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5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政府工作報告稱,為系統解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進程中一些重大項目建設的資金問題,從今年開始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于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今年先發行1萬億元。
除了政府工作報告以外,近期地方頻頻提及的“超長期特別國債”,過往有何經驗借鑒、如若發行可能的機制及投向?本文為國金證券趙偉團隊于今年1月23日發布的研報,僅供參考。
三問“超長期特別國債”
一問:如何理解“超長期特別國債”?或指超長期限、擇機發行、用途特殊、不計赤字的國債
2023年底以來,多地會議及文件中提及謀劃項目以爭取“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超長期”或意味著債券發行期限大于10年;“特別國債”則指用于特殊用途、支持特定項目而發行的國債。當前地方頻頻提及的“超長期特別國債”或指財政部基于市場和經濟情況運行擇機發行、期限大于10年、具有特殊目的及用途、不計入赤字的國債。
回顧歷年國債發行情況,超長期國債于2001年首次發行,2016年后發行規模明顯抬升、以30年期和50年期為主。2001年,首批15年期和20年期超長期國債發行,推動國債期限結構優化;2016年以來,超長期國債發行規模持續增長、2020年高達6200億元;2022年,30年期記賬式附息國債計劃發行期數達12期,與關鍵期限國債相同。
同時,超長期地方政府債券亦在政策指引下快速發展;尤其是地方專項債,近年超長期限占比明顯提升。為了配合地方項目資金需求和期限等,2020年以來地方超長期限專項債發行占比明顯提升、2022年占比高達59.5%。當前,各地提及的“超長期特別國債”如果發行,或可緩解地方超長期專項債發行及償付壓力。
二問:過往哪些類似“超長期特別國債”?1998年特別國債及長期建設國債相關經驗或可參考
1998年財政部向國有四大行定向發行的30年期2700億元特別國債為首批“超長期特別國債”。為緩解有四大行資本充足率較低等問題,1998年財政部向四大行定向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以提升四大行資本充足率;期間央行亦給予政策支持,2700億元特別國債中,2400億元源于央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釋放,300億元源于四大行超額儲備。
此外,1998年-2008年我國持續發行10年期長期建設國債,以擴大國內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沖擊和洪澇災害影響,1998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批準增發1000億元長期建設國債,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998-2008年我國長期建設國債發行累計1.13億元,1998-2003年長期建設國債發行規模占GDP比重均超1%。
長期建設國債持續發行下,中央政府杠桿率明顯增長,基建投資增速維持較高強度。1998-2008年期間,中央政府持續“加杠桿”,宏觀杠桿率由1997年的7%增長超10個百分點至2008年的17%。長期建設國債資金支持下,基建投資增速維持較高強度,1998年和2003年基建投資同比增速兩度超34%,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維持在33%左右。
三問:關于“超長期特別國債”的猜想?須經全國人大或常委會批準,可能投向長期戰略規劃等
2023年增發國債與2020年抗疫特別國債類似,發行批準至落地用時近兩個月,采用資金直達機制、中央還本付息,以緩解地方財政收支和債務壓力,且依據各地項目上報情況進行分配。
“超長期特別國債”如若發行,可與預算外“準財政”協同發力,共同支撐2024年財政穩增長。2023年12月PSL余額新增3500億元,或指向在PSL支持下預算外“準財政”已然發力。與期限不宜超過5年的PSL相比,“超長期特別國債”優勢在于期限更長,如果發行或可更好支持大型基建項目及國家長期戰略規劃落地。
如果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是否具有項目抓手也是需要考量的問題之一。當前,國家級項目加快部署,“三大工程”、“東數西算”等國家級規劃持續落地,而較長的規劃建設周期或需長期財政資金匹配支持;同時,地方重大項目建設周期通常在4年左右,地方重大項目建設營運或也需要長期財政資金支持。
16:24 | 鼎際得舉辦POE產品發布會 剖析項目... |
16:07 | 上交所召開商業航天產業座談會 支... |
16:06 |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與嘉... |
14:49 | 均普智能2024年扭虧為盈 在手訂單... |
14:48 | 金田股份亮相2025慕尼黑上海電子展 |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