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吳少龍
珠江口,伶仃洋畔。廣州南沙,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理幾何中心。十年間,從阡陌縱橫到車水馬龍,昔日灘涂,正拔起一座現代化的濱海城市。
弄潮兒向濤頭立。從國家級新區到自貿試驗區,再到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南沙這座新興濱海城市站上了世界大灣區城市競合發展舞臺的前沿。而今,南沙再一次肩負起新使命,全力打造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
以港興城城以港興
南沙港,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從南沙海港大廈頂部俯瞰,潮平海闊,海面航道繁忙,一艘艘集裝箱班輪滿載著貨物從這里揚帆起航。
“2004年,南沙港區從一片灘涂中起步。憑借良好的區位和運營優勢,南沙港區逐步成為世界海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廣州港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說。
南沙距香港38海里、澳門41海里,方圓100公里內匯聚了粵港澳大灣區全部11座城市以及廣州機場、深圳機場、香港機場等繁忙的國際空港?;浉郯拇鬄硡^地理幾何中心代表了南沙的先天稟賦。
“在此建設港口,有望實現港口發展與地區經濟的同步互動,實現快速超常規的發展。”廣州港相關負責人表示。
進入21世紀,廣州港開始了在南沙地區大規模、高水平、超常規的港口建設和經營發展。2004年,南沙港區集裝箱一期工程正式投產;2006年至2014年底,南沙港區集裝箱第二期工程及第三期工程2個深水泊位陸續投產。今年,南沙港區四期自動化碼頭正式投入運行。
“這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全新建造的自動化碼頭。”廣州港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南沙發展的重要見證者,廣州港運用多式聯運、交通樞紐的優勢,既讓粵港澳大灣區的技術和資本通過南沙港輻射到內地,也讓內地的資源和貨物通過南沙走向世界,實現對“一帶一路”、歐美及新興市場區域深度覆蓋,提高國際、國內中轉能力,打造國際航運樞紐。
日新月異的南沙港區正是南沙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副院長任颋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南沙區位優勢明顯,處于珠江口“黃金內灣”的水路、公路、鐵路的中心樞紐位置,在資源的有效集聚和輻射方面均能夠發揮強大的引領和配置作用。
遠洋貨輪川流不息,集裝箱裝卸繁忙,拖車往來頻密。貨暢其流,經貿頻密,從白天到深夜,來自全球各地的貨物24小時不間斷地在廣州南沙進出。借助地理區位優勢和疊加政策紅利,南沙不斷擴大港口規模,支撐海港經濟蓬勃發展。
目前南沙港區已開辟外貿航線148條,航線通達全球200多個城市、400多個港口,南沙已經成為大灣區名副其實的“流量入口”。以航促貿,以貿興港,南沙向海而生。
2021年,南沙港區實現集裝箱吞吐量1766萬標箱,是2012年的1.84倍,占整個廣州港集裝箱總量的七成以上;貨物吞吐量3.55億噸,占廣州市港口貨物吞吐量比重達54.5%。
海港經濟蓬勃發展也帶來了地區發展的“加速度”。2021年南沙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從1000億元到2000億元,南沙只用了7年時間。過去10年,南沙的主要經濟指標常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從地理中心到戰略C位
回顧南沙的發展路徑,尤其是從國家新區獲批以來的10年時間里,南沙在政策上迎來接連升級。伴隨著發展定位等級提升,南沙發展路徑也越來越明晰。
2012年,國務院批復《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提出要努力把南沙建設成為深化粵港澳全面合作的國家級新區。南沙新區成為第六個國家級新區。
2015年,國務院印發《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當年,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廣州南沙新區片區掛牌,自貿區南沙片區60平方公里成為廣東自貿區的最大片區。方案明確依托港澳、服務內地、面向世界,將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粵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樞紐和全國新一輪改革開放先行地。該片區重點發展航運物流、特色金融、國際商貿、高端制造業等產業,建設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新高地和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綜合服務樞紐。
2017年,廣東省第十二次黨代會進一步明確把南沙建設成承載門戶樞紐功能的廣州城市副中心。
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對外發布,進一步明確把南沙打造成為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要攜手港澳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共建創新發展示范區、建設金融服務重要平臺和打造優勢生活圈。
今年6月,國務院印發《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簡稱《南沙方案》),提出要打造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更好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南沙方案》明確提出五大任務:建設科技創新產業合作基地;創建青年創業就業合作平臺;共建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打造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高地;建立高質量城市發展標桿。五大任務明確了南沙未來主攻方向。
“《南沙方案》的出臺,賦予南沙重大戰略定位,給予更大政策支持,為區域發展注入新活力、帶來新機遇。”廣州港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其中,《南沙方案》把科技創新放在首位,這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把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作為首要任務是一致的,突出了南沙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支撐作用。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自貿創新中心、城鄉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余宗良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南沙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引領性平臺之一,相較于前海、橫琴而言,擁有兩大比較優勢:一是土地資源豐富,要素成本相應也低。南沙連片土地多,開發強度低,僅為23%左右,具有一二三產多業態融合發展的承載空間;二是合作對象和合作內容全面,更易生成集成優勢。《南沙方案》要求南沙“成為粵港澳全面合作的重要平臺”,合作領域包括科技、人才、產業、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環保、城市建設等等,相互促進、有機結合,集成性、系統性制度創新優勢明顯。
任颋表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這幾個關鍵詞中,“灣區”與“港澳”是題中應有之義,因為粵港澳大灣區本身是“9+2”的城市群,要在大灣區內做好協同發展,這是完成“內循環”的一半任務,而另一個關鍵詞“面向世界”則是要完成連接“外循環”的另一半任務,“重大戰略性平臺”就是要發揮國際國內雙向循環雙向促進的戰略性樞紐功能。
“當然,南沙總體上在產城融合的新城建設方面處于后發狀態,在基礎設施、產業培育、人才集聚、宜居環境營造等方面都有許多基礎性的工作要加強。”任颋表示,這種“戰略留白”式的發展空間潛力也是巨大的。
科創引領競逐“芯晨大海”
今年8月,第八屆廣州國際投資年會南沙專場活動上,南沙區簽約項目73個,涉及總投資額近1400億元。其中,“芯、晨、大、海”重點項目共40個,涵蓋芯片制造、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制造、高端裝備、海洋科技等產業領域。
“依托深水良港優勢,南沙新區吸引了汽車、機械設備以及造船、鋼鐵等一大批臨港工業和航運物流等關聯產業進駐,為南沙新區各產業起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談及南沙經濟發展歷程,廣州港相關負責人介紹。
任颋表示,南沙突出的優勢首先體現在腹地廣闊,全域面積803平方公里,在產業空間、人居空間、科教文化空間等方面都有著比較充沛的包容性,為自貿片區和合作區提供了有力的空間支撐,有條件大手筆規劃、高規格設計以及高質量地引進和培育海內外合作項目。
落戶南沙5年,小馬智行以獨特的視角,記錄著南沙蓬勃發展的活力。公司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小馬智行自動駕駛車輛每天都會在南沙穿梭,哪里新增了道路,綠燈開始亮起來,哪條馬路越來越繁忙,我們都能第一時間了解。”這家誕生于美國硅谷、成長于廣州南沙的企業目前已經成為國內自動駕駛領域的獨角獸。
總部位于南沙的寶樂機器人,以清潔服務機器人為主營業務,產品已出口至45個國家,與60多個品牌進行了合作,目前正在南沙建設高水準的機器人研發設計中心和智能化數字工廠。選擇南沙,寶樂機器人看中的正是南沙海港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所釋放的機遇。
以項目為抓手,創新為導向,促進為目標,推動產業、消費、流通各環節各要素融合,搭建更廣泛更牢固的產業鏈供應鏈,促進產業向高端智能等領域邁進,因海而生的南沙逐步構建大灣區現代產業新高地。
談及南沙產業發展方向,南沙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魏敏表示,未來南沙將加快布局建設“芯晨大海”四大產業集群,力爭到2025年形成2萬億的總規模。一是以加快發展“芯”(片)和集成電路研發制造為核心,加快形成涵蓋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終端應用及產業投資為一體的寬禁帶半導體全產業生態。
二是以創新發展承載“晨”光和希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引領,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不斷做大做強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氫能等新興產業集群。
三是以強化發展高端裝備、智能制造、汽車等“大”制造為根本,重點發展一批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制造業上、中游龍頭企業以及汽車關鍵零部件研發生產企業,推動打造新的千億級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產業集群,不斷筑牢實體經濟根基。
四是以聚力發展“海”洋經濟為導向,充分發揮南沙港區核心資源優勢以及香港國際航運中心作用,加快發展臨港經濟、港航產業。
記者了解到,為貫徹落實《南沙方案》,加快打造現代產業新高地,南沙已推出了國家級新區首個“四鏈”融合政策體系,未來5年將投入超200億元,分層次、全周期地精準支持企業和人才發展。新的定位之下,由科創、產業開始,南沙牢牢把握主動權,逐步打開更大的發展格局。
打造金融開放創新樞紐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
南沙瞄準科創、產業的同時,也積極打造金融開放創新樞紐,不斷提升集聚力、輻射力、影響力。
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金融工作局黨組書記、局長廖曉生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廣東自貿區南沙片區2015年掛牌時,南沙金融業幾乎從零起步,經過7年迅猛發展,現已躋身五大重點產業之列。”
數據顯示,2015年,南沙金融增加值不足1億元,2021年增至171.52億元,GDP占比從0.01%上升至8.05%。今年上半年,全區金融業增加值為84.28億元,同比增長10.8%,占南沙GDP的8.33%;累計落戶金融企業6705家,其中持牌法人金融機構15家,占廣州全市1/4;融資租賃企業2208家,占全國20%。
南沙金融板塊的實力大大增強,形成了鮮明的地方特色。跨境金融方面,截至2022年6月,累計跨境人民幣結算量近5700億元,開設自由貿易(FT)賬戶超6000戶、FT全功能資金池超150個,凈流入額度超1870億元人民幣。航運金融方面,南沙有華南地區最大的船舶資產交易服務平臺,截至2022年6月,累計完成船舶交易超5000艘,交易額近190億元;全國首個線上航運保險要素交易平臺,截至2022年6月,累計實現保費約8400萬元,提供風險保障金額超260億元。
另外,南沙在綠色金融、金融科技、融資租賃、商業保理、股權投資和期貨交易方面也取得長足進展。南沙還打造了全國首個國際金融島,隨著國際金融論壇永久會址全面封頂、期貨產業園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港澳保險服務中心等創新型金融機構的籌備,可以說,南沙金融的未來發展空間布局已具雛形。
上市公司的發展是觀察一個區域經濟發展活力、速度和質量的重要窗口。
今年7月,國內健康大數據行業龍頭中康控股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正式上市,這是《南沙方案》出臺后,南沙迎來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截至目前,南沙境內外上市公司總數達13家,總市值超1200億元,累計融資超100億元。
記者了解到,圍繞新定位、新要求,南沙將從創新改革試點、完善體制機制、優化營商環境、打造交流平臺等四個維度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為打造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提供堅實的金融保障。
廖曉生介紹,南沙將探索更加具有國際競爭力和更加開放的金融政策和制度,推動與港澳規則銜接、制度對接和市場互通,推動形成更高水平的“引進來”和“走出去”創新模式,促進區內金融機構和企業更好地利用境內境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另外,為推動大灣區重大平臺落地見效,南沙將以廣州期貨交易所建設為契機,規劃打造期貨產業園,推動期現聯動,助力建設風險管理中心;聚焦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機制軟聯通,全力協助推動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粵港澳大灣區保險服務中心總部等重要金融服務平臺。深化重點功能區建設,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廣州南沙)跨境理財和資管中心建設,建成跨境理財和資管機構、人才、信息高地等。
對于南沙金融業未來的發展,余宗良建議,南沙應一手抓“并跑”:把握與前海、橫琴的共性,在跨境金融、銀證保基金等傳統金融領域,繼續深入推進;一手抓“領跑”:加快在期貨、要素交易平臺、航運金融、綠色金融、保險、科技金融等領域形成“領跑”優勢。
百舸爭流千帆競,潮頭踏浪奮者先。南沙這個站在世界大灣區城市競合發展舞臺前沿的國家級新區,正迎來灣區發展的大好機遇,未來十分可期。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11:19 | 海康威視發布2024年ESG報告:以技... |
11:18 | 農發種業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5.63...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