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回應社會關切,重申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業內人士建議,要進一步發揮好民營經濟的就業“穩定器”作用,多措并舉提振企業和勞動者信心,穩住現有就業崗位,同時千方百計增加新的就業崗位,有效緩解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就業壓力大等突出問題。
“兩個毫不動搖”表述更堅決
過去一段時間,社會上對我國是否還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出現了一些不正確的議論,給社會信心和發展前景帶來影響。對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回應社會關切,重申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并提出“針對社會上對我們是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不正確議論,必須亮明態度,毫不含糊”。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指出,與去年相比,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兩個毫不動搖”的表述更加堅決、明確,這對穩定市場主體預期和提振市場信心非常及時且關鍵。
民營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科技創新方面,民營企業也是重要生力軍。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民營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報告》顯示,我國民營企業近年來創新投入持續增長。截至2021年年底,研發投入前1000家民營企業的研發費用總額1.08萬億元,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電子設備與智能終端、新能源等領域加快國內發明專利和國際專利布局,大大提升了全球競爭力。
會議強調,在制度和法律上,要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實下來;政策和輿論上,要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產權保護上,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服務管理上,提出要為民營企業解難題、辦實事,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中央財辦相關負責人指出,要全面梳理修訂涉企法律法規政策,持續破除影響平等準入的壁壘。要完善公平競爭制度,反對地方保護和行政壟斷,為民企開辟更多空間。同時,加強中小微企業管理服務,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要圍繞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謀劃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
幫助企業和勞動者重拾信心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暢通經濟循環的重要支撐和關鍵環節。近幾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就業難度加大,尤其是青年失業率有所上升。數據顯示,2022年前10個月,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值為5.6%,一度突破6%,并有7個月的月度值運行在5.5%及以上。
今年7月,16~24歲的青年人調查失業率達19.9%,雖然10月回落到17.9%,但青年人就業壓力仍然突出。同時,近期召開的2023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信息顯示,2023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將創新高。
會議明確,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穩妥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
穩就業,先要穩住市場主體,作為我國市場主體的重要部分,民營企業更要穩。數據顯示,中國有超過1.5億個市場主體,90%以上是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它們承載著數億人的就業創業,是參與高質量發展及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主體。
“幫助企業和勞動者重拾信心是關鍵。”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吳帥表示,一方面,要繼續做好紓困解難,幫助企業重新提振發展信心,穩住現有就業崗位;另一方面,通過政策拉動、項目帶動、市場吸納等綜合發力,千方百計增加新就業機會;此外,在做好勞動者權益保障的前提下,促進靈活就業形態健康發展。
中央財辦相關負責人也指出,財稅、金融、投資、產業等政策實施都要堅持就業優先導向,疫情期間實施的減稅降費政策該延長的就延長,該優化的就優化。同時,要不斷壯大實體經濟,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支持量大面廣的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通過加強勞動者權益保護等政策支持靈活就業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平臺企業作為我國經濟重要參與者,在促進中青年等重點群體就業、改善就業質量、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樣的物質生活需求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京東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截至9月30日,京東體系員工總數近50萬人,其中一線員工80%來自農村。京東物流在今年三季度為一線員工提供的福利開支達112億元。
美團方面也向記者表示,2021年,有超過527萬名騎手通過美團配送業務獲得收入。隨著中國消費趨勢的變化,美團外賣、閃購等即時零售業務仍處于高速發展階段,預計將持續創造更多相關就業崗位。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