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有為,精準施策,提高金融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能力,力爭到2023年底社會融資規模增量達4萬億元,其中對制造業和科技創新融資支持超1萬億元。”近日,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黨組書記、局長于海平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就推動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借力資本市場服務高質量發展、助力實現“制造業當家”等話題進行了詳細闡述。
精準施策
提高金融服務高質量發展能力
上海證券報:推動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今年的重點工作有哪些?
于海平:2022年,廣東金融系統深入落實國家和省出臺的穩經濟“一攬子”措施,制訂實施“金融支持實體經濟25條”,形成工作合力,為全省經濟穩增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金融要素保障。
2022年,廣東新增社會融資3.4萬億元和信貸2.4萬億元,均超過全國的九分之一;從證券市場融資近1萬億元,特別是股權融資達2205億元,占全國的六分之一,創歷史新高;保險資金投資廣東的金額超2萬億元,當年新增6000多億元。2022年廣東金融業增加值實現1.15萬億元,同比增長7.8%,對區域生產總值增長貢獻率超過三分之一。
2023年,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將積極有為、精準施策,提高金融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能力,力爭社會融資規模增量達到4萬億元,其中為制造業和科技創新提供融資支持超1萬億元。
一是突出“制造業當家”,提高金融支持制造業轉型升級質效。圍繞“雙十”產業布局,深入實施“金融+高端制造”工程,支持商業銀行設立制造業服務中心,圍繞產業鏈開展對制造業企業精細化服務,推動設立大型產業發展基金,支持制造業上市企業通過“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基金”等開展并購重組和再融資。
二是突出建設科技創新強省,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全鏈條服務體系。推動設立更多商業銀行科技支行,在區域股權市場建立“專精特新板”,探索設立天使投資引導基金,推動私募股權投資規范發展,完善“投貸聯動”模式。
三是突出擴大有效投資,加強對重大項目和房地產健康發展金融支持。用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和政府專項債,深化開展基礎設施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有效引導保險資金投資。從信貸、債券、股權等渠道增加對優質房企資金支持,加大對租賃保障房建設金融支持。
四是加強民營中小微企業普惠金融服務。推動商業銀行落實小微企業延期還本付息、降費讓利等政策,更有效整合梳理政府數據,豐富省“中小融”平臺線上融資對接功能,完善政府性融資擔保降費和信貸風險補償機制,更好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
完善體系
持續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
上海證券報:資本市場在服務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不可或缺。2022年,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在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方面,采取了怎樣的舉措?
于海平:一是構建完善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政策框架體系。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印發《關于完善期現貨聯動市場體系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支持創新型中小企業新三板掛牌和北交所上市融資實施方案》,與深交所合作建設“廣東資本市場培育信息系統”,為擬上市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各地市金融監管局已全部開通使用賬號,政府用戶達300余人,企業入庫578家,企業用戶達980人。
二是持續推進企業上市工作。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聯合滬深北交易所開展“三所聯合上市培訓活動”華南專場活動等系列培訓,會同廣東證監局召開粵東、粵西和粵北地區的企業掛牌上市工作推進會和上市公司規范發展專題會議,協調推動企業上市融資工作。截至2022年底,廣東省A股上市公司總數834家,占全國的16.46%,當年新增A股上市公司78家,上市公司總數和當年新增上市公司數量均居全國首位。
三是推動債券融資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聯合廣東證監局、上海證券交易所舉辦“2022年廣東省產業企業債券投融資對接會”,近400家省重點領域實體經濟企業、全國性證券承銷機構、銀行保險等機構投資者參會。支持廣東優質企業赴滬深發行公司債、ABS等固收產品,2022年廣東各類企業通過公司債(含證監會主管ABS)融資規模為7656.85億元。廣東在滬深交易所共有7只公募REITs產品發行,發行規模為211.49億元,發行只數和發行規模均位居全國第一。
四是積極規范與發展股權投資基金。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在繼續規范整頓私募基金行業秩序的同時,鼓勵發展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向制造業和科技創新發展重點領域。在省級層面,組建了廣東戰略性產業促進發展基金、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基金及產業有序轉移基金等;在地市層面,廣州市新組建股權投資基金數量及規模位居全國各城市首位,規模超2000億元。
疏通堵點
助力廣東實現“制造業當家”
上海證券報:在疏通金融服務制造業堵點方面,廣東金融系統將如何開展工作?
于海平:2022年,廣東成立了金融支持制造業工作專班,金融業界與工信、科技等行業主管部門共同發力,切實加強金融對制造業的支持力度,截至2022年12月末,36家重點銀行機構制造業單位貸款余額超2.5萬億元,同比增長近30%;全年新增A股上市公司78家,其中制造業上市公司53家,占比超三分之二,實現首發募集資金621億元;保險資金投資制造業累計規模超4000億元。
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疏通金融服務制造業堵點,助力廣東實現“制造業當家”。
一是繼續保持制造業信貸規模的有效增長。用好用足科技創新再貸款、設備更新改造再貸款、制造業中長期貸款等貨幣政策專項工具,有力引導銀行機構加大對制造業的信貸支持,保持制造業信貸增速不下滑。
二是調整優化制造業信貸結構。完善產融對接引導機制,加強金融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將更多信貸資金引入工業母機、芯片、儲能、綠色石化等重點產業領域,并提升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比重。
三是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為制造業企業擴大融資。推動更多制造業企業“小升規、規上市”,形成制造業企業上市集群,完善對民營制造業企業發行債券增信機制,暢通廣東企業赴港澳發債渠道,擴大制造業企業債券融資規模。同時,結合產業有序轉移戰略的實施,支持符合條件的粵東粵西粵北制造業園區開展基礎設施領域REITs試點。
四是積極支持供應鏈金融規范健康發展,推動首批供應鏈金融試點企業與銀行等金融機構深入對接合作,打通制造業企業與銀行端業務連接的堵點。
系統謀劃
推動互聯互通取得新突破
上海證券報:在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方面,目前有哪些新進展?
于海平:近年來,廣東金融系統加快落實國家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決策部署,系統謀劃與港澳金融市場對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市場互聯互通不斷取得新突破。
一是橫琴、前海、南沙三大粵港澳合作平臺金融改革創新不斷取得新突破。橫琴合作區出臺了企業赴澳門發行債券的扶持政策,支持澳門培育債券市場,上線運行大灣區首個以金融作為試點應用場景的跨境數據驗證平臺,落戶國內首家全澳資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試點企業;前海合作區率先面向港籍居民開展數字人民幣創新應用,打造全國首個深港供應鏈金融創新基地;南沙自貿片區成為全國首批4個開展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的地區;成功發行全國造紙行業、全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首單綠色債券。
二是“金融通”家族成員不斷擴大。截至2022年底,廣東與港澳地區跨境人民幣累計結算金額超25萬億元,全省赴港上市企業數283家,居全國第一。截至2022年底,粵港澳大灣區參與“跨境理財通”個人投資者合計4.1萬人,涉及相關資金跨境匯劃1.7萬筆,金額22.2億元。“深港通”開通6年來,累計交易金額超57萬億元,年均增長率超96%。債券通“南向通”于2021年9月正式落地。
三是跨境金融服務實現多項“率先”。率先開展代理見證開戶業務,港澳居民通過代理見證開立內地個人賬戶超22萬戶;實現大灣區移動支付互通,港澳移動支付工具在內地累計交易金額超23億元;推出港澳居民征信報告查詢服務;開通大灣區跨境繳費,跨境電子賬單直接繳費業務在港澳地區全覆蓋;粵澳跨境車險“等效先認”政策正式落地,機動車可實現承保在澳門理賠在廣東。
完善機制
切實維護金融安全與穩定
上海證券報:廣東在防范重大金融風險方面取得哪些成效?
于海平:2022年,廣東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金融風險防范化解和地方金融監管機制進一步完善,銀行不良貸款率繼續保持低位,新發非法集資案件數量大幅下降。
一是建立高位統籌的廣東省金融風險化解委員會。2022年6月30日廣東省金融風險化解委員會正式成立,建立完善相關工作機制,統籌全省涉金融領域重大風險處置。
二是積極穩妥應對重點領域風險。穩妥有效化解涉險房企金融債務風險,有力開展“保交樓”工作,推動地方高風險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化解,實現P2P網貸機構存量風險持續出清。
三是大力打擊非法集資。完善非法集資處置程序機制,完善風險監測和預防體系,圓滿完成打擊整治養老領域非法集資專項行動,非法集資新發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11:19 | ??低暟l布2024年ESG報告:以技... |
11:18 | 農發種業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5.63...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