領域,記者注意到,截至中午收盤,疫情監測、專精特新、青蒿素等同花順概念板塊均有不俗表現,且多只概念股收獲20cm漲停。
目標任務“5+5”
談及《規劃》制定的“十四五”時期發展目標,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副司長王翔稱,概括起來就是“5個新”:
生物經濟總量規模邁上新臺階,經濟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穩步提升,年營業收入百億元以上企業數量顯著增加;
生物科技綜合實力得到新提升,生物產業研發投入強度顯著提高,區域性創新高地與產業集群的數量和影響力顯著提升;
生物產業融合發展實現新跨越,生物技術和生物產業更加廣泛惠及人民健康、糧食安全、能源安全、鄉村振興、綠色發展;
生物安全保障能力達到新水平,基本建成國家主導、防控兼備、多元立體、機制順暢、基礎扎實的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
生物領域政策環境開創新局面,體制機制和制度環境更加優越,生物技術市場交易更加活躍,審評審批、市場準入、產品定價、市場監管、產權保護等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深入。
再從《規劃》明確的生物經濟發展具體任務來看,亦重點包括五個方面:大力夯實生物經濟創新基礎,培育壯大生物經濟支柱產業,積極推進生物資源保護利用,加快建設生物安全保障體系,努力優化生物領域政策環境。
科創板上市企業中
生物企業占比達1/3
事實上,回顧近年來我國生物經濟的創新發展,王翔用“顯著成就”來形容。
首先,科技突破不斷涌現。青蒿素實現我國自然科學領域諾貝爾獎“零的突破”,目前在研的創新藥數量居全球第二,在基因檢測、超級稻、人工合成淀粉、疫苗等領域已形成比較優勢。
其次,產業創新持續活躍。近年來,生物領域成為投資熱點,科創板上市企業中生物企業占比達1/3,“十三五”期間規模以上醫藥企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長約8%。生物制造體量進一步擴大,現代生物發酵產品占全球70%以上份額。
最后,區域集聚效應明顯。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經濟圈成為全國生物經濟創新高地。約80%上市企業、90%國家一類新藥、85%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產品,來自這些區域。同時,生物技術有力支撐新冠疫情防控。
但王翔同時指出,目前我國生物經濟創新發展還面臨不少挑戰。比如,原始創新能力仍較為薄弱,基礎生命科學理論、底層關鍵共性技術、高端儀器和試劑、生物信息資源等積累不夠,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仍不完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還比較少等不利因素。
因此,《規劃》不僅將“堅持創新驅動”作為“十四五”發展生物經濟的五個原則之首,強調加快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應用,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健全科研攻關機制,加快突破發展瓶頸,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水平。同時,《規劃》還從加快提升生物技術創新能力,培育壯大競爭力強的創新主體,優化創新發展的區域布局,以及深化生物經濟創新合作四個方面部署提升生物經濟創新能力。
四方面培育
生物經濟支柱產業
由于生物經濟涉及面廣,覆蓋較多產業領域。為突出重點,一方面,《規劃》明確將滿足人民群眾“醫”“食”“美”“安”新需求作為生物經濟未來發展的重點領域;另一方面,《規劃》明確加快生物技術廣泛賦能健康、農業、能源、環保等產業,促進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生物產業多樣化水平。
具體來說,《規劃》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部署培育生物經濟支柱產業。
一是加快生物技術賦能健康產業。體現在3個推動:推動基因檢測、生物遺傳等先進技術與疾病預防深度融合,加快疫苗研發生產技術迭代升級,助力疾病早期預防;推動生物技術與精密機械、新型材料、增材制造等前沿技術融合創新,提升疾病診斷能力;推動基因組編輯、微流控芯片、細胞制備自動化等先進技術與生物藥研發融合,提高臨床醫療水平。
二是加快生物育種技術賦能生物農業產業。有序發展全基因組選擇、系統生物學、人工智能等生物育種技術,提高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能力和質量;發展綠色農業,促進前沿生物技術在農業領域融合,提高我國農業生產效率。
三是加快生物制造技術賦能生物能源和生物環保產業。發展高性能生物環保材料和生物制劑、功能型微生物、酶制劑,助力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開展新型生物質能技術研發與培育,推動化石能源向綠色低碳可再生能源轉型。
四是加快信息技術賦能生物信息產業。依托人工智能技術、生物醫學和健康大數據資源,發展智能輔助決策知識模型和算法,輔助個性化新藥研發;利用5G、區塊鏈、物聯網等前沿技術實現藥品、疫苗從生產到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化衛生健康大數據在醫學科研、教育培訓、臨床診療、產品研發、行業治理、醫保支付等方面的應用。
支持創新能力強的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展
作為生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物醫藥產業既是關系國計民生、國家安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又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基礎。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周健稱,下一步,工信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全面提高醫藥產業現代化水平,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多層次的健康需求。
其一,加快前沿技術發展。加強前沿和原始創新領域布局,鼓勵產學研醫深度融合,推動一批新藥、新型醫療器械研發和產業化,力爭在部分領域實現“并跑”乃至“領跑”。堅持開放合作,推進開放式創新發展,打造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供應鏈深度融合的生物醫藥制造業現代化創新生態體系。
其二,加強核心技術攻關。圍繞產業鏈供應鏈薄弱環節開展關鍵技術攻關,補齊短板;進一步開發應用先進制造技術和裝備,提升關鍵核心競爭力,提高全要素生產效率,不斷強化規模化和體系化制造優勢;貫徹落實制造強國、質量強國建設部署,推動醫藥工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其三,健全創新服務體系。支持醫藥企業加強與國家實驗室、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等機構的合作,整合集聚創新資源,形成跨領域、大協作、高強度的創新基地,共同打造生物醫藥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動成果轉化的有序銜接和聯動發展。進一步加強創新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支持各類專業化服務平臺建設與能力提升,支持發展可提供高水平合同研究機構和醫療器械領域專業化服務機構,做實做強生物醫藥產業技術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
其四,提升醫藥企業競爭力。實施醫藥領航企業培育工程,結合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帶量采購等政策的實施,支持大型企業實施創新轉型,提升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形成一批國際化程度高、全球布局發展的大型制藥公司。培育產業發展新興力量,支持專注細分領域、專業化水平高、創新能力強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展。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創新活力強、大型企業產業化體系健全的優勢,推動大中小企業在產品、技術、市場、資本等層面加強合作,促進形成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
(編輯 孫倩)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