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國經濟將走向何方?
12月11日至12日,定調明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全面總結了2023年經濟工作,深刻分析當前經濟形勢,系統部署2024年經濟工作。
會議指出,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中國經濟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大宏觀調控力度,著力擴大內需、優化結構、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風險,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
和12月8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相同,此次會議指出,2024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不斷鞏固穩中向好的基礎;要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
“從經濟形勢來看,積極的財政政策將是偏擴張的,減稅降費和政府支出將繼續發揮更大的作用。當前,我國減稅降費還有可以挖掘的空間,大概率將繼續進行加碼。”集美大學經濟學教授黃書猛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因此,按照要求,明年要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突出重點,把握關鍵,扎實做好經濟工作。
財政政策加碼,貨幣政策穩中偏松
按照會議要求,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大宏觀調控力度。
其中,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用好財政政策空間,提高資金效益和政策效果。
在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看來,財政政策方面,今年10月,中央新增萬億國債將赤字率由3%提升至3.8%左右,且資金跟著項目走,而非切塊劃分等或已體現出財政政策思路。預計2024年,赤字率或仍可突破3%,同時資金分配更加注重效率,或更多傾斜項目儲備較多、在建項目較多的地區。
黃書猛也認為,不排除赤字率突破3.5%的可能。
“偏擴張的財政政策,一方面將會加大減稅降費;另一方面,政府支出補貼也會相對增加,這涉及預算平衡,主要看明年的赤字率,我認為不排除放寬至3.5%的可能。”黃書猛表示。
按照華創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預測,2024年預計專項債在3.8萬億—4萬億元之間,赤字率預計3.5%左右對應國債+一般債約為4.6萬億元,疊加剩余5000億元國債增發,政府債加總之后大致為9萬億元左右。投放節奏層面,預計類似2022年,政府債發放前置,財政發力前置。
“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用作資本金范圍。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嚴格轉移支付資金監管,嚴肅財經紀律。增強財政可持續性,兜牢基層‘三保’底線。嚴控一般性支出。”會議要求。
此外,在貨幣政策方面,會議還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盤活存量、提升效能,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轉型、普惠小微、數字經濟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或指向繼續保持貨幣信貸總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同時,總量和結構性政策工具將適時適度發力,增強對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等國家發展戰略和經濟薄弱環節支持力度。”趙偉表示。
英大證券公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鄭后成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穩中偏松”是2024年貨幣政策的主基調,一季度央行大概率降準或降息。
此前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始終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要完善金融宏觀調控,準確把握貨幣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加強貨幣供應總量和結構雙重調節”。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釋放較強“寬松”信號的背景下,政治局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偏寬松”信號符合邏輯與常理。
擴大內需仍是重點
會議強調,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實增強經濟活力、防范化解風險、改善社會預期,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當前,我國仍面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的困難,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
同時,國際方面,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或將對全球經濟造成攪動。
“時隔4年,美國宏觀經濟經歷了一個完整的庫存周期。隨著美聯儲加息導致美國消費增速承壓下行,美國失業率大概率在2024年上行。”鄭后成對本報記者表示。
對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能力的優勢,使國內大循環建立在內需主動力的基礎上,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
同時,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發展和安全要動態平衡、相得益彰。
那么,擴內需后續如何發力?會議指出,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推動消費從疫后恢復轉向持續擴大,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大力發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積極培育智能家居、文娛旅游、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提振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優化消費環境。要以提高技術、能耗、排放等標準為牽引,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帶動放大效應,重點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基礎設施、節能減排降碳,培育發展新動能。完善投融資機制,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支持社會資本參與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建設。
“從擴大內需這個角度來說,建議明年以相應的財政政策跟進。原來有很多補貼,比如家電下鄉,汽車下鄉之類的補貼,對全面振興鄉村和擴大內需來說都有明顯效果。同時,鄉村的主要問題是公共產品供給比較欠缺,加大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比如說醫療、教育這些基礎設施,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也有利于我國高質量發展。”黃書猛表示。
21:25 | 北京加速建設全球“開源之都” 推... |
21:12 | 積極應對關稅政策調整 多家跨境電... |
21:11 | 甘源食品2024年營收凈利雙增長 擬... |
21:09 | *ST嘉寓發布2024年A股首份無法表達... |
21:01 | 阿里國際站升至美國APP下載榜第三 |
20:57 | 上交所舉辦商業航天產業沙龍 |
20:54 | 振東制藥2024年營業收入29.71億元 ... |
20:53 | 4月21日上市公司重要公告集錦:凱... |
20:36 | 廣州現億元級全球豪宅 鵬瑞1號像造... |
20:28 | 深市生物醫藥企業齊聚業績說明會 ... |
19:43 | 蕾奧規劃與城市象限聯合推出城市大... |
19:41 | 威士頓實控人離婚股份分割 簽署一...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