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創刊于1983年1月1日,到2023年整40年,是黨中央、國務院指導全國經濟工作的重要輿論陣地,在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作為一名經濟戰線的老兵,與《經濟日報》長期結緣,有著深厚的感情。1988年,國家決定恢復物資部,我從機械工業部調入物資部,從工業生產管理部門跨入商品流通管理部門,擔任辦公廳主任及新聞發言人期間,乃至進入領導層之后,與新聞界發生了密切的關系。這一時期,《經濟日報》作為物資部、內貿部、國家內貿局、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主要宣傳陣地和最主要的合作伙伴之一,也成了刊登我個人經濟理論觀點較多的主流媒體。《經濟日報》在流通領域所起的重要作用有目共睹,受到業界的高度好評。
我與《經濟日報》結緣,主要在4個領域。
一、參與宏觀經濟觀察
1995年至2002年,《經濟日報》經濟研究中心與卡斯特經濟評價中心合作,創辦“景氣觀察”專版,主要對中國宏觀經濟走向發表見解,固定了一批著名經濟專家,我參與其中,當時參加的還有劉國光、張卓元、戴園晨、林兆木、李伯溪、邱曉華等,大家各抒己見,受到讀者歡迎。比如1995年,通貨膨脹一度成為社會關注重點,1994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高達24.1%,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點,大家認為,必須有效控制通脹,但會出現一個緩沖期,回落到15%左右(結果是17.1%);對于高增長的投資,普遍認為應改善投資結構;對于消費,認為缺乏熱點。又如對2002年經濟走勢的研判,大家重點圍繞加入WTO后中國經濟改革與經濟發展碰到的新問題開展討論。總之,參與這幾年經濟日報組織的宏觀經濟分析,對我如何認識與分析重點、熱點、難點問題有很大幫助。
二、參與“經濟大講堂”
2008年11月21日,經濟日報理論部給我發函:“根據中央有關同志批示精神,將于近期推出‘經濟大講堂’,每期一個整版,約八千至一萬字左右。”文章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全面深入地剖析上下關注社會關心的經濟熱點、難點問題,以歷史和現實的實際案例入手,切實把思想認識統一到中央對內外經濟形勢的分析判斷和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并邀請我擔任主講人專家,我欣然接受。經與理論部編輯趙登華溝通,在給予的選題目錄中我首選“現代物流業發展”,因為我意識到,現代物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將很快崛起。2006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十一五”規劃,在第十六章《拓展生產性服務業》中單列一節“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物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產業得到確認,并首次列入國家五年規劃,這是歷史性突破。
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中國如何應對?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十大振興產業,物流業進入的呼聲很高,而我作為物流業中期規劃研究的主要負責人,宣傳現代物流業責無旁貸。2009年2月10日,《經濟日報》整版刊登了我撰寫的《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一個月后的3月10日,物流業被納入十大振興產業,國務院印發了《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明確指出,“物流業是融合運輸業、倉儲業、貨代業和信息業等的復合型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領域廣,吸納就業人數多,促進生產、拉動消費作用大,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國民經濟競爭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規劃》還提出了10項主要任務、9大工程與9項保障措施,要求到2011年“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技術先進、節能環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這一文件對促進中國物流業快速發展起到了歷史性的巨大作用,文件發出后得到各省、市、自治區,各部委的積極響應,出現了物流業發展的大好局面。
2010年8月2日,“經濟大講堂”發表了我第二篇整版文章,題目是《多措并舉擴大消費需求》。文章提出了改革消費體制、調整消費政策、改變消費觀念、改善消費環境、培育消費熱點、促進消費升級等六大主張,并強調消費特別是居民消費是國民經濟發展永恒的基本動力。
2010年末,《經濟日報》“讀者之聲”副主編歐陽夢云致函“經濟大講堂”各主講人專家,告知“經濟大講堂”刊出后,“廣大讀者反映強烈,讀者紛紛來信來電提出建議,暢談感想。讀者一致認為,該講堂是一個理論密切聯系實際的學習園地、提高經濟學修養的學堂,對地方經濟發展有重要的指導和參考作用,有的地方甚至組織討論學習”。對此,我感到特別欣慰。
三、聯手報道流通產業發展
跟蹤流通體制改革與流通產業發展,一直是《經濟日報》的重點內容之一。徐涵作為報社聯系流通領域的記者,在我及分管部門的支持下,所有新聞發布會的相關信息都得以及時采寫和報道。流通分內貿外貿,涉及生產建設與人民生活,關乎城市與農村,作為國民經濟基礎性、先導性產業,引導著生產,促進著消費。《經濟日報》對流通體制、商品供需、商品價格指數、流通業態、流通布局、流通科技、流通教育、開拓農村市場、農產品流通、商品交易市場等方方面面都有大量及時而深入的報道,而且既講成績也講問題。特別是黨中央、國務院明確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物流配送作為新的流通方式要重點發展以后,《經濟日報》更加大了跟蹤報道力度,其正確的輿論導向,對流通業的健康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2009年起,國家逐步把現代物流業與現代供應鏈提升到國家層面,經濟日報社根據中央部署,積極主動跟進,還與地方政府、有關行業協會主辦高峰論壇。
四、刊登經濟理論研究成果
我雖然主要從事行業行政管理,但一直對流通經濟、消費經濟、物流經濟與供應鏈思維進行理論研究,成果主要發表在《經濟日報》《中國流通經濟》《全球化》《經濟界》《國際商報》《現代物流報》等報刊,有一些也在新媒體發表,而在《經濟日報》發表得最多。比如2007年4月16日刊登的《發展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物流產業》,2015年7月30日刊登的《世界因供應鏈而變》,2015年11月1日刊登的《“十二五”物流業發展十大進步》,2016年12月8日刊登的《推動流通業的供給側改革》,2017年7月21日刊登的《推動供應鏈的創新與變革》,2019年2月14日刊登的《“多路并進”建立擴大消費長效機制》,2020年9月3日刊登的《加快建設高效的現代流通體系》,2022年5月12日刊登的《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鏈是暢通經濟循環》等。知名流通經濟學家高鐵生為我的《中國流通》(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寫的書評亦發表在《經濟日報》上。非常感謝《經濟日報》對我的支持與厚愛,許多讀者正是通過《經濟日報》了解我的觀點的。
《經濟日報》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誕生和成長,走過了40個春秋歲月,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在第二個百年的新征程中,一定會取得更大的輝煌!
(作者系商務部現代供應鏈專家委員會成員 丁俊發)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