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3月5日,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談及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時指出,以“十年磨一劍”精神在關鍵核心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在全國兩會“部長通道”回答記者提問時說:“‘十四五’規劃綱要重點突出能夠引領未來發展的關鍵性項目,包括量子信息、星際探測以及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和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等被‘卡脖子’的重大攻關項目,我們將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按照‘揭榜掛帥’的要求予以推進。”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過去幾年,我國不少領域技術從跟跑、并跑,再逐步到領跑,但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仍存在著明顯短板。芯片、工業軟件、種源等行業“卡脖子”問題仍舊突出,這導致不少上市公司在產業鏈環節面臨頗為嚴峻的挑戰。
“解決‘卡脖子’問題關鍵還是堅持創新與轉型,創新一定要以問題為導向,進行有效、有質量、開放式的創新。”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宋志平日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是一項系統工作,不僅是技術本身,更需要政策、環境、人才等發揮綜合效力。上市公司要成為引領我國經濟發展向創新驅動轉型的新動力,早日實現核心技術的突破,更好地參與到國際競爭中去。
《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多位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產業專家、公司高管都強調,企業面對“卡脖子”問題,要加強研發投入和自主創新,但也需要政策方面的支持和引導。力求多方協同,以科技自立自強來激活經濟發展新引擎。
“卡脖子”攻堅戰迫在眉睫
去年以來,芯片緊缺問題愈發嚴重,“缺芯”限制了汽車、手機等多個行業的發展,科技創新攻堅戰已迫在眉睫。
目前,中國已掌握了絕大部分汽車產品設計開發、制造裝備的生產制造技術,具備了完備的汽車產業鏈,但不可否認的是仍有部分核心技術,例如芯片、高速軸承、IGBT(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等部件存在“卡脖子”困境。
“由于車規級芯片存在研發周期長、創業門檻高的特性,此前許多企業不愿意投入這一賺錢慢的行業。但目前來看,汽車產業對芯片底層投入重視起來。”地平線創始人兼CEO余凱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產汽車智能芯片和操作系統只有未來三年左右的時間窗口,到2023年,如果國內任何一個汽車智能芯片賽道的玩家在智能汽車領域的市場占有率做不到前三,那就基本失去了參加決賽的入場券。所以我國企業必須要先發制人,對標特斯拉的芯片基本要在今年年內推出,并完成與汽車的適配。
中鋼經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胡麒牧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我國芯片產業的設計能力已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但是在制造環節,由于光刻機被國外壟斷,一些高純度材料和一些化學制劑生產不出來,制約了芯片產業的發展。
工信部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專家智庫成員張翔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國外不允許芯片的關鍵零部件進入到中國,但沒有關鍵零部件的話,中國企業很難掌握先進芯片的制造能力。芯片問題不僅困擾著汽車行業,也困擾著消費電子行業。
相比于汽車缺“芯”,工業軟件“卡脖子”現狀也不容忽視。2020年,哈工大等被禁用商業數學軟件MATLAB引發市場關注,這也讓我國工業軟件受制于人的現狀再度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中望軟件技術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工業軟件行業相比于其他軟件行業,具有專業性高、與具體行業緊密結合的特點,對軟件的儲存、計算能力及安全性的要求更高。與國外工業軟件相比,中國工業軟件起步晚,資源投入和技術儲備不足,整體尚未能在技術與服務水平上超越國際巨頭。”該負責人表示,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我國在工業軟件產業創新發展方面仍面臨著現實的不足:一是企業規模偏小,自主創新投入有限;二是從產品功能、性能、核心技術角度看,國產CAD企業與國際巨頭相比,存在較大差距;三是國內工業創新人才相對匱乏。
對此,胡麒牧表示,工業軟件領域國外廠商利用長期的技術優勢已經形成寡頭壟斷的局面,另外國內工業軟件生態鏈上的企業合作不夠緊密,難以形成系統化的應用能力和產業生態。
值得注意的是,種源產業“卡脖子”攻堅戰也吹響號角。2020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2021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包括“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隨后,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在調研時表示,加快啟動實施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縮小生豬等品種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確保重要農產品種源自主可控。
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今年兩會的一份提案是《關于盡快出臺“中國種豬”重大研發補助政策,打好種業翻身仗》。“‘豬芯片’是當前豬產業亟待解決的問題。”劉永好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由于育種周期長、起步晚、投入大、見效慢等原因,我國養豬業規模化程度遠低于國際水平。對需要長期投入的育種科技項目,近年來沒有列入國家的重點計劃和安排,也沒有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一些企業為追求短平快效益,在育種、科研、設施建設等投入上也嚴重不足。
同頻共振實現“中國芯”
在經歷過“卡脖子”風波后,芯片產業已成為汽車行業不得不重視的迫切發展議題。“中國汽車要強國應先‘強芯’,要集中人力、財力、物力解決芯片問題,加強汽車關鍵零部件產業鏈建設,堅持自主創新和開放合作兩個不動搖,分別解決長期和短期問題。”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曾慶洪在議案中提到,目前國內對芯片產業投資相對保守,存在“上熱下冷”現象,相關標準和驗證體系的缺乏也限制了汽車半導體及關鍵零部件產業發展。
曾慶洪在回復《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應在國家層面加大對汽車電子產業鏈的精準扶持,制定并落實汽車半導體及關鍵電子零部件的專項激勵措施,并加快國內車規半導體標準體系建設及汽車關鍵電子零部件產業路線圖的實施。此外,應引導平臺企業等相關社會資本流轉投入芯片及關鍵汽車電子零部件等需要長期投入的國家戰略科技領域。
全國人大代表、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在議案中也提到了國產芯片產業自主發展問題。朱華榮建議,應推動和鼓勵主機廠敢于使用或大規模應用國產汽車主芯片,支持主機廠在整車開發過程中與國內汽車芯片商及早開展汽車芯片定制化研發,通過深度協作來提升汽車芯片品質與供應穩定性。
據記者了解,由于國產芯片產品匱乏,目前國外廠商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2020年美國、歐洲和日本企業占了90%以上的汽車芯片市場份額。
“在保證產業鏈穩定供應基礎上,國家應出臺積極政策來推動汽車芯片國產化,維護汽車供應鏈安全。”朱華榮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應設立汽車產業核心芯片及生產設備國產化重大專項,鼓勵企業加大投入。“加強標準制定,設立準入門檻。主要是制定測試驗證標準,讓整車企業敢于使用國產化芯片。”據了解,在整車開發與國內汽車芯片商定制化研發方面,長安汽車自身就做出了積極的探索。
瞄準自主創新,著眼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全國人大代表、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則在議案中建議,制定車規級芯片“兩步走”的頂層設計路線。陳虹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實現車規級芯片企業從外部到內部的動力轉換,第一步是由主機廠和系統供應商共同推動,幫助芯片企業首先解決技術門檻較低的車規級芯片國產化問題;第二步主要由芯片供應商推動,形成芯片供應商內生動力機制,解決技術門檻高的車規級芯片國產化問題。
除了汽車行業,軌道交通等行業也在技術“卡脖子”方面實現了突破,其中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為軌道交通換“腦”的交控科技最有發言權。
“在長達百年的軌道交通發展史中,我國城市軌道交通信號系統的關鍵技術一度受制于國外壟斷。而如今,我們不但解決了卡脖子的問題,而且一些城軌信號系統關鍵技術,也真正達到了與國際齊平的技術水準。”3月5日,北京市第十五屆人大代表、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郜春海告訴《證券日報》記者。
郜春海表示,要解決“卡脖子”問題和實現“0”到“1”的突破,期間會面對很多困難和挑戰,需要從標準制定、法律規范等層面,為科技工作者等提供更多的保障,使他們有更多的原始驅動力實現自主創新。同時,為更好解決“卡脖子”問題、成果轉化問題,形成更好的容錯機制,才能帶動相關產業可持續發展。
加強科技自立自強政策引導
在這場“科技創新”攻堅戰中,關鍵領域的科技自立自強成為重中之重。
“這次疫情對我們來說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訓。”吉利汽車集團CEO安聰慧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主機廠對中國的供應商要給予更多的支持和幫助,加強對國內重點企業和重點零部件供應商的扶持,加快他們的技術進步,以替代國外的一些產品和技術。”
不僅僅是汽車行業,在工業軟件領域,也有不少企業希望能加快國產軟件應用。
“中國是工業大國,工業軟件市場規模巨大,但國內工業企業采購了大量國外軟件產品,給予國產軟件企業的市場機會較少。未來,我們可以通過政策牽引,引導和鼓勵更多國內企業選擇使用國產軟件,形成市場支持國產工業軟件的良性生態。”中望軟件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持續性的政策扶持,鼓勵工業軟件關鍵技術研發突破,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營造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也十分關鍵。
3月5日,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鼓勵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拓展產學研用融合通道,健全科技成果產權激勵機制,完善創業投資監管體制和發展政策,縱深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延續執行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75%政策,將制造業企業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稅收優惠機制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著力推動企業以創新引領發展。
談到科技自立自強,宋志平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國產替代是內循環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和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可靠的重要保證,必須要予以攻破。但目前的確存在很多挑戰,對企業也是如此。”
宋志平認為,企業、高校、研究院所等多方面應加強合作,圍繞核心產業打造產學研一體化的集成平臺;自主創新與集成創新相結合,聚焦合力;發揮資本優勢,尤其是科創板的創立,為大量科技企業提供了寶貴的創業資金,資本市場真正成為我國科技進步、創新發展的土壤。作為“硬科技”代表的半導體行業,在科創板表現突出,涌現出了不少典型企業,成為激活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力軍。
盡管“卡脖子”問題仍舊嚴峻,但仍舊有不少行業有望彎道超車。
余凱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自動駕駛是未來汽車行業的發展方向,也是下一階段的行業競爭焦點,但是高集中度的格局也折射出其開發難度之高。地平線未來三年的核心目標,就是要超越國際水平。
這份自信不僅來自新一代中國技術專家的積累和自主研發能力的提升,更源自中國這一快速增長的大市場中,地平線與本土整車廠協同進化和生長的良好前景。就在3月2日上午,地平線與比亞迪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依托比亞迪深厚的智能化技術積淀和垂直整合能力,以及地平線的汽車智能芯片和算法能力,雙方將形成強強聯合的矩陣,共同推進攻堅和布局智能駕駛前沿技術,推進智能汽車的研發與量產落地。
胡麒牧認為,彎道超車體現的是路徑依賴,這在當前技術差距比較大的情況下可能很難,但實際上很多前沿領域最先進的技術和應用也未必是成熟穩定的,隨時可能更換技術路線,所以我們在努力追趕的同時,未來更要關注換道超車的機會。
企業需要自主創新提質增效
解決“卡脖子”問題,有不少行業投入巨大,但周期漫長,不可能一蹴而就。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實施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和中小微企業協作配套作用。發展工業互聯網,搭建更多共性技術研發平臺,提升中小微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
智能制造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制造企業或意愿不強、或能力不足。針對這一點,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雷軍建議:“充分激發龍頭企業示范帶動作用,一方面發揮龍頭企業產業鏈協同能力,支持龍頭企業率先探索、率先突破,將成功經驗和模式在行業內進行推廣;另一方面鼓勵龍頭企業從最基礎的環節做起,扎實推進、穩步提升,不能‘急功近利’,不可‘拔苗助長’,不搞‘面子工程’,確保我國智能制造健康有序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以嶺藥業總經理吳相君3月5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堅持中西醫并重,實施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離不開自主創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長期以來,以嶺藥業堅持市場龍頭、科技驅動的創新發展戰略,以‘理論-臨床-科研-產業-教學’五位一體的獨特運營模式,帶動了中醫藥自主創新成果的轉化與落地。我們將繼續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為建設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奉獻自己的力量。”
郜春海更是清楚,如果企業不堅持創新與轉型,沒有一股狠勁,不可能在核心技術上與世界巨頭并肩。“我們用30年,做了別人花60年做到的事。外國人一天干6個小時,我干16個小時,我們要用一代人的努力,去換取下一代人與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機會。”郜春海告訴記者,“有了上一代人研究的理論基礎,加上現在的發展契機,我國獨立自主的城軌交通系統終于能夠水到渠成地快速發展。現在90后年輕人也在逐步加入進來,為技術創新提供持續動力。同時,公司通過與一些高校機構合作,不斷提升科研成果轉化率。”
宋志平向《證券日報》記者強調,對上市公司來說,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關鍵還是堅持創新與轉型。在政策方面,國家已經出臺了很多具有針對性、有效性、建設性的政策,關鍵是要落實利用好。企業層面要加大全球范圍的集成創新,匯聚全球智力資源和技術要素。有研發條件的企業特別要加強自主創新。轉型要立足于行業,在對現有業務精耕細作的基礎上,持續提質增效升級,用新技術、新商業模式改造傳統行業,提倡進行“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的“四化”轉型。
在人才方面,宋志平認為,企業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用機制為人才開發、利用、成長提供堅實保障,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打造好人才梯隊。通過科研人員激勵與容錯等政策的落地,為人才特別是基礎科研人員探索研究提供寬松、包容的環境,讓人才進得來、頂上去、發展好,切實弘揚好科學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養選拔必需的各類德才兼備的專業人才,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加強高端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突出高端創新人才隊伍在企業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
(本文由本報兩會報道組趙學毅、李春蓮、龔夢澤、張敏撰寫)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11:19 | 海康威視發布2024年ESG報告:以技... |
11:18 | 農發種業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5.63...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