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曉玉
日前,財政部公布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計劃。根據發行計劃,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將于4月24日開始發行。這一落地時點較2024年大約提前了一個月。首期聚焦20年、30年期品種。
與此同時,專項債“自審自發”試點在多地密集落地。政策“組合拳”正加速落地,為經濟內循環注入強勁動能。
財達證券常務副總經理胡恒松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提前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和推進專項債“自審自發”試點的組合政策具有重大戰略意義。這一政策組合通過時間維度協同實現短期刺激與長期布局的平衡,專項債“自審自發”顯著提升審批效率,進而加速債券發行及后續資金使用進度;超長期國債匹配重大項目建設周期,30年期占比達60%;在空間維度上形成“地方試點+中央統籌”的雙軌機制。
超長期特別國債發力“兩新”“兩重”
2025年,國家加大對“兩新”“兩重”領域支持力度,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其中5000億元用于“兩新”,8000億元用于“兩重”建設。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3月17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25年,安排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加力擴圍,這個資金額較去年增加1倍,首批810億元已經于1月初下達到地方。
在各方努力下,今年前兩個月,全國新能源乘用車零售約134萬輛,家電一級能效產品銷售額24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6%和36%;6000元以下手機市場銷量約3300萬臺,銷售額約860億元,周均銷量、銷售額分別較補貼前一周增長19%、29%,以舊換新開局良好。
清華大學戰略新興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胡麒牧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兩重”“兩新”政策的推出,成為我國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兩重”“兩新”政策的加快落地,有利于加速釋放國內投資和消費需求,進一步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內需并實現經濟發展。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擴大設備更新支持范圍、實施手機等數碼產品購新補貼等最新政策,以及對“兩重”建設中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領域的更大力度支持,將加快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有觀點認為,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亦是應對債務問題的一種重要手段。對此,胡恒松認為,通過發行專項債券和超長期特別國債等方式可以幫助地方政府解決資金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目前來看,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可以視為是應對債務問題的一種重要手段。在中長期規劃中,超長期國債需與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等協同發力,在擴大債券發行規模與防范金融風險之間尋求平衡,并提升資金投向的精準性,避免資源錯配。
“10+1”地區嘗鮮專項債“自審自發”
除了超長期特別國債的提前落地,專項債“自審自發”試點落地也在逐步進行中。
2024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優化完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管理機制的意見》(國辦發〔2024〕52號)(以下簡稱《意見》),開啟專項債“自審自發”試點。
《意見》顯示,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項目“自審自發”試點地區名單包括北京市、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含寧波市)、安徽省、福建省(含廈門市)、山東省(含青島市)、湖南省、廣東省(含深圳市)、四川省,以及承擔國家重大戰略地區的河北雄安新區。
今年3月14日,湖南省率先推出首個省級專項債“自審自發”方案。隨后深圳試點落地,首輪發行新增專項債規模達76.76億元,2.68%平均利率全國最低,資金廣泛投向民生、產業、新基建等領域。
胡恒松表示,“自審自發”試點下放審核權限,大幅縮短了試點地區專項債審核、發行周期,緩解“資金等項目”矛盾。但在試點過程中仍需重點關注項目成熟度與融資收益平衡論證、監管機制完善、償債備付金制度建立以及項目儲備等問題。
Wind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全國各地發行地方債券規模合計達28420.99億元,同比增長80.58%,創歷史新高。
“一季度地方債券發行呈現出再融資債券主導、經濟大省領跑、專項債投向多元化及發行機制創新等顯著特點。”胡恒松認為,一季度規模創新高的原因主要包括專項債額度提升、審核流程簡化、再融資債券加速置換隱性債務以及財政政策靠前發力穩經濟等。
對于2025年后續地方債券發行,胡恒松預計,發行計劃上,將繼續保持較高水平,特別是在“自審自發”試點政策的推動下,地方政府債券發行效率將進一步提高,助力擴大有效投資,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發行節奏上,一季度已顯示出明顯的前置發行趨勢,預計二季度和三季度的發行節奏將相對平穩,但四季度可能會有所放緩,以確保全年發行任務的順利完成。發行特點上,專項債券的投向將更加多樣化。發行利率上,預計其他試點地區也將努力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編輯 賀俊)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