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萌
見習記者 楊笑寒
今年以來,隨著國民經濟整體恢復向好,穩就業政策持續釋放,就業形勢總體穩定。5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與上月持平,今年以來整體上呈現下降態勢。不過,青年失業率連續5個月上升達到20.8%,創歷史新高。
一邊是城鎮調查失業率呈現下降態勢,一邊是青年失業率創歷史新高。兩者緣何背離?政策又將如何應對?《證券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采訪。
求職難和招工難并存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主要與青年就業崗位特征,以及經濟復蘇初期企業招工需求有所偏重有關。數據顯示,當前制造業仍是吸納青年就業的主要領域,其中電子制造行業占比最高。不過,今年以來電子制造行業新增崗位不足,一些企業甚至實施裁員。從服務業來看,用工企業往往青睞與崗位所需技能匹配度更高的員工,承擔年輕員工培訓成本的意愿比較低。綜合這些情況,當前正處于青年就業“青黃不接”的階段,這是青年失業率與整體失業率背離的主要原因。
《證券日報》記者走訪調查發現,從青年求職者角度講,生活成本高、起薪低、工作內容不符合預期等原因降低了青年人群的找工作意愿;從招聘方來說,一些用人單位更青睞于有經驗、有技術的人員。
“一些人是因為不滿意工作時長,不希望加班。”一位就職于某玩具店的店員對記者表示,同時,她提到找工作遇阻的原因之一就是工作內容與工作距離不符合期待。
某服裝店店員的兒子23歲,目前仍待業在家。談到他尚未入職的原因,該店員表示:“剛入職工資太低,生活成本高,他不愿意做。”
麥可思研究院6月9日發布《2023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和《2023年中國高職生就業報告》顯示,近六成本科生、超八成高職生起薪在6000元以下。據智聯招聘調研,今年高校畢業生中無具體打算的“慢就業”群體占比較去年提高3個百分點。
與青年人群“求職難”相對的,是招聘方謹慎的擴招態度和對有經驗、有技術人員的偏好。
李先生是某農貿市場的一名管理人員,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們這里不招年輕人。年輕人缺乏經驗、技術,難以勝任招聘崗位的工作需求。”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鋒認為,2023年經濟確實在恢復,但宏觀經濟的恢復不如預期順利。這導致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用工信心不是特別強,同時也會帶來一個新的問題,即便短期內經濟復蘇、終端產品需求增加,企業會將其看作短期現象,在增加崗位招聘人數上會采取比較謹慎的擴招態度。
在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看來,當前就業的總量和結構性問題不容忽視。一方面就業崗位的總量較為緊張,競爭激烈,導致青年人就業壓力偏大;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較為短缺,青年人“求職難”和企業“招工難”并存。
政策還需加力穩就業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日前在國新辦發布會上介紹,總的來看,青年失業率處在高位。從總量看,初步測算,5月份,16歲至24歲城鎮青年人總量大概有9600多萬。16歲至24歲很多是在校學生未真正進入到勞動力市場,進入到勞動力市場尋找工作的有3300多萬,這3300多萬當中有2600多萬已經找到工作,目前大概有600多萬人還在尋找工作。
二季度以來,穩就業政策持續加碼。例如,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優化調整穩就業政策措施全力促發展惠民生的通知》提出,對吸納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的,一攬子兌現社會保險補貼、吸納就業補貼、職業培訓補貼等政策;繼續實施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中小微企業按不超過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60%返還等。
破解青年就業問題,政策還將如何應對?明明建議,一是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擴大有效需求,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才能擴展就業崗位;二是增加政府對企業的穩崗支持和擴崗激勵措施,調動企業用人積極性;三是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服務工作;四是面向市場需求提升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質量。
付一夫表示,破解青年就業難題的關鍵在于穩企業,具體應從減稅降費、發放補貼、減少裁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方面發力;同時,針對就業市場中的弱勢群體制定相關的就業政策,并支持自主就業,鼓勵以創業來帶動就業,完善靈活就業人員勞動權益保護、保費繳納等政策制度,以此推動“新個體”經濟的茁壯成長,更好開辟消費和就業新空間。
展望未來,王青認為,下半年伴隨經濟回升動能進一步增強,企業用工需求全面釋放,經濟復蘇對就業的拉動會傳導到青年群體,青年失業率將由升轉降。至于青年失業率能否由當前20.0%左右的偏高狀態,逐步回落到疫情前12.0%左右的常態水平,則主要取決于后期經濟增長強度,行業政策調整,以及青年群體能否適應就業市場的變化趨勢等因素。
16:59 | 江城基金“十億百企創投計劃”發布... |
16:24 | 鼎際得舉辦POE產品發布會 剖析項目... |
16:07 | 上交所召開商業航天產業座談會 支... |
16:06 |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與嘉... |
14:49 | 均普智能2024年扭虧為盈 在手訂單... |
14:48 | 金田股份亮相2025慕尼黑上海電子展 |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