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兩會報道組 吳曉璐
全國兩會開幕前夕,3月3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執行副會長柳磊在接受《證券日報》等媒體采訪時表示,今年兩會將建議進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低碳發展規劃與政策引導、為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提供制度保障、修改《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法》(以下簡稱“基金法”)等。
“上市公司作為我國經濟優秀代表,在確保‘雙碳’目標如期實現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協會前期調研過程中,鋼鐵、采礦、電力、制造、交通運輸等多個行業的上市公司均反映,目前在落實‘雙碳’工作中缺乏有效的低碳發展規劃與政策引導。”對此,柳磊提出五項建議:
一是建議相關部門基于國家“雙碳”目標和“十四五”等中長期發展規劃,制定具體行業的“雙碳”發展目標、時間表、路線圖和行動方案。同時,進一步加強政策指導,為上市公司減碳工作規范化管理提供保障。
二是建議相關部委和主管機構針對上市公司的低碳技術研發和相關的項目提供稅收、價格、土地的財政補貼和政策傾斜,鼓勵企業較早推進實施減排工程,提高企業參與碳減排工作的積極性。
三是建議給予上市公司再融資審批支持,對于有利于實現碳排放目標的募投項目給予優先審批、縮短審批流程、放寬審批要求等支持措施,助力上市公司順利募集資金投向優質低碳降碳項目。
四是建議建立碳排放數據聯網采集與集成平臺,夯實碳排放數據基礎,確保碳排放數據質量,以監督各個企業進行碳排放管理,獲得同業實踐水平,倒逼企業落實更有效的碳管理。同時,金融機構可以通過此平臺有效獲取客戶的碳排放數據,推動金融企業精準助力低碳經濟發展。
五是建議行業主管部門提供行業相關的政策支持。通過提高對各行業“低碳”相關項目或技術的政策支持力度,有效推進各行業的減碳工作。
股權激勵是企業吸引、留住和激勵核心人才的一種長期激勵機制,有助于企業塑造資本市場形象,激發企業創新創效活力,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發展質量的意見》中明確提出,“鼓勵上市公司招才引智。鼓勵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計劃和員工持股計劃,留住優秀人才”。
“就目前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的具體情況來看,依然存在著稅務負擔較重、股權激勵方式受限、股權激勵對象范圍受限、資金占用等問題。”柳磊表示,一是個人所得稅納稅時點影響股權激勵施行效果;二是稅率的疊加效應增加了激勵對象的行權成本;三是所得稅計征和納稅規則給企業帶來一定的經營壓力;四是中止股權激勵計劃會增加公司股權激勵成本。
對此,柳磊表示,為提高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的積極性,最大程度發揮股權激勵計劃的作用,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優化股權激勵稅收政策,將上市企業股權激勵的納稅時點調整為激勵對象實際轉讓相關股權的日期。二是將激勵對象個人所得稅稅率參照財產轉讓所得適用的20%稅率進行征收。三是允許企業在列支激勵費用期間,即可申報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四是取消《會計準則》終止股權激勵需確認加速行權費用的會計處理要求。
基金法于2013年6月1日起施行。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等七部法律的決定》對基金法做出部分修改。
柳磊表示,自修訂實施以來,基金法對規范證券投資基金運作,保護基金投資者合法權益,促進基金業和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基金業的發展變化,現行基金法的部分規定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發展新形勢和行業發展需要,建議對基金法部分條款進行修改。
一是完善基金份額持有人代表大會制度機制。二是豐富基金流動性管理工具。目前基金流動性風險管理工具有限,建議探索豐富基金流動性管理工具,如允許契約型基金的基金管理人以自己名義為基金財產利益實施借貸、允許商業銀行對基金流動性提供支持等,增強基金行業抗風險能力和資本市場發展韌性。
三是明確基金重大關聯交易中“重大利害關系”的認定原則。長期以來,對于基金法第七十三條中的“重大利害關系”沒有明確的認定標準,導致基金管理人、托管人認定標準不一,行業實際執行中存在困惑,建議對基金“重大利害關系”認定問題予以研究明確。
四是擴大基金法適用范圍,構建統一的資產管理業務監管制度體系。建議擴大基金法適用范圍,將性質相同的產品統一納入基金法規范,突出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導向,真正實現資管產品間的公平競爭。
12:05 | 衛龍魔芋爽官宣代言人 借勢“魔芋... |
12:04 | 技術重塑城市發展模式 北京等21個... |
12:04 | 合富中國與冠捷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
12:04 | 眾興菌業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820.02... |
12:03 | 金晶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64.52億元 ... |
12:03 | 金徽股份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實現雙位... |
12:00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運達科... |
11:31 | 深藍G318無憂穿越版正式上市 推出... |
11:31 | 2時40分42秒!全球首個! |
11:22 | 降本增效與市場開拓并行 華英農業2... |
11:19 | 海康威視發布2024年ESG報告:以技... |
11:18 | 農發種業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5.63...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