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兩會報道組 劉釗
2025年全國兩會拉開帷幕,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小鵬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小鵬汽車”)董事長兼CEO何小鵬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他聚焦人形機器人、低速無人駕駛、智能駕駛保險、低空經濟四大領域,希望通過漸進式政策創新,推動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落地,為科技領域發展提供行業視角的參考。
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小鵬汽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何小鵬/企業供圖
加速人形機器人商業化普及布局未來產業新賽道
作為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的集大成者,人形機器人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技術的戰略性融合領域,是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未來產業的重要抓手。
隨著人形機器人從“動起來”到真正“用起來”的跨越式發展,其應用領域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廣闊前景,甚至在未來5到20年,有望成為與新能源汽車具備同樣潛力的巨大賽道。何小鵬認為,在此過程中,應借鑒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早期的市場培育和推廣經驗,通過市場推廣政策的引導和支持,加速人形機器人市場的培育和需求潛力的釋放。
何小鵬希望,可以針對當前智能化程度高、AI能力強且具有較高端價值的L3級別人形機器人,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加速人形機器人商業化普及和規模化增長。
推動在停車場開展低速無人駕駛試運營實現無人停取車能力
除了熱議的人形機器人外,智能駕駛技術的發展同樣值得關注。近年來,隨著相關企業的積極布局,國內無人駕駛技術正在不斷壯大,并將逐漸成為改變未來出行方式的重要力量。然而,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雖在自動駕駛認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暫不允許自動駕駛全面向公眾推廣。
何小鵬認為,在低速自動駕駛領域,特別是停車場景中,我國已具備一定的技術基礎和應用條件。因此他希望,國家相關部門在整車硬軟件條件具備,并且云端可安全監管的情況下,允許開展停車場無人駕駛低速泊車和低速取車的能力評估和試運營。
何小鵬表示,相關部門通過限定場景的無人駕駛先行開放,可以為社會公眾提供一個適應和認同的過程,實現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混行的軟著陸,同時,通過審核備案和批量推送的探索,不斷優化相關標準,積累管理經驗,推動無人駕駛技術產品商業化落地,實現從低速到高速、從封閉到開放的逐步發展。
協同創新保險產品護航智能駕駛發展
汽車產業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正在推動智能駕駛技術從輔助駕駛向完全自動駕駛邁進。然而,根據太平再保險公司的數據顯示,目前行業整體的智能駕駛使用率不足5%,揭示了智能駕駛保險市場存在的諸多問題。
對此,何小鵬希望,行業主管部門應完善事故責任認定體系,進一步加快推進《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訂工作,明確不同級別智能駕駛汽車在事故責任中的劃分原則,制定具體的事故責任認定邊界與統一標準,以避免責任認定的模糊與爭議。
其次,他希望,國家相關部門出臺針對智能駕駛保險的具體指引、技術標準等部門規章和行業標準,為保險公司、車企等相關主體開展智能駕駛保險業務提供清晰、明確的指導和依據,從而規范智能駕駛保險業務的發展,讓大家都有保障敢于智駕,實現智駕平權。
再次,他希望,相關部門能夠鼓勵車企與保險公司聯合開發適配產品,通過緊密合作和數據共享,充分考慮不同技術路線下的風險特點,開發出與智能駕駛實際風險相契合的保險產品,合理確定保險費率和保障范圍,把智能駕駛保險和車險結合起來,切實消除用戶的后顧之憂,從而進一步釋放市場需求。
加快構建eVTOL航空器駕駛員資質認證管理體系助力低空經濟發展
在智能駕駛領域不斷尋求突破的同時,飛行汽車作為未來立體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正在從概念走向現實,迎來快速發展的機遇。面對技術標準的差異化、加速形成的國際規則等帶來的新挑戰,構建eVTOL航空器駕駛員資質認證管理體系勢在必行。
何小鵬希望,民航局應盡快開展相關研究,補充完善現有駕駛員管理相關的規章和程序,為航空器的安全、順利運行做好前期準備,具體措施包括:第一,建立新型eVTOL航空器駕駛員分類分級認證體系,在現有的執照中增加eVTOL航空器的駕照類別等級;第二,制定傳統航空器飛行員轉成新型eVTOL航空器的培訓要求,保障新航空器運營所需駕駛員供應;第三,完善新型eVTOL航空器模擬機、訓練器的鑒定標準,為飛行員訓練提供技術設備、設施保障;同時,鼓勵采用AI、飛行控制、仿真等技術提升模擬機的智能化和仿真度,縮短駕駛員的培訓時間和成本。
(編輯 張昕 才山丹)
11:51 | 海南證監局廣泛走訪上市公司 排憂... |
11:42 | 直線拉升!現貨黃金再創新高 |
10:47 | 官方回應:堅決反對! |
10:31 | 重磅!事關服務消費48條舉措,9部... |
09:40 | 一線城市房價環比上漲! |
09:23 | 安永發布《中企出海白皮書——醫藥... |
23:49 | 緊抓半導體市場復蘇機遇 韋爾股份... |
23:49 | 勁仔食品持續推動健康大單品戰略 ... |
23:49 | 多元化業務協同發力 浙江龍盛去年... |
23:49 | 國電電力去年凈利潤創新高 擬派發... |
23:49 | 金價上漲疊加產能擴張 多家黃金上... |
23:49 | 東北制藥:2024年歸母凈利潤增長14...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