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引導企業更加重視上市公司的內在價值和市場表現,傳遞信心、穩定預期,更好地回報投資者
本報記者 杜雨萌
“2024年,在前期試點探索、積累經驗的基礎上,國務院國資委將全面推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這是《證券日報》記者在國務院國資委1月29日召開的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考核分配工作會議上了解到的信息。
本次會議在總結2023年國資國企考核分配工作基礎上,研究部署2024年重點工作。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袁野表示,錨定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進一步突出價值創造導向,增強考核分配精準性規范性有效性,引導國有企業著力提升增加值、功能價值、經濟增加值、戰略性新興產業收入和增加值占比、品牌價值等“五個價值”,不斷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更好發揮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作用。
更好回報投資者
1月24日,國務院國資委產權管理局負責人謝小兵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國務院國資委進一步研究將市值管理納入中央企業負責人業績考核。”隨后,國務院國資委黨委于1月26日在《學習時報》刊發的署名文章《以新擔當新作為開創國資央企高質量發展新局面》中,再次明確要深入推進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專項行動,完善上市公司績效評價體系,充分體現上市公司真實價值。
國務院國資委頻繁“點題”市值管理,迅速在A股市場引起投資者及相關上市公司關注。同花順數據顯示,僅1月24日至1月29日的4個交易日,在A股市場整體震蕩調整下,中字頭股票指數不僅實現連續上漲,且漲幅高達約13%。與此同時,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中國電信、中國交建、中國通號等多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就市值管理成效將納入央企考核進行積極回應。
為進一步發揮考核分配功能作用,國務院國資委稱,全面推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將堅持過程和結果并重、激勵和約束對等,量化評價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市場表現,客觀評價企業市值管理工作舉措和成效,同時對踩紅線、越底線的違規事項加強懲戒,引導企業更加重視上市公司的內在價值和市場表現,傳遞信心、穩定預期,更好地回報投資者。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國務院國資委對于中央企業的考核指標體系一直處于動態調整中。具體來看,從2019年的“兩利一率”,到2020年的“兩利三率”,再到2021年與2022年的“兩利四率”以及2023年和今年的“一利五率”考核,具體指標的調整不僅更加強化研發投入,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對于“全員勞動生產率指標”的重視,更意在綜合反映央企在國民經濟中的社會貢獻。
國務院國資委稱,2024年要建立考核“雙加分”機制,分檔設置效益指標考核目標,對跑贏國民經濟增速的企業給予考核加分,同步設立提質增效特別獎,對作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再給予額外加分,引導中央企業積極確定挑戰性目標,確保一季度“開門紅”、全年穩增長,為國民經濟回升向好增信心、蓄底氣。
“核心競爭力提升”是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的兩大重點之一。2024年,聚焦做強做優做大目標,推動提高核心競爭力,國務院國資委將全面實施“一企一策”考核,即在堅持“一利五率”基礎上,根據企業功能定位、行業特點、承擔重大任務等情況,增加反映價值創造能力的針對性考核指標。另外,探索將品牌價值納入考核,鼓勵企業練好內功、外塑形象,不斷提高品牌附加值和美譽度,夯實高質量發展的“硬實力+軟實力”,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
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
得益于此前國資國企業績考核和薪酬激勵體制機制的持續優化,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迎來蓬勃發展。
國務院國資委數據顯示,2023年,中央企業完成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2.18萬億元,同比增長32.1%,在光伏制氫、碳纖維制造、汽車芯片等領域落地一批重點項目,在激光制造、量子通信、衛星互聯網等領域組建一批新企業,在電子科技、新能源、生態環保、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推動一批重組整合,新產業新業態正在成為企業的重要增長點。
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布局上取得的突破,背后同樣受到考核“指揮棒”的驅動。《證券日報》記者獲悉,聚力優化布局,國務院國資委將企業承擔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任務視同主業管理,加大投資授權,設置專項考核指標,引導企業加快布局新賽道、塑造新優勢。此外,降低戰略性新興產業短期投資回報要求和經濟效益指標權重,對取得重大突破的給予考核加分或晉級獎勵。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和產業版圖,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既是各國企業競爭的新賽道,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
為進一步推動培育新質生產力,在2024年對國資國企的考核中,國務院國資委明確,將強化戰略性新興產業收入和增加值占比考核,引導企業加快優化布局結構,深入推進轉型升級,全力以赴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此外,國務院國資委還將強化研發投入和產出“雙線”考核,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健全符合科研規律的差異化考核機制,從賦權松綁減負、強化正向激勵等方面加大政策供給,保障企業長期穩定投入,集中優勢資源沖鋒,多出快出創新成果,充分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用。強化創新人才激勵保障,系統性優化創新生態,按需保障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團隊工資總額,優先納入中長期激勵計劃,健全責任豁免機制,讓廣大創新人才心無旁騖干事業。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