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包興安
今年以來,國債發行規模快速增長。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9月21日,國債共發行127只,發行規模合計達6.23萬億元,同比增長33.8%。其中,8月份發行國債10381億元,同比增長56.2%。今年國債發行的一大亮點是,超短期貼現國債發行占比提升,發揮了落實退稅減稅降費政策和惠民生資金保障作用。
對此,巨豐投顧高級投資顧問謝后勤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國債發行規模迅速增長,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凸顯。發行國債不僅可以彌補財政赤字,而且能確保實現宏觀經濟既定目標。
靈活運用
短期國債工具籌資
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高級分析師馮琳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一般而言,國債年度發行規模取決于當年國債的到期規模和中央財政赤字規模。今年國債到期償還量大幅高于去年。據統計,今年國債到期量達7.07萬億元,較去年增加58.15%。其中,前9個月到期量為4.75萬億元,同比增長40.39%。
馮琳進一步表示,從凈融資角度看,國債最基本的功能是彌補中央財政赤字,因而歷年國債凈融資額與中央預算財政赤字規模相當,多數年份略低于預算赤字規模。今年前8個月國債凈融資額同比增長35.3%。主要原因是今年財政政策力度加大,通過國債籌資強化財政資金保障的需求上升,因而國債凈融資對預算赤字的覆蓋率也會相應提升。
按期限看,關鍵期限和超長期限國債發行規模占比均下降。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9月21日,1年、3年、5年、7年、10年5個關鍵期限國債共發行55只,只數占比43.3%,發行規模合計33579.9億元,規模占比53.89%。而去年同期共發行59只,只數占比47.6%,發行規模合計27942.4億元,規模占比59.98%。
30年、50年超長期限國債共發行11只,只數占比8.7%,發行規模合計2700億元,規模占比4.33%。而去年同期超長期限國債發行只數也為11只,只數占比8.9%,發行規模合計3230億元,規模占比6.93%。
值得一提的是,期限在1年以下的超短期貼現國債發行規模、只數占比雙提升。截至9月21日,今年共發行52只貼現國債,只數占比40.9%,發行規模合計19545.2億元,規模占比31.36%。而去年同期共發行45只,只數占比36.29%,發行規模合計10281.9億元,規模占比22.07%。去年同期發行的貼現國債僅有182天和91天兩個品種,今年則增加了28天和62天品種的發行。
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高級分析師于麗峰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今年以來超短期貼現國債發行占比提升,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今年經濟穩增長需要更好發揮國債應急籌資的功能;二是相較中長期限國債,超短期的貼現國債利率較低,利于降低中央付息成本。
今年3月2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曾表示,“要統籌把握國債、地方債發行,保持合理國庫資金規模,保障基層落實退稅減稅降費政策和惠民生所需財力,防范債務風險。鼓勵境外中長期資金購買國債,落實好相關稅收優惠政策。金融系統要加強配合,保障國債有序發行,支持項目建設融資”。
在4月12日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財政部國庫司司長王小龍明確表示,“必要時將靈活運用短期國債工具進行籌資,全力為落實退稅減稅政策、兜牢基層‘三保’底線發揮好資金保障作用”。
在巨豐投顧高級投資顧問朱華雷看來,發行短期國債可以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多資金支持,為穩住經濟大盤提供資金保障。
境外機構
恢復小幅增持國債
從各機構持有國債情況看,記者根據中央結算公司最新數據統計,截至8月末,商業銀行、保險機構、證券公司、境外機構等持有國債規模236659.75億元,較7月末增加1917.94億元。其中,8月份商業銀行減持483.29億元、保險機構增持51.03億元、證券公司增持503.44億元、非法人產品增持1611.58億元。
馮琳表示,整體來看,今年前8個月國內各類機構均增持國債。商業銀行表內投資國債以配置為主,是國債增持主力。不過,8月份減持國債或因上半年地方債發行前置在一定程度上擠占了銀行配債空間;保險機構整體增持國債規模相對較小,保險機構更青睞期限更長、收益率更高的地方債;廣義基金和證券公司作為交易盤,今年前8個月購債動能較強,同時因國債流動性較好,因此受到交易盤的偏愛。
另外,前8個月境外機構整體減持國債,其中,2月份-6月份境外機構連續減持國債。朱華雷認為,境外機構減持國債,主要在于美聯儲年內持續加息引發外資流出,同時中國國債收益率出現下滑也是引發境外機構減持的因素之一。
于麗峰表示,從歷史數據看,外資配置國內債市的力度與中美利差相關性較強,年初以來中美利差不斷收窄,并從4月份起發生倒掛,是導致外資流出的最主要原因。不過,7月份、8月份外資已恢復小幅增持國債。
“原因可能是8月1日新的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正式生效,人民幣權重由10.92%上調至12.28%,推動國外央行進一步增持人民幣資產。7月份國外央行開始提前行動增配中國國債,對因中美利差倒掛而發生的外資流出形成對沖。”于麗峰認為。
21:25 | 北京加速建設全球“開源之都” 推... |
21:12 | 積極應對關稅政策調整 多家跨境電... |
21:11 | 甘源食品2024年營收凈利雙增長 擬... |
21:09 | *ST嘉寓發布2024年A股首份無法表達... |
21:01 | 阿里國際站升至美國APP下載榜第三 |
20:57 | 上交所舉辦商業航天產業沙龍 |
20:54 | 振東制藥2024年營業收入29.71億元 ... |
20:53 | 4月21日上市公司重要公告集錦:凱... |
20:36 | 廣州現億元級全球豪宅 鵬瑞1號像造... |
20:28 | 深市生物醫藥企業齊聚業績說明會 ... |
19:43 | 蕾奧規劃與城市象限聯合推出城市大... |
19:41 | 威士頓實控人離婚股份分割 簽署一...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