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每年的全國兩會都會對我國經濟走勢產生較大影響。2021年是我國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本年度全國兩會有哪些亮點值得期待?證券時報今日起推出“兩會熱點前瞻系列”,聚焦兩會重點話題,敬請關注。
證券時報記者 王君暉
2021年全國兩會將至。經歷了2020年疫情大考,中國經濟在受到嚴峻沖擊的情況下仍交出了較好的答卷。進入2021年,面對新的變化和挑戰,中國經濟繼續踏浪而行。今年發展目標如何制定、宏觀調控如何發力頗受市場關切。即將開幕的全國兩會,將給出確定的答案。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特別指出,由于基數較低,2021年中國經濟穩增長壓力不大,更要抓住時機為未來發展打基礎,“今年將是一些重大改革的重要時間窗口”。
此外,2021年也是一個獨特的歷史坐標,“十四五”開局之年,處于轉型升級期的中國經濟將如何進一步實現高質量發展?挖掘新的增長引擎至關重要。碳達峰目標背景下帶來的能源革新將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動能。中央將通過產業規劃、政策引導、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等方式鼓勵支持新能源、節能環保等產業發展。
以經濟發展
質量效益為主題
受疫情影響,202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未對經濟增長提出明確目標,優先穩就業保民生。進入2021年,經歷過疫情考驗,加之多個重要時點共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將邁向新階段。經濟增速目標將如何設定?各項主要經濟工作將如何展開?各方高度關注,充滿期待。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1年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科學精準實施宏觀政策,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從近期各地政府工作報告看,31個省(區、市)均確立經濟增長目標。但與以往更多省份采用某一值左右的目標有所不同,今年更多省份的目標為某一值以上,定為6%以上的偏多,目標并不高,一是為了應對疫情和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留有余地,二是有利于引導各地把提高質量效益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中信建投(36.140,0.03,0.08%)研報分析,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地方兩會釋放的信號看,以經濟發展質量效益作為主題說明這已經比增長速度更為重要。此外,由于2020年的低基數影響,2021年最終可能實現的經濟增速預測區間較大,全國經濟增長量化目標難以合理確立,預計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仍將淡化經濟增速。
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前期釋放的政策思路信號已逐漸成為市場共識。各項政策既要回歸正常,又要把握時序、力度。如何細化安排,不僅考驗著市場,也考驗著政策制定者的智慧。
分析人士指出,多重任務“相會”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宏觀政策的部署,將主要著眼于促進經濟持續恢復與防范疫后衍生風險相平衡。此外,進一步壯大經濟創新動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需求側管理、擴大改革開放,并將其與“十四五”規劃銜接,也有待兩會放出“大招”。
增長新引擎待挖掘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統計,2020年中國創新指數在130個經濟體中排名第14;在全球創新能力最高的20個國家中,中國是唯一的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將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戰略提升到了五年規劃戰略的首位。“十四五”規劃建議稿新增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等內容,全方位加強科技創新,將從七方面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中信建投研報分析,盡管我國科技創新能力提升速度快,但與發達經濟體仍有一定差距。隨著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增加,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面臨巨大挑戰。我國在光刻機、芯片、操作系統等多個領域仍受制約。“十四五”期間,科技推動生產發展的重要意義進一步提升,對我國生產力提高、產業升級和供應鏈安全有著深遠影響。為促進科技發展,今年我國已相繼出臺多項政策。
此外,碳達峰目標背景下帶來的能源革新也將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動能。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碳達峰和碳排放工作列為2021年八大重點任務之一。
分析人士指出,2030年的階段目標與我國2035年遠景目標的時間段具有較高重合度。在這一階段,我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仍處于不斷推進的階段,能源需求持續增長,碳排放仍將處于增長趨勢。碳中和意味著我國需要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途徑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央將通過產業規劃、政策引導、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等方式鼓勵支持新能源、節能環保等產業發展。
23:51 | 罕見“競爭性要約收購”引關注 實... |
23:51 | 企業要做好“展”略突圍 |
23:51 | 聚焦數字能源初見成效 科大智能去... |
23:51 |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圓滿舉辦 “中... |
23:51 | 一季度多地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 |
23:51 | 人身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方案落... |
23:51 | 3月份券商ETF經紀業務“戰報”出爐 |
23:51 | 浙江地區部分國有大行上調車貸提前... |
23:51 | 私募機構調研熱情高漲 最青睞電子... |
23:51 | 三論“投資于人”:為經濟穩中有進... |
23:51 | 讓更多上市公司持續迸發“向新力” |
23:51 | 打破剛性兌付是信托業轉型的必然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