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釗
5月21日,在2023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中國保險資管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云以“攜手共進 助力個人養老金高質量發展”為題發表主旨演講。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供圖)
曹德云指出,當前養老金融行業正處于落實和服務國家養老戰略的重要機遇期。在新形勢、新政策、新挑戰下,養老金融業務發展如何與國家戰略方向、市場需求及民眾期待保持一致,最終實現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和諧統一,是政府部門、監管機構、市場主體、研究領域需要共同思考和回答的重大課題。
曹德云表示,自2022年末個人養老金制度試點以來,取得積極進展,積累有益經驗,但也出現一些痛點難點問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試點效果呈“兩低三不”漏斗狀。據有關數據統計,截至2023年3月,有3038萬人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其中900多萬人完成了資金儲存,儲存總額182億元,人均儲存水平2022元,購買產品總額110多億元。648款個人養老金產品以銀行類定期存款為主(約占72%)。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實施4個月的效果呈“兩低三不”漏斗狀,即建立賬戶人數占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比例低、已繳費人數占建立賬戶人數比例低;產品供應不均衡、選購渠道不暢、民眾參保愿意不強。未來,需要進一步研究真問題、關注實際情況、解決堵點難點,繼續完善個人養老金制度。
二是運行機制不平衡,共贏發展受阻。從個人養老金的參加人情況看,絕大多數參加人在銀行開戶,但各個開戶行僅提供其代理的產品,參加人并不可以自主選擇及購買到制度中所發行的所有符合規定的個人養老金產品,參加人也不可以在不同商業銀行之間變更其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從產品銷售端看,絕大多數個人養老金產品在不同商業銀行平臺上架,保險公司、基金公司在產品上架過程中面臨銀行渠道費高、流程周期長等痛點難題,當前運行機制不利于個人養老金業務整體、長期、共贏發展。
三是個人養老金制度試點優勢特征不明顯。除部分人群可享受稅收優惠外,個人養老金制度試點中產品、金融服務等優勢特征不明顯。除個人養老金產品與制度外,其它個人商業養老金融產品幾乎無差異,如個人養老金儲蓄存款中的各項定期存款產品,制度內、制度外同樣的利率/收益率,但制度內無法享受稅收優惠的人群需要為該部分儲蓄繳稅,即制度內同款產品最終收益率比制度外收益率低。
從長遠來看,我國個人養老金具有廣闊的前景,絕大部分人群符合制度覆蓋條件,但實際參加人數遠不及預期,該現象需要深度剖析原因,需要綜合考慮個人養老金定位,不斷從制度運行機制、參加人的參與便捷性、市場機構參與可持續性、產品與服務差異性等方面增加制度本身的吸引力,維護個人養老金制度可持續發展。為此,曹德云提出五點建議:
一是積極探索推進養老保險體系三大支柱統籌。個人養老金制度實施后,我國“三支柱”體系完全建立,“三支柱”養老金雖然資金來源不同,目的都是保障民眾老年生活質量。因此,“三支柱”應在資金、賬戶、服務等方面實現融合。要實現“三支柱”融合,需要國家在政策、信息方面給予頂層設計統籌。例如,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三支柱”的養老金信息聯通,詮釋、展示、測算等實現一鍵查看;第二、第三支柱額度共享、賬戶資金轉移等,以幫助民眾更好統籌規劃養老;同時,可以鼓勵未參與年金的人群如靈活就業、新業態、新市民群體能夠參加個人養老金。實現養老保險體系“三支柱”統籌,既可進一步增加個人養老金制度吸引力,又可帶動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參與率,是推進共同富裕、提高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是維護銷售適當性,敦促金融機構落實《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文件精神。維護銷售適當性、維護個人養老金參加人權益,真正做到“公平對待符合規定的個人養老金產品發行機構和銷售機構”、“參加人可以在不同商業銀行之間變更其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增加參加人的便捷性,讓產品的質量、服務、信譽成為個人養老金制度競爭的中心。例如,探索建立官方個人養老金產品超市,可以公平地展示各類產品信息、購買方式、售后服務、參加人維權等內容。
三是加大養老金融產品的服務創新。從長遠來看,個人養老金制度能夠持續吸引民眾參加,關鍵在于產品和服務能否得到民眾的認可,滿足民眾的需求,目前個人養老金產品設計還有待加強養老屬性,資金投資運作還有待接受真正長期市場考驗。建議進一步出臺政策鼓勵金融機構進行產品和服務創新,相關金融機構應做好產品細化和客戶分層工作,加強合作、不斷優化完善養老金融的產品體系,深耕客戶養老投資需求,研發提供有吸引力的可為參加人帶來長期穩健回報養老金融產品,豐富民眾的養老投資選擇,共同提升民眾參加個人養老金制度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是打造有養老特色的投資管理模式。在投資方面,養老金投資運營應秉承安全第一,統籌管理流動性、收益與風險。建議在制度層面,計提資本因子、計算權益投資監管比例方面給予一定優惠,同時可考慮適當給予養老金資金投資養老醫療健康產業政策上的支持,進一步加快養老生態圈建設,給予民眾養老服務更多消費場景。
五是重視企業可在個人養老金中發揮的積極作用。據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中國養老財富儲備調查報告(2023)》數據顯示,有24%的受訪者對參與個人養老金的態度是“再觀望一下,看看其他人是否參與”,存在一定的從眾心理。通過企業降低個人參與養老金計劃的門檻。依托企業和員工之間的信任關系,完成養老金融宣傳教育,幫助更多的人參與到養老財富規劃儲備當中,以最終實現保障民眾老年生活質量的目標。美國經驗顯示,職業DC計劃(繳費確定型,Defined Contribution,簡稱“DC”)作為員工福利的一部分,個人可以便捷地通過企業獲得養老金融的相關知識和資料,金融機構也可以通過與企業合作向個人做更多面對面的教育宣講。
六是發揮協會平臺作用推動個人養老金市場建設。繼續加強行業宣傳宣導,根據監管要求和市場需求,豐富養老金融宣傳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建議金融監管部門授權協會打造養老金融投資者教育基地,未來依托該投教基地,開展更為長期化、普惠化、全方位的養老金融投教宣傳活動,例如投教案例征集評選、服務與產品評價等,在養老金融教育宣傳方面持續深度耕耘,幫助大眾理解個人養老金市場環境和規則,做好消費者權益保護與投資者教育,更好地激發大眾養老規劃和投資的長期需求。
(編輯 何帆)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