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李穎超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近日,恒生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王丹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解讀“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等報告內容,針對當前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未來增長動能進行分析,并對新發展格局下金融業開放作出展望。
“政策上看,中國金融開放的力度在不斷增強,并將一直持續。外資進入在岸市場也會加速國內機構化進程,推動資金流向專業機構。”在王丹看來,黨的二十大報告繼續提出要“堅定不移擴大開放,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這意味著未來中國金融市場對境外投資者將進一步放開,對企業跨境貿易和投資活動的制度便利將進一步提升。
高質量發展
需要多重要素支持
證券時報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在經濟發展從“高速度”到“高質量”的轉型過程中,如何理解“高質量”發展的精髓?
王丹:在過去二十年中,中國抓住了全球化的機遇,積極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實現了經濟的高速發展。當前中國經濟發展處于轉型期,過去依靠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模式已不可持續,經濟發展需要新的動能。其中涉及到兩個方面,一是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向高附加值的部分攀升,尤其是上游研發設計環節;二是技術進步帶來自動化程度和生產率水平的提高。
高質量發展意味著每個個體融入到經濟發展的潮流中,享有平等的機會,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意味著城鄉和區域的協調發展,在此基礎上,縮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實現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高質量發展也意味著綠色發展。氣候變化不僅對長期增長構成威脅,并可能加劇不平等,因此需要同時兼顧經濟增長和綠色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相對較低的收入水平上進行低碳轉型,意味著未來需要在產業結構調整、能源轉型和技術改造上更為迅速。
證券時報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你認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備要素是什么?需要在哪些方面著重加快建設以發揮關鍵性作用?
王丹:高質量的經濟增長需要技術、人員、資本等要素的支撐。具體體現為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構建完善的資本市場體系,并實現人員、貨物、信息等要素在區域間的自由流通。這背后需要基礎設施和制度安排的支持。
在新型基礎設施上,國家發改委在2020年已提出新基建的概念,具體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涵蓋通信網絡、科研創新、新型能源交通等方面,涉及諸多新興產業鏈。中國在新基建的規模提升上已經非常迅速,下一步的著力點在于提高質量和使用效率。
以新能源基建為例,截至2021年底,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均居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裝機占全國電力裝機容量已達44.8%,并且2025年將超過50%,但是面臨消納能力不足、局部地區棄風棄光率居高不下的問題,未來則需要構建與可再生電力的高滲透率相適應的新型電力系統,提高可再生電力的平穩性、消納能力和跨區域調配能力。隨著人口向都市圈的進一步聚集,基礎設施投資也需考慮到地區的實際需要,避免無效投資和資源低效利用。
制度建設則需要繼續支持人員、資金的自由流動以優化配置效率。在人員流動問題上,一方面需要戶籍制度繼續放開,提高人員的流動效率,使勞動力自由流向產業發達和就業機會多的區域,發揮城市群和都市圈的經濟聚集功能;另一方面,實現區域協調發展也需要各地區之間深化分工,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發展優勢產業。例如沿海區域具有港口優勢,適合發展對外貿易和高技術制造業,而一些內陸區域的自然資源豐富,適合發展現代農業、旅游業等。
此外,在金融支持實體經濟上,除了構建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以支持不同行業、階段和類型的企業,也需不斷完善數據治理方面的相關條例,將科技手段應用于普惠金融、風險控制等領域,以加強對小微企業的支持。
數字技術正成為新動能
證券時報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到,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你怎么看待“數字經濟”?
王丹:數字技術正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新動能,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數字經濟占GDP的比重仍有很大提升空間。中國優勢主要在于完善的工業體系,客觀上帶來了龐大的產業數字化需求。將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于工業(例如工業機器人、數字孿生等),以提高生產力水平,這有利于緩沖中國未來由于人口增長放緩和老齡化帶來的挑戰。
此外,數字技術應用也是中國產業升級的重要引擎。當前汽車和電子制造業貢獻了一半以上的工業機器人應用,而新興行業的發展也催生出比傳統行業更強勁的需求,例如2021年,鋰電池、倉儲物流和光伏行業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分別同比增長131%、103%和51%。
在某些核心技術領域,中國仍然依賴進口。例如,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數據,2020年中國新安裝的工業機器人中,仍有超70%是來自于進口。未來中國也將進一步加大對自主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
證券時報記者:中國經濟已經高速增長了四十多年,在你看來,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動能如何?
王丹:未來,隨著中國供應鏈向高附加值方向轉型和自動化程度提高,創新將成為增長的主要動力。除了培育新興產業作為新的發展動能,也需要新技術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這意味著必須加強基礎教育體系,并強調科學成果的應用和商業化。
此外,中國仍有巨大的消費潛力待釋放,消費升級也將帶動服務業的發展壯大。
金融開放力度
將進一步加大
證券時報記者:你認為,中國在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方面還需要做出哪些努力?如何進一步發展外匯市場?
王丹:過去的匯率市場化改革使人民幣匯率實現了雙向波動,央行也減少了對外匯市場的干預。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和外資準入限制的放寬,外資持有中國的股票、債券等人民幣資產的規模將擴大,中國外匯市場和資本市場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緊密,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性也將提高。盡管短期內熱錢的流入流出可能對金融穩定產生沖擊,但一定時間內的匯率預期只能影響國際收支平衡表上的某些項目,貿易差額、直接投資等項目則更多取決于經濟基本面,此外中國還有資本管制這一道防線。
未來人民幣匯率彈性將繼續增強。高效的外匯市場能夠有效傳遞匯率價格信號,國際經驗也表明,有彈性的匯率能夠減少國際資本外流的沖擊。此外,擴大市場參與主體,在外貿企業中樹立風險中性理念,靈活使用外匯套期保值等匯率管理工具,能起到資金的調劑對沖作用。
證券時報記者:近年來,中國資本市場持續推進金融對外開放。你對新發展格局下金融開放有怎樣的展望?
王丹:政策上看,中國金融開放的力度在不斷加大,未來仍將持續。外資進入在岸市場也會加速國內市場機構化的進程,推動資金流向專業機構。
自“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以來,相關政策出臺明顯提速,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外資流入中國的渠道增加、對沖工具增加、以及放松外資在金融機構中的股權限制。“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堅定不移擴大開放,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這意味著未來中國金融市場對境外投資者將進一步放開,對企業跨境貿易和投資活動的制度便利將進一步提升。可以看到,跨境金融服務方面,2021年浦東、橫琴、澳門、前海等地都已推出了跨境人民幣服務和金融開放試點,方便企業開展跨境投融資和資金管理業務。未來中國產業開放離不開金融的支持,金融開放的進程也將繼續。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